華夏10大“軍事關隘”,護佑炎黃子孫千年,依然雄偉壯觀

唐代大詩人韓愈曾在《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中有云: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這裡的“藍關”指的就是位於我國陝西省藍田縣東南部的藍田關。韓愈被皇帝從京城長安被貶至廣東潮州,南行之路就經過了陝西的藍田關。

歷史上,藍田關是軍事要地,是古都長安和咸陽的東南門戶。

華夏10大“軍事關隘”,護佑炎黃子孫千年,依然雄偉壯觀

其實,像藍田關這樣的關隘並不少見,遙想我國的古代,大江大河、崇山峻嶺往往會令古人深感行路至難,

這些不易逾越的自然地理狀況就成為了古代軍事、人文、地理的天然分界線。

這些分界線上往往還存在著若干缺口,聰明的古人們就會充分利用這些天然的缺口加築一些防禦工事,也就成為了一個個關隘,守衛著一方的和平與安寧。

中國歷史上,

重要的雄關要塞能否守住,往往關乎著一方百姓、一片地區、一個國家的存亡興衰。

我國位列前10的各大著名關隘,一直都在悠悠的歲月中默默護佑著炎黃子孫,至今雖經歷千年刀劍風霜,但依舊雄踞在華夏大地,蔚為壯觀!

華夏10大“軍事關隘”,護佑炎黃子孫千年,依然雄偉壯觀

萬里長城的最東端,渤海灣的海岸線上,有一個隸屬於河北省秦皇島市的山海關。

山海關就是長城的一個天然關隘,

北依燕山、南臨渤海,故名為“山海關”。

此關是北方部族進入中原的唯一途徑,自隋朝建成此關後,歷代兵家為便利出入中原一定會想法設法擁據山海關。

山海關素有“天下第一關”、“京師之咽喉”的美譽,關乎歷朝歷代中原國家安危的一座重要關隘。

歷史上,最能體現山海關重要性的史實就是明崇禎17年,山海關守將吳三桂投降,開門迎進了清軍,讓原本氣數將盡的明朝徹底滅亡。

華夏10大“軍事關隘”,護佑炎黃子孫千年,依然雄偉壯觀

公元1644年,順治皇帝在多爾袞的護擁下,自正陽門進入北京城,至此,清政權正式遷都北京,很快就控制了中原局勢,建立了大清帝國。被譽為“古代出入境必由之關”的嘉峪關

作為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嘉峪關與山海關一東一西,遙遙相對。嘉峪關位於甘肅省的嘉峪關市,這裡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國門”,也是中西互通往來的“海關”。

據史料記載,古時候的人們

進出嘉峪關往往要經過嚴格的手續審查,

必須持有相當於現在護照的“關照”方才允許出入,因此,嘉峪關也是歷史上“關照”一詞的發源地。

巍峨壯麗的嘉峪關地勢險要,建於嘉峪山之上,史稱其為“邊陲之鎖鑰”,

因而才有了“天下第一雄關”的稱號,

其歷史價值和歷史意義不言而喻。

華夏10大“軍事關隘”,護佑炎黃子孫千年,依然雄偉壯觀

作為長城又一重要關隘的雁門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的西北方。

代縣北部有一座高高的勾注山,

由於山高風勁,南下途徑此地的大雁必須在此地盤旋3圈才能透過,故此得名“雁門”,

而修築於勾注山山脊之上的關隘也就得名為雁門關。

雁門關北扼草原大漠、南空萬里中原,附近峰巒疊嶂、溝壑陰森,以“險”而著稱,是歷代兵家鎮守的重地。

漢朝名將衛青、李廣、霍去病等都曾領兵經過此關而征戰於塞外。漢元帝時期,

一身嫁衣的王昭君就經由此關而過

,嫁與匈奴單于和親,換來了漢匈長達50年之久的和睦友好。

華夏10大“軍事關隘”,護佑炎黃子孫千年,依然雄偉壯觀

劍門關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南,

是劍門蜀道的核心和精華。

此地形成於白堊紀,是世界罕見的城牆式礫岩斷崖景觀之所在,兩側的懸崖峭壁垂直高度接近300米,中間夾有一條近30裡的天然古道,兩崖所夾的天然隘口最窄之處僅為50米左右,這天然形成的關隘,被蜀相諸葛亮所看重,命人在此處壘石為關,就是如今的劍門關。

歷史上,

魏將鍾會曾領兵10萬來到劍門關,

苦戰月餘也無法讓鎮守於此的3萬蜀國將士損失分毫,可見劍門關是川蜀防禦的第一關隘,是四川地區軍事戰略的要地。

華夏10大“軍事關隘”,護佑炎黃子孫千年,依然雄偉壯觀

在山西、陝西、河南的交界處,有一個號稱“陝西關中平原東大門”的潼關。古時候,

潼關是西進長安、東赴洛陽的必由之路,還是連線中原、西北和華北的交通要塞,

其地理位置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

潼關最初因臨潼水而得名,它南橫秦嶺、北有黃河,周圍山峰接連不斷,山高路狹、崖矗谷幽,只有一條彎彎曲曲的羊腸細路向前延伸,人們用一句

“人間路止潼關險”

便可以生動地描繪出此關的形勢險要。

華夏10大“軍事關隘”,護佑炎黃子孫千年,依然雄偉壯觀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朝詩人王之渙所說的玉門關現在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北方向約90公里處的戈壁灘之上。

始建於西漢時期的玉門關,一直都是邊塞詩歌的流佈。遙想當年,一眾採玉工人揮汗如雨,

將和田地區生產的羊脂玉石從此處運往中原地區。

無數往來於西域和中原的使節和商人途徑這裡,為這裡帶來了文化的交融和種類豐富的商品,讓這座小小的關隘逐漸發展成了一個熱鬧的邊境小城,也是敦煌對外交流的重要通道。

華夏10大“軍事關隘”,護佑炎黃子孫千年,依然雄偉壯觀

位於我國湖北省隨州市廣水地區的武勝關,處在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這裡居荊豫之要衝,扼漢襄之咽喉,可以說是“關中之關”,是我國古代

大別山山脈與桐柏山脈之間的重要

礙口

武勝關威踞於兩山所夾的峽谷之中,始建者取峽谷中最窄的一段,攔腰築關、鑿山成隘,故令其堅不可摧。

在古代,武勝關的御守意義十分重大,因為它

關乎南方政治中心的安穩與否以及北軍南下的戰略計劃,

因此,扼控南北交通之襟喉的武勝關是任何統治者和軍事家都不敢輕視的一個地理節點。

華夏10大“軍事關隘”,護佑炎黃子孫千年,依然雄偉壯觀

鎮南關,今稱其為友誼關,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是中國通往越南的交通要道之一,

遂有“南疆要塞”之稱。

公元1885年,2000餘名法國侵略軍從越南的邊境入範我國西南邊陲,愛國將領馮子材在鎮南關率領著士兵和當地鄉勇在關前隘英勇抗擊,大敗法軍,

史稱“鎮南關大捷”。

《過秦論》中,令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的函谷關

函谷關現在隸屬於河南省的靈寶市,因此關居於谷地之中,深險如函而終得其名。函谷關始建於戰國時期,

它東臨絕澗、西倚高原、南為秦嶺、北抵黃河,是西去長安、東赴洛陽的一處要衝之地。

函谷關關城長為7。5公里,僅可容1車通行,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說法。賈誼在《過秦論》中曾描述說:公元前241年,魏國聯合楚國、趙國、韓國等9個國家,合力攻打秦國,逡巡於函谷關前卻不敢揮師挺進,至此而敗還。

華夏10大“軍事關隘”,護佑炎黃子孫千年,依然雄偉壯觀

位於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綿山地區的娘子關,素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謂。此關居於山西省與河北省的交界地帶,是出入山西省的交通要塞,

因而又被稱為“三晉之門戶”。

相傳,唐朝初年,高祖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經親率娘子軍在此地駐防、戍守,據此才得名為“娘子關”。

風雲變幻的各個歷史時期,華夏大地上許許多多的關隘都經受過數百次硝煙的燻烤、

經歷了數萬場風雨如晦的洗禮。

現代的交通已經實現暢然無阻、四通八達的目的了,這些軍事要地已經不復當年在御守和戰爭中所發揮的強大功能,很多關隘已經變成了需要保護的文物古蹟、引領懷古通今的旅遊景點。

華夏10大“軍事關隘”,護佑炎黃子孫千年,依然雄偉壯觀

時下的和平年代,世界格局較為穩定,戰爭早已不是各國發展壯大的方式和依託。一個國家想要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就一定要考慮科研興國、人才興國的主流方向和大問題。要知道在當今國際社會,用人才鑄就的雄關才是一個國家最堅不可摧的關隘。

免責宣告: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