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氏後裔,隱世而居,四明深處!

寧波市四明山區最西端的村落,名叫宓家山村,地處餘姚與嵊州、上虞交界的三角地帶。

宓家山村居於高山之上,避世而遠離,這種地形,相鄰的楊湖村和寧海縣的逐步村,非常相似,遠看都似天空之境。

伏羲氏後裔,隱世而居,四明深處!

宓家山村,顧名思義,村民多姓宓。

宓,比較生僻,一個讀音為“mì”,用作姓氏時通常讀作“fú”,古時與“伏”字相通,遠古時期的伏羲氏,又作宓羲氏。

伏羲氏後裔,隱世而居,四明深處!

宓氏是相當古老的姓氏,並且在歷史上也曾有過極高的地位,但是現在宓姓人口卻較少。

寧波市境內,宓姓人口較多的就是餘姚四明山鎮的宓家山村,還有慈溪市觀海衛的宓家埭。

宓氏先祖的姓氏為伏,早期主要生活在河南、山東一帶活動,在高陽、平昌、太原三郡形成望族。

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伏湛為大司徒,封陽都侯。

到了東漢末年,伏湛的七世孫伏完,為侍中,娶陽安長公主劉華為妻,劉華是漢桓帝劉志的長女,因此伏完成為了當朝駙馬。

伏完與劉華之女,名為伏壽,又成了漢獻帝劉協的皇后。

漢桓帝劉志育有三女,無子,因此漢獻帝與漢桓帝之間並無直接的血緣關係。

伏羲氏後裔,隱世而居,四明深處!

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被迫遷都許昌。

漢獻帝有名無實,皇后伏壽非常苦悶,於是聯合其父伏完密謀反曹。

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反曹之事洩漏,伏皇后被逼自縊身亡,所生二位皇子亦被鴆殺。

盛極一時的伏氏遭遇了滅門之禍,並且殃及伏氏族人,伏氏由此敗落,史稱“伏壽之難”。

受牽連的伏氏紛紛外遷逃亡,潛至隱密之地,避世隱居,改名換姓,改伏為宓,但讀音相同。

其他地方未受牽連的伏氏仍為伏姓,這就是伏羲氏後裔分化為伏、宓兩姓的原因。

伏羲氏後裔,隱世而居,四明深處!

歷史的車輪前進到了兩宋之間,金兵長驅直下,由此造成了北方人口的大逃亡,眾多人口紛紛南遷避難。

公元1138年,南宋都城從應天府南遷臨安府,即現在的杭州市。

當時的御史中丞宓忠信,隨駕南遷,成為南遷宓姓的第一人。宓忠信是孔子的弟子伏子賤的後裔。

宓忠信的對金政策與朝廷發生分歧,“因疏和議之非,為權臣所忌,遂罷職歸老剡溪何村榧峰”,宓忠信罷官隱居於現在的嵊州市下王鎮何村一帶,宓中信成為宓氏南遷的始祖。

到了南宋寧宗趙擴嘉定三年,即公元1210年,宓忠信之五世孫宓泳,被逐放至嵊縣箭平山,至今800多年,逐漸擴大成村,遂將箭平山改名為宓家山村。

宓泳成為宓家山村的宓氏始祖。

時代變遷,宓家山村的宓姓讀作為“mì”,與“密”同音。

伏羲氏後裔,隱世而居,四明深處!

到了南宋理宗時期,宓忠信的八世孫宓銀,官至光祿大夫,公元1245年,家人從嵊縣遷慈溪,成為慈溪市觀海衛鎮宓家埭村始祖,《慈水宓氏宗譜》記載:“淳祐五年(1245),由嵊縣剡溪遷居慈溪邑杜湖塘北田下。”

因此,慈溪宓家埭和餘姚四明山的宓家村,村民同族同宗。

伏羲氏後裔,隱世而居,四明深處!

宓家山村,與嵊州何村,可以相望,然而山高路遠,相望而難及。

村莊依山勢而建,高低錯落,對面可以遠望寧波的最高峰青虎灣崗,中間則是深淵溪澗。

伏羲氏後裔,隱世而居,四明深處!

村頭田螺山頭的馬尾松林,也是對岸可以相望的地標。

伏羲氏後裔,隱世而居,四明深處!

通往宓家山村的公路上,立有一座牌樓,上書“宓家山”三字,旁邊則是觀景平臺,可以遠望嵊州風光

伏羲氏後裔,隱世而居,四明深處!

伏羲氏後裔,隱世而居,四明深處!

宓家山村在解放前隸屬紹興市嵊縣五聯鄉,1960年因為備戰的歷史原因,成立為餘姚縣四明山區,隸屬嵊縣的宓家山、楊湖、棠溪、蘆田等村莊劃屬餘姚四明山區,宓家山村從此隸屬餘姚。

伏羲氏後裔,隱世而居,四明深處!

前往宓家山村,途經楊湖村,這個村莊同樣居於高山之中,地形與宓家山村非常相似,恍如天空之境。

伏羲氏後裔,隱世而居,四明深處!

伏羲氏後裔,隱世而居,四明深處!

在過往的歲月裡,山區偏遠地帶的村民,通常都是避亂或避難而來。

千百年來,人們靠山吃山,與外界來往較少,過著艱苦而安靜的生活。

歲月變遷,近幾十年來,年輕人紛紛外出,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山中僅有老人留守。

這些年,人們發現,曾經拼命想逃離的農村,又逐漸成為了嚮往之地。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