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中的劉子驥,歷史中有沒有這號人?為何要將他寫進去

《桃花源記》,為東晉大文學家陶淵明的曠世之作,也是《桃花源詩》的序言。此文借武陵漁人的所見所聞,在世人面前勾畫出了桃花源安寧祥和、自由平等的世外桃源生活。文中末尾還出現了一個人:劉子驥!說他“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那麼問題來了,《桃花源記》中的劉子驥,歷史中有沒有這號人?為何要將他寫進去?當然了,在歷史中,確實有劉子驥這麼一號人,他名驎之,字子驥,出生於376年,南陽郡安眾縣人(河南鄧州東北一帶)。在歷史文獻中上,關於劉子驥的筆墨非常少。

《桃花源記》中的劉子驥,歷史中有沒有這號人?為何要將他寫進去

反倒是在《世說新語》中,說了一個關於他的事,但非常的乏味:桓車騎(桓衝)擔任荊州刺史時,張玄任侍中,出使江陵,途中路過陽歧村。一會兒見一個人半小簍活魚,徑直來到船上,說道:“我這兒有點活魚,想在你這裡做成魚塊。”張玄就拴上船讓他上來了,問他的姓名,自稱叫劉遺民(就是劉子驥)。

張玄早就聽說過這個名字,非常高興,對他熱情款待。劉遺民得知張玄奉命出使,問道:“謝安、王文度(王坦之)都好嗎?”張玄很想和他交談,可劉遺民完全沒有停留的意思。切好魚塊後,劉遺民就走了,臨走時說:“剛才打了這點魚,看你的船上會有做魚塊的工具,所以就來了。”

《桃花源記》中的劉子驥,歷史中有沒有這號人?為何要將他寫進去

說罷就走。張玄跟著攆到劉家,劉遺民給他拿出酒來,酒的味道很不好。張玄因為看重他的為人,就勉強喝了。兩人正一起對飲時,劉遺民先站了起來,說:“現在正是收蘆葦的季節,我不能耽擱得太久。”張玄也就無法再留住他了。就是這樣一個在歷史上筆墨不多的人,陶淵明為何要將他寫入《桃花源記》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劉子驥是陶淵明的遠方親戚,兩人都喜隱居生活,有交往。有一段時間,他曾住在陽歧這個地方,而陽歧恰巧就在武陵隔壁。加上史料記載,劉子驥這人,特別喜歡遊山玩水(好遊山澤)。有一次,他到衡山採藥,結果走得太深了,迷路了,找不迴路。

《桃花源記》中的劉子驥,歷史中有沒有這號人?為何要將他寫進去

劉子驥情急之下,看見有一條山澗,山澗南邊有兩個大石倉,一個倉門開著,一個倉門關著。可惜水太深,他過不去。正當他打算回家時,卻迷了路,幸好遇到了一個伐弓的人,向他問道才走了回去。回去後,有人說那倉庫裡都是神仙的仙藥。劉子驥聽後於是又回去尋找,卻再也找不到了。

試想一下,劉子驥的此番經歷是不是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的經歷非常相似!再者說,一個喜歡遊山玩水的人聽到有奇特的地方,好奇心肯定比平常人要強。因此,陶淵明很有可能是在聽說了他的事蹟後,寫出了《桃花源記》一文,而將其寫入文中也是情理之中了。

《桃花源記》中的劉子驥,歷史中有沒有這號人?為何要將他寫進去

公元396年,劉子驥去世,年僅20!《晉書》本傳說其“卒以壽終”,可他分明屬於短命一類!(喜歡的話多多關注,多多點贊,多多收藏,轉發和評論,謝謝!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