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匈奴人的後代?在中國北方大量存在,至今喜歡把父親叫“大”

大家好,我們的集散化小倉庫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匈奴是中國古代在北方活動的遊牧民族,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瞭解過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戰役。匈奴在秦末漢初統治了中原以北的地方,實力一度和漢朝不相上下。後來在漢武帝時期決定對匈奴發起全面進攻,並且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匈奴此後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但匈奴也並沒有因此滅族,那匈奴後裔都去哪了呢?匈奴的血統肯定還存在,只是這些匈奴後裔早已融入到其他各民族裡了。

誰是匈奴人的後代?在中國北方大量存在,至今喜歡把父親叫“大”

在中國少數民族歷史中,匈奴的歷史是非常長久的。但是,在中國56個民族中,卻沒有匈奴族。那麼,中國56個民族中,為啥沒有匈奴族?

在中國歷史上,匈奴的歷史篇幅很長,且波瀾壯闊。

《木蘭詩》中有這麼一段: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誰是匈奴人的後代?在中國北方大量存在,至今喜歡把父親叫“大”

這位“爺”是誰?答案是父親。《木蘭詩》北朝民歌,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結束了中國從西晉八王之亂起將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戰的局面。後世的隋唐兩朝都是繼承了北朝,他們的開國皇帝們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貴,並且又從軍事和政治制度等各個領域都沿襲北朝並加以更好地發展和創新,奠定了隋唐盛世和民族大融合的基礎。透過《木蘭詩》,可以看出,那時候的中國人是叫父親爺的。

當然,叫父親爺的並不是特指今天所說的漢族人,在《木蘭詩》中還有這樣幾句——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當兵時,把當時的統治者叫可汗,但歸來的時候,可汗卻成了天子。內地的天子,他們把自己稱為皇帝,不可能叫可汗,但可汗可以稱為天子的,那就是少數民族的首領當上了中原的皇帝。據此,有人說,木蘭是個少數民族,甚至清晰定位到了鮮卑族,這個我們不反對,當時的情況可能就是這個樣子。

誰是匈奴人的後代?在中國北方大量存在,至今喜歡把父親叫“大”

這就是說,鮮卑人也是叫父親爺的,但叫父親爺,絕對不是鮮卑人的發明。《廣韻》記載:“爹,羌人呼父也。”羌族源於古羌,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古羌對中國歷史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民族語言為羌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東周時期,西北的羌人迫於秦國的壓力,進行了大規模、遠距離的遷徙。他們最早生活在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到了東漢時內徙出東羌,到了河套地區,也就是寧夏、內蒙、山西和陝西一帶。叫父親爺的稱謂也可能是在這個時候被傳播過來的。

在這裡,我們已經把“爺”的事情給說清楚了,接下來說“大”。“大”在中國北方很常見,意思大家都懂。與陝西、甘肅、山西等地不同的是,在青海和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中,他們把“大”叫“阿大”,也是父親的意思。但父親怎麼就成了大呢?這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

誰是匈奴人的後代?在中國北方大量存在,至今喜歡把父親叫“大”

從北方方言看,現今大多數方言稱父為“爹”,為“大”,均非漢語的稱謂。“爹”是“父”和“多”,不是父親多的意思,“父”指父親,“多”指“多個子女”。“父”與“多”聯合起來表示“有三個以上子女的父親”。古人以“三”為“多”。所以被稱為“爹”者,一定是生育了三個以上孩子的父親。但有些父親一輩子只生育了一個或一對孩子,所以,他們就不能稱為“爹”。那麼,叫他們啥呢?答案就是“大”,有一個孩子或者兩個孩子有父親。

這是稱父親為“大”的由來的一點,第二點要深入一些,還需要研究。我們分析認為,“大”可能來自於“達”,到達的達,在古代這兩個字是通的,“大”就是“達”。“達”是誰?它最早就這麼寫的,羍,大字下面一個羊。羊子初生名羍,意思是小羊羔。

誰是匈奴人的後代?在中國北方大量存在,至今喜歡把父親叫“大”

我們今天能看到的資料是,羍最早來自《詩經·民生》:誕彌厥月,先生如達。誕彌,拼音是dàn mí,是懷孕足月的意思。闕月,讀音是quē yuè,意思是不圓的月,在這裡也指懷孕的時間、過程。先生是第一次生孩子,達就是小羊羔。意思是女性每一次生產都不容易,但是,姜嫄生產第一個孩子(后稷,周族始祖)的時候很容易,乃如達出之易,像大羊生小羊(羍)那麼容易。還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意思是當初先民生下來,是因姜嫄能產子。後來,人們在理解和翻譯的時候,就把羍當作了順當、順利,也就有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意思,但最初它一定是小羊,翻譯之誤讓羍有了另外的意思,並且一直保留了下來。

詩經裡的“羍”說明周人來自羌,是個崇拜羊、以羊為圖騰的民族,也讓北方人把父親叫“大”有了歷史的出處。“大”在這裡成了血脈的傳承和祖先的標誌,而過去,中原地區的人把北方少數民族叫“達子”,這個“子”不是我們今天現代漢語中的口頭語,像筷子、被子、凳子什麼的,而是“達”的兒子、“達”的後代。但是,很遺憾,這個詞在後來被歧視了,變味了,舊時漢人這麼稱呼金元北方民族,也這麼稱呼蒙古人,以致後來被當成了罵人的話。

誰是匈奴人的後代?在中國北方大量存在,至今喜歡把父親叫“大”

明朝時期,被明軍趕到北方草原和沙漠地帶的蒙古人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即衛拉特蒙古,今天的卡爾梅克蒙古人)兩部,在分裂之初,蒙古內部鬥爭中韃靼人佔上風,相對來說實力較強。明軍與之常有戰事發生,戰場主要在內蒙古地區和北京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區;明軍如果佔據戰略主動,戰場有時也會發展到外蒙地區以及俄羅斯境內。在戰爭之中,大明軍民對於自己的對手的稱呼很快也隨形勢發展,從蒙古人改成了韃靼人,出於民族間歷史和現實仇恨、經濟優勢、文化心理優越感以及政治軍事對抗和鬥爭中宣傳的需要等因素,韃靼人就被故意叫成了具有強烈貶義色彩的蔑稱——“韃子”。

久而久之,韃子這個詞在明朝也就成了蒙古人的代名詞,即使隨後蒙古內部瓦刺的實力和地位超過了韃靼,明朝的對手主要換成了瓦刺人,這個稱呼也沒再發生變化。而到了後來,蒙古各部勢力衰落,東北地區的女真人興起,韃子的稱呼也隨之擴充套件到了女真人身上。當然,當用韃子稱呼女真人時,為將之與蒙古人區別開來,當時的漢族人往往稱女真人為遼東韃子,後來又隨著女真族改族名為滿族,此蔑稱也又隨之改成為滿州韃子。

誰是匈奴人的後代?在中國北方大量存在,至今喜歡把父親叫“大”

詞意雖然變了,但人們用“達”或“大”來稱呼父親的做法卻一直被保留了下來——後來,也許是人們很難區分哪個父親生了三個以上的孩子,該叫爹,所以就統統地叫“大”了,“大”和“爹”成了一個意思——即使在今天,人們依然可以聽到有人將父親稱為“大”。這很有意思,讓人們可以回望歷史很遠,也可以有著身份的區別,即現在仍然把父親叫大的,一定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他們可以是戎胡、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女真、蒙古等等民族的後代,這些民族都是一脈相傳的,而站在這些民族源頭的,也只有戎胡和匈奴。

更為有趣的是,在“大”這一稱謂裡,還有大大、二大、三大……似乎還有著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收繼婚的習俗。所以,“大”其實折射出了我們這個民族融合與發展的歷程,一聲聲地被喚起,在歷史的長河裡,讓人感到的是深深的血脈相連。最後,順便說一句,在山西還有一些地方,把娘叫“姐”,也很有趣,也來自少數民族無疑,“女”和“且”,“且”實際上是男性生殖的崇拜啊。另有為了體現男女平等,有的地方還把伯母也叫“達”,稱“伯母”為“大達”,稱嬸嬸為“達達”。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