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面對負面情緒的自我調節

傳說莊子快死的時候,他的弟子為了厚葬他,開始四處籌錢忙碌後事。莊子知道後就對弟子說:“我死了,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為我陪葬的玉石珠寶,世上萬物都是上天送給我的東西,難道陪我安葬的東西還不齊備嗎?”

弟子擔心地說:“夫子高明,可弟子怕老鷹、烏鴉吃了您的屍首呀!”

莊子笑著說:“露天會被烏鴉吃掉,埋在土裡會被蟲蟻吃掉,為什麼要從烏鴉的嘴裡搶來給蟲蟻吃呢?那不是偏心嗎?”

弟子無言以對,只好放棄了給莊子辦一場厚重的葬禮的打算。

莊子真的不怕死嗎?並非如此,只不過在莊子看來,死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更是自由和解脫,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夠如此灑脫,如此風趣。

古人面對負面情緒的自我調節

莊子一生灑脫自然,最重要的就在於他知道如何去調理自己的情緒。他的好朋友惠子死後,他路過惠子的墳墓前,悲傷地感嘆道:“世上再也沒有一位像你這樣的人和我辯論了啊!”這個時候的莊子又搖身一變成了哀悼摯友的老人,全然沒了自己將死時的淡然。真性情的莊子,不會讓恐懼淹沒自己,也不會讓悲傷壓抑住。他的灑脫完全來自於他對待負面情緒上的理智啊!

就像莊子自己說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悲傷無須太過壓制,而人生到了末路也無須太過恐懼。莊周夢中的那隻蝴蝶大概也在死後也依舊快樂的飄蕩吧!

古人面對負面情緒的自我調節

蘇軾的《江城子》裡嘆道:“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這是蘇軾寫給亡妻王弗的詩句,蘇軾為人曠達,但是對待亡妻之時,卻倍感傷痛。11年的相處,讓蘇軾和王弗之間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在王弗逝世後,蘇軾悲傷的在埋葬王弗的山頭種下了3萬顆松樹以寄哀思。這一刻,彷彿不再是那個“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東坡居士了,而是一個平平常常悼念亡妻的鰥夫。蘇軾在王弗逝世10年後寫下的詩句,至今讀起來依然會使人不禁“淚千行”。

古人面對負面情緒的自我調節

蘇軾這樣的大文豪,筆墨之中,千思奇想,無所不容。豪氣澎湃的他卻能寫下《江城子》這樣的詩句,正是他的高明之處。蘇軾平日裡“左牽黃,右擎蒼”的快樂並非假裝,而對亡妻的哀悼也屬真情實意,兩者似乎有所相悖。然而,蘇軾卻很好地處理了這些負面的情緒,他懷念妻子,寫下文章悼念,但生活上卻並不是“衣淚滿襟”。只在該懷念的時候去懷念,而不讓悲傷充斥自己的心靈,他相信王弗也不願他因此而沉淪。負面情緒在蘇軾身上展現出來,卻又被控制得很好,以擅長的詩詞表達出來,既能抒發又不過火,可以說蘇軾是一位善於管理自己負面情緒的高手。

古人面對負面情緒的自我調節

宋末的張率生性愛酒,性格疏脫。他在新安的時候,讓僕人載二千斛米回老家,但在路上卻耗失了大半。張率就問僕人原因,僕人說:“雀鼠耗也。”張率卻笑著說:“壯哉!雀鼠。”張率不可能不心疼那二千斛米,但他知道已經丟失了,就不能找回了,不如一笑而過。嘆一句:“壯哉!雀鼠。”回過身去,依舊縱飲,豈不快活。張率的幽默讓他在丟失了二千斛米後,沒有丟掉好心情,真可謂“率真之士”。

古人面對負面情緒的自我調節

負面情緒是相對而言的,因為沒有哪個人每天都興高采烈、鶯歌燕舞。時而有一點負面情緒倒不是什麼壞事,負面情緒有時也會開啟人們的心智,喚起人們覺醒。負面情緒是人們對待問題、難題時沒有適當處理,或者說太過理性和太過感性而產生的。有人說哭泣是一種發洩,也有人說哭泣是一種懦弱。這沒有絕對的概念,負面情緒也是如此,並不能強求它不出現,而是要學會管理好。適當的發洩,適當的忍耐,才是明智之舉。

古人面對負面情緒的自我調節

其實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情緒就如世上所有事物一樣,應以對人生的成功、快樂有沒有貢獻為衡量標準,有沒有這個效果決定了一種情緒狀態是好還是壞。張率的幽默,莊周的豁達,蘇軾的真性情,都是一種調理的手段。當我們面對負面情緒時,一味地壓抑或者放縱都不是好辦法,只有合理的管制,本心不沉,將感性和理性糅合在一起,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