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嘉慶的玩笑,便把既不是宰相,又不是羅鍋的他稱為宰相劉羅鍋

只因嘉慶的玩笑,便把既不是宰相,又不是羅鍋的他稱為宰相劉羅鍋

《宰相劉羅鍋》上映之後就轟動了一時,這部劇變引起了全國跟反腐敗有關的大討論。劇中的劉墉公正廉潔、幽默詼諧,給觀眾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然而,《宰相劉羅鍋》雖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卻也掩蓋了歷史的真相。當歷史的迷霧遮不住我們的雙眼之時,我們便會看到,“宰相劉羅鍋”可以說真正對的只有一個字,那就是“劉”,因為劉墉不是宰相,而且還不是羅鍋。在中國古代,宰相一直輔佐這皇帝處理朝中大事。

只因嘉慶的玩笑,便把既不是宰相,又不是羅鍋的他稱為宰相劉羅鍋

但是,到了朱元璋當皇帝時,由於朱元璋疑心太重,害怕高官奪權謀反,便下令廢除宰相。後來,明朝設立“內閣”,成員為“殿閣大學士”,由皇帝欽定,並且處理軍國大事。最後到了清朝,就取消了內閣,並且設立軍機處,可以說軍機大臣跟大學士是相同的官員。但是大學士與宰相相比,權利就下降了不少。

只因嘉慶的玩笑,便把既不是宰相,又不是羅鍋的他稱為宰相劉羅鍋

但是,總的來說大學士和宰相併無兩樣。史籍上記載,劉墉在乾隆、嘉慶時期均擔任大學士一職,只是他任職中間有些許調動。電視劇中為了突出劉墉的主角地位,邊以“宰相”相稱。說劉墉便是羅鍋,可以說那就是笑談。清朝選官員非常注重“身、言、書、判”,其中“身”要求官員必須五官是端正的,身體並無殘疾。所以,以科舉出身的劉墉壓根就不可能是“羅鍋”。

只因嘉慶的玩笑,便把既不是宰相,又不是羅鍋的他稱為宰相劉羅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