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朝代,朝廷財政卻入不敷出,錢哪去了?

都說宋朝很有錢,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富庶的朝代。那麼宋朝多有錢呢?

宋朝財政收入最高是一千六百萬貫,一貫差不多是一兩銀子,也就是大約一千六百萬兩的財政收入。

這個數字是很嚇人的。

宋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朝代,朝廷財政卻入不敷出,錢哪去了?

明朝張居正當政後財政收入才不過幾百萬兩,明末為了對付遼東和流寇,加稅加的民怨沸騰,才一千多萬兩。

清朝好些,經過康乾盛世多年的積累,乾隆帝統治時期最高峰財政庫存是八千萬兩,直到清朝末年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才遠遠甩開了宋朝。但是清朝的國土面積遠遠大於宋朝。

由此看來,說宋朝是封建時代最富裕的王朝,毫無疑問了。

然而這麼富庶的宋朝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中後期即使財政收入巨大,但是財政卻年年入不敷出。這是為什麼呢?

宋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朝代,朝廷財政卻入不敷出,錢哪去了?

“三冗”:

有宋一代,為避免重蹈唐代滅亡的覆轍,在官和兵兩方面都進行了精心的收權和分權的工作。

在官吏制度上,為防止出現朋黨之爭的重演,在官衙設定上強調使各機構互相不通氣,互相制約,在中央政府中,分割了宰相的權力,宰相只負責中書省(所謂‘中書主民’)。

另設樞密使(樞密院長官)主管兵權(只有奉旨發兵的權力,無權實際統率軍隊),而主財的三司也不需要向宰相負責,而是直接向皇帝負責。

宋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朝代,朝廷財政卻入不敷出,錢哪去了?

宰相之下還有實為副宰相的‘參知政事’,進一步對相權形成制約,在地方官的任命上,任命必須出於朝廷為其一,多用文官為其二,幾乎重要的州府都有皇帝直接派出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的通判為其三,使地方官的任何離心行為都需要冒比唐代大得多的風險。

而且,官,職分離,有官不一定有權,官職在多數情況下只代表俸祿的多少,而權力往往以臨時任命的方式授予必須的官吏。最後,地方財政由中央直接派遣的轉運使主管,從人,財兩方面遏制了地方的尾大不掉,同時也必然造成了大量的冗員。

大量的冗官冗兵必然造成大量的冗費,這可是一個大口子,只能靠國家財政補貼。

“歲幣”:

“澶淵之盟”之後,宋遼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朝每年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後來,遼國要求宋朝增加歲幣,宋遼兩國重新商定了歲幣,宋國每年要給遼國絹三十萬匹,銀二十萬兩。不用說,這筆鉅額賠款,長期成為北宋人民額外的沉重負擔。

宋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朝代,朝廷財政卻入不敷出,錢哪去了?

公元1034年,党項人在首領李元昊的帶領下叛亂,宣佈正式建立西夏國,宋朝派大軍和西夏作戰卻連連失利,最後是范仲淹和狄青領軍挽救了頹勢。公元1044年,李元昊見勢不妙重新歸順宋朝,宋朝與西夏商定由宋朝每年給西夏銀絹25萬5千,並同意西夏佔領已佔領的宋國領土。

靖康事變發生,北宋完結,趙構在長江以南建立南宋。突然間崛起的金國由於人口太少,無力佔據更大地盤,遂與南宋重新議和,兩國東面以淮河,西面以大散關為界,宋國向金國稱臣,宋國每年給金國的歲幣為銀25萬兩,絹25萬匹。

宋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朝代,朝廷財政卻入不敷出,錢哪去了?

這些歲幣的繳納加在一起是一筆重大的負擔,宋朝的財政愈發吃緊。

“高薪養廉”:

宋朝的一品大員(宰相、樞密主官)為例,即使沒有爵位,其月薪也能達到300至400貫(《宋史》,職官志篇),是漢代的10倍,是清代的6倍。這還不算官員本人還有各種換季服裝、絹、綿、祿米等“福利補貼”,官員家屬還能按照等級獲得衣服、糧食、茶葉、酒、炭,甚至是馬料等種類繁多的“恩蔭補貼”。

以為官清廉的包青天包大人為例:20856貫錢、2360石糧食及其他實物補貼。另據史料記載,北宋時期,如無戰亂,糧食價格一般是300-—500文一石,綾絹羅綿大致價格為1600文、1200文、4000文和85文——因此綜合計算起來,包大人的實際收入還要遠超2萬貫。

宋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朝代,朝廷財政卻入不敷出,錢哪去了?

宋朝還設立“祠祿之制”,官員進行定期療養,一切費用均由國家承擔,一些官員還能領取兩份薪餉“職錢”。

當然造成宋朝財政吃緊的因素還有很多,這裡只為大家列出最主要的。

宋朝典型的有扒拉錢的耙子,沒有管住錢的匣子,掙再多的錢也只能白白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