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義”的背後,是漢朝儒道兩派300多年的爭鬥

大家好,我們的用智慧引領快樂走進新的領域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鉅鹿人張角率領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揭竿而起,為東漢王朝的腐朽統治敲響了警鐘。在張角的號召下,這場起義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就蔓延至了全國七州二十八郡。因起義軍皆頭綁黃巾,這場聲勢浩大的起義也因此得名——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的背後,是漢朝儒道兩派300多年的爭鬥

黃巾起義是《三國演義》的第一個長鏡頭,它雖然以失敗告終,卻讓地方勢力紛紛做大。雖然沒有直接推翻東漢朝廷,但也讓其名存實亡。黃巾起義之後緊接著就是群雄逐鹿,後世的目光也幾乎全都被這波譎雲詭而又精彩的亂世所吸引。而對於這場起義的本身,卻並未有過過多的關注和思考。張角除了是“黃巾起義的領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太平道的創始人。換言之,張角此人是一名道士,黃巾起義因此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場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起義。

“黃巾起義”的背後,是漢朝儒道兩派300多年的爭鬥

不知是否有人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領導這場起義的宗教為何偏偏是道教?

想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秦朝和西漢初年開始說起。毫無疑問,秦始皇一統天下是我國曆史上一次偉大的壯舉,但是秦朝二世而亡的下場也不得不讓漢朝統治集團重新思考。秦朝的統治核心是法家,源於秦孝公“商鞅變法”之時。但是秦國統一變成秦朝後,秦始皇並未及時順應新的局面而調整統治方針,最終六國遺民激烈反彈推翻了秦朝。

“黃巾起義”的背後,是漢朝儒道兩派300多年的爭鬥

鑑於秦朝滅亡的教訓,再加之定國之初民生凋敝,所以西漢初年的統治者採取了道家“黃老無為”的統治思想來治國,並開創了著名的“文景之治”。但是隨著國力的增長,加上漢武帝劉徹是一個銳意進取的帝王,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儒術”和當年孔夫子的理論並不完全相同,漢武帝所採用的“儒術”是董仲舒順應統治需要修改過的版本。

董仲舒改造過後的儒術認為,君主受命於天統治天下,百姓違抗君主便等同於逆天而行,是可以被剿滅的。這套“天人感應”的理論,後來成為了貫穿整個封建時代的統治思想。儒家取代道家成為了新的官方學說,道家的支持者豈會善罷甘休?皇帝不是喜歡“天人感應”麼,這套理論儒家能玩我道家不能玩?於是道家開始結合方術與仙道,嘗試構建新的理論體系。

“黃巾起義”的背後,是漢朝儒道兩派300多年的爭鬥

漢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黃老學說的支持者甘忠可寫了一本名為《天官曆·包元太平經》的宗教經書獻給皇帝。他在書中說漢家氣運已完,應當重新受命於天,他想讓黃老學說重回官方正統地位的目的不言而喻。甘忠可所說的皇帝重新受命於天,無非就是他構建的道家理論中的“天”。但是對於他的這套理論,漢朝統治集團並不感興趣,反而將他以罔上惑眾的罪名下獄,最終落得個病死獄中的下場。

甘忠可的失敗並未能讓道家擁躉死心,他們又多次獻書,但始終均以失敗告終。道家學說從統治階級上層迴歸的辦法顯然已經行不通了,但如果從統治的最底層入手呢?

“黃巾起義”的背後,是漢朝儒道兩派300多年的爭鬥

東漢順帝年間,擅長道家學說的太學生張陵自覺難有出頭之日,索性棄了官職去漢中巴蜀一帶遊歷。當時的益州地區開發落後,也比較蠻荒,作為官方正統學說的儒學滲透力也遠不及中原地區。張陵認為這裡是自己開宗立派的絕佳之地,便改名“張道陵”自稱生於光武帝時期,是留侯張良的後裔。張道陵創立門派之後,規定加入的人要交五斗米的“會費”,他的這一宗派也因此得名“五斗米教”。漢末割據於此的張魯,正是張道陵的孫子。

“黃巾起義”的背後,是漢朝儒道兩派300多年的爭鬥

就在道家變道教在巴蜀努力發展的時候,儒家被自己的“天人感應”坑得不輕。在東漢立國的百餘年裡,有記載的自然災害就有86次日食、59次地震以及153次水旱蝗災。如果真是天子失德、上天示警,那東漢的各位皇帝怕是都該推出去千刀萬剮了。但是即便如此,儒家豪門還是老一套:讓皇帝自己反省、下詔求賢或者改元。長此以往,皇帝本人也不願意再相信儒家的這一套,亦不再理會他們構建的“蒼天”。

反觀道家這邊,那本《天官曆·包元太平經》雖不被上層重視,卻在基層火了起來並且衍生出多個版本。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太平清領書》,也就是《三國演義》中南華老仙傳給張角的那本《太平要術》。

“黃巾起義”的背後,是漢朝儒道兩派300多年的爭鬥

與張道陵的五斗米道用符水驅邪治病不同,張角的太平道宣揚大洪水的末世言論,同時又說“黃天”將會拯救世人。張角在傳教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都是一些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和信念的窮苦老百姓,所以他的理念很快在底層傳播開來。

(張)角因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至漢靈帝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太平道的勢力已經遍及全國各地,一場從根本上動搖了東漢王朝統治的起義在次年爆發。

“黃巾起義”的背後,是漢朝儒道兩派300多年的爭鬥

講到這裡,黃巾起義時的那句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就非常容易理解了。這裡的已死的“蒼天”是儒家“天人感應”裡的“天”,而當立的“黃天”,則是道家以及早期道教所宣揚的新的學說體系。

從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漢武帝罷黜黃老改尊儒術開始,到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儒道兩家爭鬥了300多年。早期道教所領導的黃巾起義,絕不是一朝一夕之間突然爆發的,封建地主階級對底層百姓的壓迫提供了土壤,而儒道兩家300多年的鬥爭只不過充當了一根導火索。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