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時期的唐朝,為何在“安史之亂”兵敗如山倒?

我們都知道唐玄宗治理下的“開元盛世”代表了唐朝的鼎盛時期。而安史之亂又恰好出現在唐玄宗手裡,按常理看,理應是叛亂者不識時務,自投沼澤才對,為什麼唐朝反而被叛軍來了個牛刀削麵,一個月佔洛陽,六個月破長安?

鼎盛時期的唐朝,為何在“安史之亂”兵敗如山倒?

饞臣把持朝政,唐玄宗沉迷失心志玄宗享樂主義抬頭,不再居安思危

雖然唐玄宗迷戀楊貴妃,醉生夢死於兒女情長,但是不可以否認,他原本是個極具膽量與魄力的皇帝。上臺之初,一舉粉碎武則天餘黨——太平公主集團,接著“講武於驪山之下,徵兵二十萬,旌旗連亙五十餘里”,流放郭元振,斬殺唐紹,使皇權穩固。唐玄宗又精通治國方略,知道人才是治國之本,精心選拔的六位宰相 個個德才兼備。加上唐玄宗開明納諫,勵精圖治,很快迎來了開元盛世。

鼎盛時期的唐朝,為何在“安史之亂”兵敗如山倒?

李林甫是唐玄宗沉淪的主要推手

但是開元盛世之後,唐玄宗開始滿足於現狀,逐漸失去了進取心,也聽不進忠臣諫言了。自從罷免正直的宰相張九齡,滿嘴讒言的李林甫爬上了相位之後,唐玄宗更是徹底迷失了方向。其次,均田制瓦解,稅收銳減;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使邊關節度使都能自己招兵買馬,軍隊混入了大量無賴之徒,容易被直接上司收買。並且由於李林甫的餿主意——胡人只負責打仗,官兵裡胡人越來越多。如此情況下,好戰的唐玄宗還頻頻對外發動戰爭,致使軍隊大量屯積邊區,中央區域逐漸空虛,精銳都當了“長征健兒””派往邊關,剩下的又從來沒有實戰機會,說的不好聽一點,政變都沒經歷過。沒有動力的軍隊,註定是沒有戰鬥力的。但是由於國內太平盛世,唐玄宗對此毫無覺察。這樣,中央軍隊與邊軍的戰鬥力此消彼長。

鼎盛時期的唐朝,為何在“安史之亂”兵敗如山倒?

安祿山多次蒙過唐玄宗眼睛,暗藏禍心已久

唐玄宗輕信安祿山,致使安祿山勢力坐大,河北被胡化。

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在唐玄宗的信任下,卻成了節度使中的巨無霸。已經有20萬大軍,而中央軍才10萬,安祿山軍隊天天操練或打仗,中央軍早已淪為花花架子,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對此,早有大臣提醒過玄宗“關中常宜充實,以強幹弱枝。自頃西北二虜寇邊,凡在丁壯,徵行略盡,豈宜更募驍勇,遠資荒服。”奈何唐玄宗,聽不進去。

鼎盛時期的唐朝,為何在“安史之亂”兵敗如山倒?

安祿山加緊訓練胡人軍隊,蓄謀已久

除卻軍隊的對比,還有一點也不可忽視。唐朝初,朝廷將那些依附唐朝的外族大量內遷,安祿山所在的河北這一塊就是主要接納地區,此時的河北地區,粟特人、室韋人、契丹人、奚人、高麗人、靺鞨人、突厥人等成了主要居民而非漢族,安祿山本人就是突厥人與粟特人的混血兒,河北已經基本被胡化。被胡化後的地區與唐朝沒有了共鳴,人民沒有了歸屬感。他們反而把安祿山看成自己人,安祿山的叛軍就是由這樣的一批人拉起,平定叛亂後,為了安撫當地人,魏博節度使。不得不把安祿山父子立為聖人。到後來張弘靖成為節度使到任後,因為挖了安祿山的墳墓,被當地人轟走了。可見,安祿山起兵,有多麼深厚的民意基礎。

鼎盛時期的唐朝,為何在“安史之亂”兵敗如山倒?

名將封常清成唐玄宗替罪羊

唐玄宗急功近利,放棄求穩,錯殺良將

安祿山由於收買了人心,加上自己軍隊強悍的戰鬥力,安祿山在河北這一段基本沒遇到像樣的抵抗,一個月後就攻佔了東都洛陽,直奔長安。速度之快,邊軍都來不及救援。國內軍隊又少且沒戰鬥力。不久,唐玄宗啟用名將封常清,但是他手中無可用之兵 都是臨時招募的,有些連兵器都沒有,怎麼能和安祿山的胡人軍隊作戰。所以一敗再敗,雖然封常清兵敗,但是他弄清了安祿山軍隊的真實戰鬥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才建議後援高仙芝,主動撤退,先掐住潼關要道,等待各路邊軍回援(此處有爭議,有人認為封常青此舉是為了掩飾自己的失敗,但是安祿山的戰鬥力擺在那裡)。唐玄宗這個關鍵時刻犯下了致命錯誤:因為郭子儀在內蒙古平叛的一場勝利,唐玄宗就以為可以很快拿下安祿山,可以把叛軍消滅在遠離長安的地方。而認為,放棄陝州準備死守潼關的封常青與高仙芝,罪不可恕,於是一併賜死。逼哥舒翰出關作戰,結果一敗塗地。此後叛軍一路直下,破潼關,佔長安,直至唐玄宗出逃。

鼎盛時期的唐朝,為何在“安史之亂”兵敗如山倒?

唐玄宗殺害高仙芝,自毀長城

總結:國力強大的唐朝,被安祿山快刀切黃油,端掉老窩,莫斯科不相信自己的眼淚。但是因果報應,必然有它的邏輯。唐玄宗驕奢淫逸,奸臣誤國;輕信安祿山讓其一步步坐大;中央軍戰鬥力嚴重退化以及安祿山的潛心準備;唐玄宗急功近利而錯殺良將,這一系列的原因,鑄成了最後的歷史災難。此後,雖然唐朝還奇蹟般的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但是再也回不到以前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