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歷史巴內爾挽救危局,為後來的三十年戰爭奠定基礎

瑞典歷史:巴內爾挽救危局,為後來的三十年戰爭奠定基礎

關鍵詞

:諾德林根戰役、托爾斯滕森領兵

前因:

諾德林根戰役

瑞典在諾德林根戰役慘敗於天主教聯軍,攝政大臣奧克森謝爾納任命約翰巴內爾重整軍容。

瑞典歷史巴內爾挽救危局,為後來的三十年戰爭奠定基礎

▲諾德林根鎮決戰

後果:

托爾斯滕森領兵

巴內爾去世之後,托爾斯滕森成了瑞典軍的新統帥。

瑞典歷史巴內爾挽救危局,為後來的三十年戰爭奠定基礎

▲連納爾特·托爾斯滕森

過程始末

一、奧克森謝爾納在諾德林根戰敗

1636-1639年,攝政大臣奧克森謝爾納在諾德林根戰敗後,任命約翰巴內爾領兵作戰,重振軍威,在維茨托克戰役和開姆尼茨戰役中屢次擊敗德皇的軍隊,保住了瑞典在德國境內的領地,暫時扭轉了戰爭頹勢。

瑞典歷史巴內爾挽救危局,為後來的三十年戰爭奠定基礎

▲約翰巴內爾也是一員悍將

二、海爾布朗聯盟瀕臨崩潰

諾德林根戰役之後,戰爭的優勢突然從新教聯盟轉向敵方,瑞典的同盟者開始懷疑瑞典併產生了動搖,新教聯盟面臨奔潰的風險。

在德國境內,瑞典的盟友——海爾布朗聯盟瀕臨崩潰,瑞典軍隊面臨巨大危機,幾乎所有瑞典的盟友諸侯都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臣服了。

瑞典歷史巴內爾挽救危局,為後來的三十年戰爭奠定基礎

▲神聖羅馬帝國

此時的瑞典國內亂作一團,所有人都寄希望於攝政大臣奧克森謝爾納,他敏銳地選擇了拉攏法國加入自己的戰隊,利用法國人希望削弱奧地利的心態,從法國方面獲得了巨大的資助,也讓自己可以放手對德意志敵對諸侯進行打擊。

針對諾德林根戰敗,奧克森謝爾納痛定思痛,任用約翰巴內爾指揮駐西里西亞和波希米亞的軍團,以陸軍元帥的身份總攝在德國境內的瑞典陸軍。

接替被俘虜的霍恩元帥之後,約翰巴內爾先將駐紮在普魯士附近的步兵與炮兵部隊集中起來,在區域性形成了兵力優勢。

瑞典歷史巴內爾挽救危局,為後來的三十年戰爭奠定基礎

▲關於維茨托克戰役的畫作

三、皇帝聯軍出現了逃兵

隨後,約翰巴內爾率領優勢兵力,對薩克森諸侯進行猛烈攻擊,為了一雪前恥,瑞典軍隊在陣前釋放了強大火力,在打散敵軍後瘋狂蹂躪了整個薩克森地區,讓天主教諸侯為之膽寒。

公元1636年9月24日,橫掃薩克森之後約翰巴內爾在維茨托克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聯軍發動了猛攻。

戰爭之初,瑞典軍隊的右翼被皇帝聯軍重點關照,雙方迅速陷入殘酷的拉鋸戰中。瑞典的精銳龍騎兵向皇帝聯軍發動了十餘次進攻,卻全部被皇帝聯軍擊退,聯軍逐漸掌握的戰爭的主動權。

此時,約翰巴內爾為了挽回劣勢,避開了聯軍優勢兵力,將自己的預備隊於第二天凌晨投入戰場。正在瑞典軍隊的生力軍抵達戰場時,皇帝聯軍卻因戰爭強度過大,出現了逃兵。

瑞典歷史巴內爾挽救危局,為後來的三十年戰爭奠定基礎

▲皇帝聯軍

四、約翰巴內爾功成身退

薩克森選帝侯、菲爾德伯爵先後逃離戰場,多方組成的軍隊最終全面潰散,損失超過七千人。取得大勝的約翰巴內爾,趁機越過易北河,將皇帝聯軍趕到了威斯特伐利亞。

擊敗薩克森與皇帝聯軍後,瑞典軍團在德意志腹地站穩了腳跟,法國在萊茵河流域的側面佯攻更讓他們信心百倍。然而,新繼位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費迪南三世卻抵擋住了瑞典人的攻勢,並將約翰巴內爾逼退到了波羅的海南岸的波美拉尼亞地帶,瑞典人一度再度陷入了危機。

1638年,瑞典人獲得了來自本土與立陶宛一萬四千新部隊的支援。有人有錢的約翰巴內爾再次發揮了高超的“繞道”才能,率領軍隊神不知鬼不覺的進入了薩克森,突然出現在了帝國聯軍的身後,於切姆尼茨(Chemnitz)徹底殲滅了薩克森的軍隊。

兵鋒直指波西米亞,並以十個軍團的兵力擊敗了皇帝聯軍大將霍夫基希,讓整個波西米亞為之膽寒。此時的瑞典軍團已經逼近西里西亞,距離帝國核心奧地利已經咫尺之遙。

兩年後,感受到致命威脅的帝國天主教聯軍,終於從四方趕來對瑞典人進行包夾,瑞典人在德國內部轉戰數月,法國人也不願意支援瑞典人的冒險。

最終,約翰巴內爾在波西米亞的戰爭中選擇功成身退,在成功將部隊帶回薩琛。隨後不久便病死於當地,值得慶幸的是,瑞典人靠這次軍事冒險保留了在德國北方的主要領地與盟友。

瑞典歷史巴內爾挽救危局,為後來的三十年戰爭奠定基礎

▲神羅皇帝費迪南三世

結論

瑞典在諾德林根戰役慘敗後元氣大傷,約翰巴內爾作為陸軍元帥期間帶領瑞典軍隊在德國戰場上的傑出表現,讓瓦薩王朝的軍威重振,扭轉了戰爭的頹勢,並保留了瑞典在德國北方的主要領土,為後來瑞典在三十年戰爭中繼續保持戰力奠定了基礎,但是在持續的戰爭中,瑞典軍隊的缺點也不斷放大,顯現出其北方霸主的輝煌已然逝去。

【參考資料】《外國名家重大軍事改革述評》《三十年戰爭》《歐洲歷史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