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紀事宗周覆滅,二王並立,平王東遷,復歸一統!

中國歷史上因為廢嫡立庶導致的王朝內亂不勝列舉。西周的最後一位君主周幽王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前面的《周宣王:西周中興曇花一現終成空——周宣王廢長立幼事件》一文中已經介紹過周宣王因其私愛,干涉魯國廢長立幼,從而導致魯國長達二十年內亂的事例。

周幽王似乎並沒有吸收乃父的教訓,塔雖沒有公然違反“嫡長子繼承”的祖制,卻選擇了一條迂迴曲折的辦法達到其“廢長立幼”的目的。

西周末年紀事宗周覆滅,二王並立,平王東遷,復歸一統!

幽王八年,在司徒鄭伯(桓公)等百官的見證下,幽王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立褒姒為王后,同時廢宜臼太子位,廢申后王後位。

從法律意義上來說,這種昭告文武百官的廢立行為是具有法律效應的。昭告一出,宜臼的嫡長子的地位便消失了,而伯服則由庶子升格為嫡子。

這本來屬於王家內部的事務,可是因為太子乃是未來王朝大統的繼承人,關係重大,尤其對於太子的外家申國來說,更是爆炸性的事件。

被廢的申後和太子宜臼逃往西申的外祖父申侯家。在母子二人的一番痛哭流涕後,申侯大怒:好你個姬宮湦!若非我申國累世為你大周駐守這西垂之地,那虎視眈眈的戎狄早已長驅直入踏平你豐鎬兩京了!老夫拼死在此與戎狄周旋,還不是看在我女為王后、外孫為太子的份上!你既無情,我又何必以義待你!姬宮湦你不是要立伯服為太子嗎?那咱們就現在擁立宜臼為“天王”!主意已定,他便立即聯絡死黨許國國君、繒國國君等一幫西方和南方的諸侯們星夜密謀,並很快起草了一份文書昭告天下:宜臼在申邑鄂地即天子位,為“天王”。

西周末年紀事宗周覆滅,二王並立,平王東遷,復歸一統!

宜臼在申國即位的訊息傳到宗周,幽王大怒:這還了得,反了反了!當下調動大軍討伐申國。

申侯知周幽王必然要來討伐,所以早已與繒國、許國堅壁清野做好迎戰準備。其實申侯嘴上說造反,心裡卻並沒有底兒,要知道,周乃天下之主,雖說如今王室衰微,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一旦周王室號令天下諸侯起而來攻,我這小小申國如何抵擋得住!

那繒國、許國等一干小諸侯們一向處於申國淫威之下,早已對申國言聽計從,可是這次畢竟與周天子公然作對,這事兒實在太過魯莽,此時雖已後悔,怎奈上了賊船還如何下得?

申侯當然知道這幾位跟班的諸侯們的心思,安慰道:事已至此,為今日計,咱們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即日老夫遣人去西戎各部,許以厚賂廣邀戎王,料想不幾日西戎各路大軍將雲集我申國,到時候咱們乘周天子諸侯之師未集,速戰速決一舉攻破鎬京!

西周末年紀事宗周覆滅,二王並立,平王東遷,復歸一統!

那戎主們聽說申侯要造周天子的反,皆大歡喜,數百年來,他們一直垂涎於周宗的繁華富庶,怎奈有秦、申這些駐守邊疆的西周諸侯國的牽制,他們雖屢屢進攻周國,但敗多勝少,別說進入豐鎬,能在邊地掠奪一些牛羊狗彘之類的牲畜便算是勝利了!如今接到申侯的主動邀請,這千載難逢的機遇如何能放棄?

在申國、繒國、許國等諸侯的引導下,西戎大軍長驅直入,浩浩蕩蕩殺向鎬京。西周的王室貴族們萬萬沒有想到申侯居然勾連來戎狄大軍,一時之間朝廷大亂,幽王在執政大臣虢公石父、司徒王叔姬友的保護下向城外北方的驪山方向倉皇逃竄。

西周末年紀事宗周覆滅,二王並立,平王東遷,復歸一統!

戎狄大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咒罵聲、哀嚎聲、痛哭聲、喊殺聲、兵器碰撞時發出的金屬聲、馬蹄踏在石板大街上發出的噠噠聲、火焰騰起時發出的噼啪聲……最後混成了亡國的交響樂。可憐經營了數百年的鎬京一夜之間灰飛煙滅。

周幽王最終沒能逃離,在驪山腳下被戎狄截住,雙方大戰,幽王、伯服等眾多王室貴族死於亂軍之中,而大臣虢石父、鄭桓公等也力戰而死。《史記》說犬戎“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留下了殘破的國都。

王室貴族當然也並非全軍覆滅,其中就有一部向東北方向逃亡的貴族成功地衝破了包圍圈,並最終抵達了虢國的城邑莫陽,並在那裡安頓了下來。這一部便是執政大臣虢石父之子虢公翰為首的虢氏一族和部分王室成員。宣王之子、幽王之弟姬餘臣便是王室的核心成員之一。

西周末年紀事宗周覆滅,二王並立,平王東遷,復歸一統!

幽王一死,天下無主——儘管申侯、繒侯、許侯等在申國立了宜臼為“天王”,可是經過這一場混戰,王室及諸侯們恨透了申侯,而且廢太子由於申侯的關係,揹負了交通外國、弒父殺弟的惡名,因此諸侯們根本不承認宜臼為周王。(《清華簡。系年》說:“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

在這樣的形勢下,自厲王、宣王以來累世為朝廷執政大臣的虢氏一族,以其巨大的政治影響力召集了眾多諸侯來到虢國的莫陽城,共立宣王之子、幽王之弟姬餘臣為新一屆周王。因為莫陽城在攜地,故史稱周攜王,又稱攜惠王。周攜王以莫陽城為王城,修城池,設百官,造宮殿,並昭告天下。

至此,“二王並立”的局面形成。

西周末年紀事宗周覆滅,二王並立,平王東遷,復歸一統!

彼時,宗周鎬京已經殘破不堪,而周的邊疆守衛已經潰散,宗周之地一時間竟成犬戎的地盤,在鎬京復國的可能性越來越渺茫。因此,姬餘臣老老實實的發展他的莫陽城,而他侄子姬宜臼則老老實實的呆在申國。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公元前770年。這一年,在秦襄公、晉文侯、鄭武公的擁護下,在申國呆了兩年的姬宜臼遷往成周洛邑,並在洛邑正式稱周王。

為什麼此時,秦、晉、鄭三國會擁立名聲並不好的姬宜臼呢?除了利益之外,還真的找不到更合適的理由。

西周末年紀事宗周覆滅,二王並立,平王東遷,復歸一統!

晉文侯之所以支援姬宜臼是因為他要反對攜王。因為攜王所在的王都莫陽離晉國太近,成為晉國東向發展的一大障礙,更重要的是姬宜臼向晉文侯許諾將賜予山西的大片領土。

秦襄公支援姬宜臼是因為秦與申同為西方邊陲之地,兩國曆來友好,更重要的是姬宜臼向秦襄公許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並大方的說:“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

而鄭武公的心思則較為複雜。鄭桓公是因為護駕幽王而死,鄭國理當說與申國是仇敵,可是當戰亂之後武公居然與仇敵結成了親家,娶了申侯的小女兒為妻。透過與申國的聯姻,鄭武公成功掌握了姬宜臼之下的周朝政,而且宜臼遷都洛邑後,離鄭國最近,便於其日後“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且姬宜臼許諾封賞的土地也十分可觀。

在幾方勢力的共同作用下,姬宜臼順利遷都洛邑,並在洛邑繼位,史稱平王。這就是平王東遷的過程。

西周末年紀事宗周覆滅,二王並立,平王東遷,復歸一統!

武王建國後,在西方周人大本營繼續加強鎬京的建設,即宗周;同時在東方營建新的都城,即洛邑,又稱成周。西周兩都並立,互為策應,形成以兩都為核心方圓千里的王畿之地。所以終西周之世,周王室的勢力是任何一個諸侯國所不能比肩的。即是到了西周末世,周的威勢已經不容小覷。然而,鎬京之亂徹底終結了周的地緣和政治優勢,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平王在洛邑稱王后,過了二十年,即公元前750年,晉文侯向平王建議:“餘臣未得諸侯而擅自成王,實在是大逆不道,理當討伐。”平王欣然應允。於是晉文侯便趁攜王離開莫陽城時領兵將之襲殺。

周王室復歸統一。此後,進入東周,周王室的地位便一落千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