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一個縣, 取“崇尚文禮、治國安邦”之意得名, 你知道嗎

河北的一個縣, 取“崇尚文禮、治國安邦”之意得名, 你知道嗎

文安縣隸屬於河北省廊坊市,總面積1037平方公里,人口50萬。先後榮獲“全國生態示範縣”、“全國食品安全示範縣”、“全國文化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河北的一個縣, 取“崇尚文禮、治國安邦”之意得名, 你知道嗎

一、歷史沿革

1、西漢高祖五年(前202)置文安縣,當時的縣治在今大柳河東側(遺蹟已堙沒)。屬渤海郡。

2、隋大業七年(611)煬帝徵高麗經此,以其地處三河合流之處,詔令割文安、平舒二縣置豐利縣。縣治設在今文安縣城,屬河間郡。唐貞觀元年(627),以豐利、文安兩縣相近,遂省豐利入文安,縣治由柳河東側遷至原豐利縣城。此即文安縣城之始。從唐朝初期至中華民國時期,雖朝代更替,州、郡有別,文安縣治駐地始終未變。

河北的一個縣, 取“崇尚文禮、治國安邦”之意得名, 你知道嗎

3、民國元年(1912),文安縣屬直隸省順天府。民國三年,撤消順天府,置津海道,文安縣屬直隸省津海道。民國十七年(1928),直隸省改稱河北省,文安縣屬河北省津海道。

4、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文安縣屬天津專署。1958年11月,撤消文安縣建置,與任丘、大城縣合併,名任丘縣。1961年6月1日從任丘縣析出,恢復文安縣建置。(當時文安縣仍含原大城縣,同年12月,大城縣又從文安縣析出。)隸屬河北省天津專區專員公署。1967年11月28日,天津專區改為天津地區,文安縣屬天津地區革命委員會。

河北的一個縣, 取“崇尚文禮、治國安邦”之意得名, 你知道嗎

5、1974年4月1日,天津地區更名廊坊地區,屬河北省。文安縣屬廊坊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8月10日,文安縣屬廊坊地區行政公署。1989年4月1日,廊坊市(地級市)建立,文安縣隸屬河北省廊坊市。

二、旅遊資源

河北的一個縣, 取“崇尚文禮、治國安邦”之意得名, 你知道嗎

1、文安窪。文安窪地處北京、天津、保定、滄州、廊坊中心地帶,全縣幅員面積1028平方公里。寬闊、清澈的海河像一條玉帶環繞縣域北部,豐水時節,河面上白帆點點,兩岸煙柳迷濛順流東下可直達天津,逆流而上與白洋淀聯為一體。文安東部,地勢低窪,素稱東澱,是河北省八大窪澱之一。

河北的一個縣, 取“崇尚文禮、治國安邦”之意得名, 你知道嗎

2、大圍河清真寺。古寺經過歷代修繕,氣勢雄偉富麗堂皇。迎門大殿中六柱聳起,四面挑角做為脊樓。脊角梁頭鑲有龍頭、等獸頭裝飾,花紋絢麗,玲瓏剔透,基本保持了乾隆年間的建築風格。上世紀90年代風靡一時的《還珠格格》,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劇中另乾隆老兒神魂顛倒的維吾爾族美女——香妃。這座清真寺其實就是由當時的一位曹姓公公在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年)的清真寺基礎上為香妃修建,後此曹姓太監定居大圍河,死後也葬於此處。

3、鹿町龍潭。在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鹿町村村北,有一水塘,豐水年面積達300畝。因其坑大水深,大旱之年也無干涸過。由於此塘年代入遠,故流傳著很多傳說。潭心有海眼,與東海龍宮相通,龍王每年都要透過海眼到這裡巡視,故人稱“龍潭”。有傳說潭裡的大粘魚與潭邊飲水的大黃牛較力等故事。這些傳說在此周圍數縣都能聽到,並且越遠傳說越神。據說馮國璋從北京返於河間時,曾親赴鹿町水塘察看,見水面一望無際,水清透徹,傳說中的“仙人島”浮於潭中,四周柳蔭茂密,淺水處荷花盛開,風景如畫,確是“臥龍藏仙”之地,便想購買下來據為己有。當年,當地士紳為此事還專門赴北京商談過,後因馮國璋很快倒了臺,此事未成。

龍潭水深透徹,中間小島的迷內景色,加上島邊柳樹的襯托讓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還有淺水處盛開的荷花,更讓人流連忘返。

三、劉六劉七起義

劉寵與劉宸,文安人,因分別排行第六和第七,故稱劉六劉七。明正德五年(1510年),他們率眾在霸州(今河北省霸州市)起義,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與楊虎起義軍聯合。起義軍紀律嚴明,不妄殺人,使起義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起義前後持續三年,轉戰南北直隸、山東、河南、湖廣等廣大地區,義軍所過之處,深得人民擁護。兩支起義軍之間缺少密切配合,又一直流動作戰,最終被明軍各個擊破而失敗。

劉六、劉七領導的這次起義,前後持續3年,沉重地打擊了統治階級。為了鎮壓起義,明政府動用了大量財力,耗盡了府庫之銀。起義軍所到之處,地打擊了當地貪官汙吏、地主豪紳。這次起義給明統治者一個沉重而深刻的教訓。起義失敗的第二年,明政府下令減免京畿、山東、河南等地稅糧,朝廷內部也加以整頓,進行了楊廷和領導的改革,罷免了部分宦官,裁撤冗官,清查皇莊、官莊,退還給農民一部分土地,明朝出現了嘉靖初年較為清明的政治局面。

四、文安縣“四城八景三道橫”的由來

河北的一個縣, 取“崇尚文禮、治國安邦”之意得名, 你知道嗎

1、文安四城。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古人在文安這片廣袤的大地之上,擇高建屋,鄰水而居,曾經形成過四座古城,分別為太陽城(今文安縣城),泗水城、大柳河故城,平舒城(大城縣城附近),第四座城說法不一,也有說小保定古城的(今新鎮鎮)。

2、文安古八景:文潭灝影、唐碑吐霧、孟母高臺、漢槐凌霄、楊柳金堤、蘇公勝蹟、勝水荷香(今勝芳境內)、九川雪浪。

3、文安縣三道橫。從澤國水鄉的水患開始,風起浪湧,經數年的淤積,逐漸形成不規則的土丘和土封。淤積愈甚,似一條長龍橫臥在窪地,非人為所築,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的產物。

第一道橫:養龍灘(後為養龍疃)。在文安縣北部,今趙王新河的南堤,名曰:“養龍灘”,自興隆宮起至崔家坊處似一條睡龍,隱臥於河南岸。現在已經形成一條直線的村落,名為高頭管區,先民遷居於此,擇高地而居也。

第二道橫:臥龍崗。今文安縣城北從蘇橋鎮到急流口管區廣陵城村至大柳河,綿延近20華里,漢朝以前即已形成,多數村落的居民是名永樂(1420年)前後遷居此地,逐漸形成定居點。古時稱走牛崗,明末清初時名為臥龍崗。其中歷史較長的村落有廣陵城村(南北朝時期建村)、急流口村(成村宋元時期)、常久村(明永樂時期建村)、大柳河村(東漢時期成村)、裡東莊村(明洪武時期,1369年前後成村)。

第三道橫:由龍街、孫氏一直延續到大城縣,未經詳細考證,望知情者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