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知青小夥,娶了有4個孩子的寡婦,至今仍在大山中生活

古人云“一諾千金”,在許多人看來,承諾往往比金錢更重要。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場上,信守承諾的人往往會得到別人的尊重,面臨的機會也更多,他們的生活也更加坦然磊落,不會擔心受怕因為自己的失信所導致的壞結果,不會覺得內心愧疚,他們是在用良心辦事,用承諾說話,他們是負有責任的善良正直的人。

在新中國剛成立的年代,那個時期的人十分重視承諾,他們善良敦厚,本沒有義務去實現一個一輩子的承諾,本沒有義務承擔如此沉重的責任,但就是因為守信,不經意間就改變了自己一生的命運。20歲知青小夥,娶有4個孩子的寡婦,至今仍在大山中生活。

在上個世紀,承諾是衡量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基本條件,有的時候比之生命還更重要。張志遠就是來自這個時代的人,1954年在重慶出生,18歲的時候趕上知青下鄉的熱潮,於是插隊到了四川南江縣做了一名知青,本意是去到基層奉獻幾年,但令他沒想到的是,此去竟是一生的改變,再也沒有回到之前的生活軌跡。

當張志遠插隊到南江縣的一個農莊時,還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那個時候雖然知青熱在全國範圍內都很常見,但張志遠去到的村莊還是第一次迎來了知青。當地政府把張志遠安排住在了村民佘林海的家旁邊,這是考慮到方便的因素,倘若他有什麼需要都可以問佘林海。兩人從此便結下了緣分。在命運的安排下,他和佘林海一家的緣分竟然一直延續了下去。

一開始的時候,張志遠幾乎什麼都不懂,碰到不懂的問題都會向佘林海夫婦請教,逐漸他們也開始慢慢地熟悉了起來,很快便以兄弟相稱,佘林海有一位賢內助妻子,妻子為他生了四個孩子,個個都很乖巧,這讓平凡的一家充滿了幸福之樂。但這幸福卻沒能一直持續下去,因為佘林海生病了。病來如山倒,因為咳血,佘林海住進了縣醫院,病情惡化很快,一去就再也沒能回到原來那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家。

在佘林海還未去世前,幾乎都是張志遠在醫院照顧著他,因為妻子胡庭秀要照顧四個年幼的孩子,必須撐起整個家庭,沒有分身乏術的她也只會偶爾來醫院看望佘林海,其餘時間都是拜託張志遠替她照顧佘林海。為了照顧佘林海,張志遠是盡心盡力,還用自己知青的身份為他換糧票等,這讓佘林海十分感動,但他還是沒有好起來,在病痛的折磨下不幸去世了。臨死前,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四個孩子了,為此他拜託了張志遠,請他在必要的時候幫助她們母子,張志遠爽快地答應了。

那時候的張志遠也不過只有19歲,但他的承諾卻不是說說而已,在他心中,早已把佘林海當作了自己的大哥來對待,他去世後,自己也答應了他好好照顧他的妻子和孩子,這個家庭遭遇了太多太多,他只希望自己淺薄的力量可以為她們母子帶去一點希望,讓她們能夠勇敢地活下去。此時的胡庭秀是悲痛的,自己的那片天已經塌下了,家徒四壁,如今還要養4個年幼的孩子,她真是覺得很絕望,但再怎麼難她也還得堅強起來,畢竟孩子們的另一片天可不能塌。

20歲知青小夥,娶了有4個孩子的寡婦,至今仍在大山中生活

好在張志遠為她們家提供了不少幫助,大部分的力氣活等都被張志遠承擔了,又是幫助鋤地,又是幫助背水背糧食的,照顧孩子們也很有一手,慢慢地,他幾乎成為了這個家的第二根脊骨。這邊是張志遠在履行著自己的諾言,那邊是村民們的閒言碎語,都說寡婦門前是非多,農村人的閒言碎語簡直不堪入耳。

在此情況下,胡庭秀給張志遠說明了情況,要他不要再來幫助她們母子了。為此,張志遠卻做出了一個讓人震驚的舉動,他要和胡庭秀結婚,名正言順地照顧她們母子。無奈之下,胡庭秀也只好答應了,這時的張志遠20歲,胡庭秀31歲。他們從此更是投入到了農村的繁忙生活中,早已沒了當年知青的那般模樣。當知青可以返回城市工作的時候,張志遠也果斷地拒絕了,和胡庭秀以及孩子在農村努力生活著。

張志遠的這份堅持和信守諾言的品質令人感動,他本沒有義務去照顧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但他是有血有肉的,為了承諾,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從此紮根在了農村,履行著自己的責任,承擔著重任,帶去了希望。

參考資料:《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