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奇人消失600年,在非洲留下後裔,如今當地人自稱中國人!

明初,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將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巔峰。據記載,鄭和船隊先後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相距中國十幾萬公里的東非的麻林(今肯亞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亞蒙巴薩港)。肯亞的拉穆群島由大小不同的5個島嶼組成――拉穆島、曼達島、帕泰島、恩多島和基瓦尤島,從南向北沿著大陸海岸線依次排列,帕泰島面積最大,約75平方公里,在島上的5個村莊――帕泰、上加(也譯為上家、上海、中國村)、春杜瓦、法扎、西尤(也譯為西遊、西嶼),許多居民都自稱是鄭和部屬的後裔。那麼,鄭和船隊真的留下了“非洲後裔”嗎?

據說,600多年前,一艘鄭和船隊的船隻因迷失方向駛入帕泰島沿岸,在上加村附近不幸觸礁下沉,慌亂之中,船上的數百人紛紛丟擲載運的小船逃命,並從大船上快速搬下瓷器和絲綢等貴重物品。

明朝一奇人消失600年,在非洲留下後裔,如今當地人自稱中國人!

他們當中,有400名划向帕泰島,在上加村登陸,用隨身攜帶的中國瓷器和絲綢與當地人交換食物和錢財。後來,除40人留在上加村外,其餘的人分兩路走了,100人向西來到了帕泰村,260人北上去了西遊村。

中國人登陸帕泰島後,逐漸入鄉隨俗,與當地女子成家,生兒育女,融入當地社會。以前的帕泰村很大,由於缺乏飲用水,不少人被迫離開,加之又流行過一次嚴重的瘧疾,帕泰村的人口銳減。目前帕泰村的總人數是2000多名,由兩大部落組成,兩個部落的名字分別為納巴漢和波科姆德,中國人僅剩下3戶,瓦法茂是他們的共同姓氏,也成為帕泰島上“中國人”的代稱。

帕泰島西尤村的瓦尚嘎人認為自己的祖先是鄭和船隊的水手。瓦尚嘎人代代相傳著一個故事,很多年前,有一艘中國船隻在帕泰島附近外海觸礁沉沒,發生船難。由於無法回家,這些中國水手住在附近一個叫穆伊旺嘎巴卡里的地方,並改信伊斯蘭教。雖然他們與當地的女子結婚,但是跟島上土著――西尤人不時發生械鬥。

明朝一奇人消失600年,在非洲留下後裔,如今當地人自稱中國人!

據史書記載,鄭和帶到國內的奇珍異寶中,影響最大的是非洲的長頸鹿與斑馬,前者被稱為“麒麟”,後者被稱為“福鹿”。它們被作為神物,用來煊赫天朝的神威,曾起到鞏固中國皇權統治的作用。

今日在肯亞拉穆群島,有20多支瓦尚嘎族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子孫。他們特別喜歡一個故事:馬林迪的國王送了一隻公長頸鹿和一隻母長頸鹿給中國明朝皇帝,雖然其中一隻長頸鹿在前往中國途中死了,但另一隻還活著。中國皇帝因為得到這隻罕見的動物而感到非常高興,它成為中國人與史瓦希里人之間友誼的象徵。在非洲沿岸的這個偏遠角落,連中文都不會說的瓦尚嘎族人,卻對只在中國古書上記載而且只有少數學者曾經閱讀過的故事細節清清楚楚,確實值得研究。

明朝一奇人消失600年,在非洲留下後裔,如今當地人自稱中國人!

經過近600年的滄桑鉅變,雖與當地居民通婚融為一體,代代相傳,這些自稱為肯亞華裔的人們,身上還頑強地保留著“中國”的印跡。

曾有記者在帕泰島的西尤村道中躊躇時,對面走來一位挑水桶的精瘦老人,這位老人一看到李新烽,猛地扔下肩上的擔子,幾乎是小跑趕到他面前,激動地說:“你,你很像我的爸爸。”他暫停了一下接著說,“你就是我的爺爺,你一定是從遙遠的中國來的,我的老家在中國”。說著說著,他的眼睛溼潤了。這突如其來的感人情景使所有在場者無不感到驚訝萬分,吸引了巷道里所有人的目光。李新烽仔細地打量著這位陌生老人,他的長相確實與他非常相似――膚色淺、頭髮長、眼睛小、嘴唇薄,他倆這時站在一起與在場的其他人的區別頓時涇渭分明。

明朝一奇人消失600年,在非洲留下後裔,如今當地人自稱中國人!

除眼睛、面板和頭髮都像中國人外,他們還重視學習和家教,懂一點中醫;新一代不滿足現狀,自己走出孤島闖蕩;自家築有院牆,室內還有土炕,這在當地獨一無二;他們用扁擔挑水,而當地人用車運水或是用手提;就連當地的飲食習慣也深受中國影響,椰子面烙餅的製作方法、特別是必須要運用的小擀麵杖,當地人也承認是從中國人那裡學來的。

上加村(中國村)裡的按摩大夫水平比較高,拉穆島上的人要是誰扭了胳膊崴了腳,大都乘船去那兒治療,大夫給其按摩,見效很快,如果配合一種中藥,效果會更好。西尤村的中醫法伊基出身於“杏林”世家,他家是祖傳的醫生,據其祖父講,他的醫術就是上一輩傳下來的,祖父母、父親、叔父、法伊基兄弟仨都是中醫。法伊基的醫術主要是父親傳授的,父親去世了,他就跟著叔叔繼續學習。家傳的中醫術主要是按摩治病和中草藥的製作。

明朝一奇人消失600年,在非洲留下後裔,如今當地人自稱中國人!

西尤村以前曾經有過造絲業和織布業,也就是養蠶,並用蠶繭造絲,種棉花並用棉絮織布,或者用蠶絲織布。在中國人到此之前,島上沒有這類手工藝,它們是中國人帶來的。

在西尤村外有一處十分奇特的墓地,這個墓地和穆斯林的墓地差異很大。它沒有朝向西北方的麥加聖地,而是朝著東北方向的中國;它也沒有穆斯林墓地的石柱和阿拉伯銘文,取而代之的是鑲滿墓壁的美麗的中國瓷器。遺憾的是,墓壁上的瓷器大都被盜。

明朝一奇人消失600年,在非洲留下後裔,如今當地人自稱中國人!

但是,仍有些學者認為,瓦尚嘎人的祖先也許不是中國人,他們可能在某個時期,曾接受過中國的影響,學會了一些中國人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如生產絲綢、棉布,使用陶瓷、中藥等。

總之,肯亞的瓦尚嘎人與中國霧裡看花似的聯絡,構成了種種懸念和迷惑,使人掩卷仍回味無窮,要確證他們是否為鄭和船隊的後裔,還需要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等專家聯合起來進行艱苦的調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