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太后答應立朱祁鈺為皇帝,她兒子的命就保不住了,她為何要同意!

說起來,孫太后其實算是一個自私的人。

道理很簡單,本來當年胡皇后是朱瞻基的結髮妻子,也是他的皇后,但是最終朱瞻基為了孫妃,不惜與朝中大臣鬧翻,而且最後廢掉了胡皇后。胡皇后是一個非常善良,同時又知書達理的人,她獲得了當時的太后以及朝中大臣的一致認可。也正是因為如此,朝中大臣才會和朱瞻基硬扛,不希望朱瞻基廢掉胡皇后,而立孫妃為皇后。

在歷史記載中,主要是朱瞻基、胡皇后、太后和朝中大臣走到了歷史的前臺。孫妃在其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歷史上的記載並不詳細。但是很明顯,如果孫妃不是想方設法把朱瞻基的魂給勾去了,朱瞻基會為了她,搞出這麼大的動靜嗎?

孫太后答應立朱祁鈺為皇帝,她兒子的命就保不住了,她為何要同意!

再說了,孫妃如果也是知書達理的人,她就應該明白封建禮教中尊卑主僕的道理,就應該勸說朱瞻基,不要廢掉胡皇后,她甘願做一個側妃。如果是那樣,朱瞻基絕對不會鬧出那麼大的動靜。

總之,當年的孫妃,確實是一個非常自私的人。

可是為什麼,她當了太后,尤其是在土木堡事變發生以後,她卻顯得深明大義。同意以于謙為代表的朝中大臣提出的,改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這樣一個建議呢?

這個建議,事實上是完全不顧他兒子性命的一種做法。瓦剌之所以能夠允許他的兒子朱祁鎮存在,是因為朱祁鎮是一個皇帝。既然是一個皇帝,瓦剌擁有這樣一個皇帝,就很有利用價值,完全可以用朱祁鎮來要挾明朝,從明朝那裡獲得更多的好處。一旦朱祁鎮已經不是皇帝,只是一個太上皇了,這也就意味著,他基本上就沒有價值了,對於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他的生命就無足輕重。在朱祁鈺那裡也是一樣,一旦朱祁鈺當了皇帝,他就會覺得朱祁鎮的存在,是他的一個威脅。朱祁鎮要是死掉了,對他是最好的事情。

總之,朱祁鎮的性命安全沒有任何保障,這一點,作為母親的孫太后是非常明白的。既然她明白,那麼,他為什麼不盡力保住朱祁鎮的皇位,反而同意于謙等大臣們立朱祁鈺為皇帝呢?

孫太后答應立朱祁鈺為皇帝,她兒子的命就保不住了,她為何要同意!

有人說,這是孫太后大格局的體現,她明白沒有國就沒有家的道理。為了整個國家的安危,她才不計較個人得失,從而為明朝江山的永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我們不能說孫太后沒有這樣的思想覺悟,不能說孫太后做出的這個決策,對於確保明朝江山的穩固沒有貢獻。但是如果從孫太后的性格脈絡來看,她當時做出這個決策,其實還是為了自保,或者說,還是從自身的安危著想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還是一種自私的表現。為什麼這麼講呢?

孫太后固然是太后,在政治生活中有足夠的發言權。但是當遇到危難時刻,她其實也就是一位宮中的弱女子。當朝中的大臣已經商議確定,要立朱祁鈺為皇帝,然後去向她報告的時候,她是沒有另外的選擇的。也就是說,她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

不同意,大家依然會立朱祁鈺為皇帝。而且,因為她不同意,因此她在朝廷中的作用大大減少,地位大大降低。儘管可能她作為太后的地位不會變,但是朱祁鈺把自己的母親也立為太后以後,就不可能是兩宮太后,而很可能最終只有一個太后,這個太后就是朱祁鈺的母親,她變得可有可無了。

孫太后答應立朱祁鈺為皇帝,她兒子的命就保不住了,她為何要同意!

總之,她當時的處境是十分危險的。不順從大臣們,也沒人敢殺她,但是她就保不住自己的權勢了。以後在朝廷中,她就一點話語權都沒有了。

反過來,只要能保住權勢,一方面,她可以繼續過比較好的日子;另一方面,她可以想辦法把朱祁鎮救回來。就算朱祁鎮救不回來,至少她自己下半生的生活,可以得到保障。

從這個角度來說,孫太后還是有私心的。

我們如果過高估量了孫太后在歷史上所能發揮的主觀能動性,這也是一種不客觀的做法,是不太符合歷史事實的做法。但不管怎麼說,孫太后的這種私心,與國家大義是契合在一起的。所以,孫太后在歷史評價中也是比較高的,這應該算是孫太后的幸運吧。

(參考資料:《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