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70噸“黃河鐵牛”撈出,露天暴曬卻不被保護專家我們不敢!

雨果曾經說過:“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歷史從未停下過發展的腳步,人們知曉過去的社會與文明是透過留下來的史料、古籍中獲取,而那些出土的一件件歷史文物則把人們腦海中的設想變成了現實。

文物沒有太多的文字描述,但它們卻可以用形態各異的形狀、質地、顏色等來無聲講述著歷史的曾經,尤其那些珍稀的文物更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鮮明特色。文物的發掘與保護一直在繼續,唐朝70噸“黃河鐵牛”撈出,露天暴曬卻不受保護,專家稱“我們不敢”,這是為什麼呢?

唐朝70噸“黃河鐵牛”撈出,露天暴曬卻不被保護專家我們不敢!

山西省臨近十三朝古都西安,近水樓臺先得月,它成為了古代中原地帶的一個重要。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附近有個蒲州古城,自古以來都是中國北方的歷史重鎮,由於其南依中條山,西臨黃河,考古專家們在這個兵家重地發現了蒲津渡遺址,揭開了唐朝開元時期的歷史。

1988年考古專家對蒲津渡遺址進行了調查、勘探和保護性的發掘,瞭解了古代黃河的變遷過程和治理黃河的措施,起初發現了河道兩側是由堅固的石堤堆砌,第二年,考古專家們又在緊靠石堤處發現了四尊鐵牛,這讓他們興奮不已。

當這四尊鐵牛全部被髮掘出水面時,70噸的重量、逼真的形象讓世人讚歎唐朝冶鑄技術之發達,與此同時一起被髮掘的還有四個鐵人、兩座鐵山、七根鐵柱,其中的四個鐵人分別在四尊鐵牛身側,形態各異,成為奇觀。鐵牛出土重見天日為世人瞭解唐朝開元盛世增加了濃重的一筆。

唐朝70噸“黃河鐵牛”撈出,露天暴曬卻不被保護專家我們不敢!

蒲津渡是古代黃河的一個重要渡口,這裡地處軍事要地,唐朝以前就有很多朝代在這裡造橋,秦昭襄王、東魏齊獻武王高歡、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這裡留下過印記。到了唐朝時,蒲州被置為中都,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齊名,由此唐玄宗就特別重視蒲津渡的修建。

當唐玄宗聽到蒲津渡破敗不堪時,便派人修建渡口,先加固石堤,同時又重新建橋,建橋的方案就是用四個鐵牛為索樁,分別固定在兩岸,然後用鐵索拴系在鐵牛身上,再用舟船連線起來,黃河上第一座固定鐵索橋的修造方案就這樣定了下來。

開元年間全國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色,冶煉技術又特別發達,建橋方案一出兩岸數萬民眾開始奉命鍊鐵鑄造,就這樣四個趴著的鐵牛被製造出來。鐵牛兩眼圓睜,呈負重狀,形象逼真,透過鐵牛身下的鑄範縫痕跡可以瞭解到開元時期精湛的鑄造工藝技術。

唐朝70噸“黃河鐵牛”撈出,露天暴曬卻不被保護專家我們不敢!

為什麼要選擇牛的形象而不是其他動物,在這裡還存在一些古代圖騰與玄學知識。在古代,牛象徵著土地,大概源自於牛勤勤懇懇耕作於土地之上的原因,就有了“牛”這樣的圖騰認知,在《易經》上還記載著:“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鑄造鐵牛對黃河的水勢起到壓制作用,所以選擇了鐵牛作為橋的索樁。

同時出土的四個鐵人和七根鐵樁同樣有“講究”,鐵人寓意著人類對鐵牛的控制,而七根鐵柱則代表著天上北斗七星,整個橋身的修建理念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如此的精心設計可以看出唐玄宗對蒲津渡的重視程度。

只是蒲津渡橋的存在並不長久,之後因為戰亂而被毀壞,宋元兩朝蒲津渡一直處於荒廢狀態,到了明朝時才又得以重建,後來黃河改道蒲津渡徹底被打入“冷宮”,經歷過幾百年的黃河之水沖刷之後遺憾地被湮滅於河水之中。

唐朝70噸“黃河鐵牛”撈出,露天暴曬卻不被保護專家我們不敢!

唐朝70噸的“黃河鐵牛”經過考古專家與工程人員的辛苦努力終於重見天日,形象逼真的鐵牛、栩栩如生的鐵人,上面分別還鑄有不同的紋飾,鑄造工藝技術之發達讓人讚歎不已,但接下來的保護問題,讓專家們感到頭疼,直言“我們不敢”。

在發掘鐵牛的過程中,為了保護文物避免受到損害,經過一番討論後決定採取“就地提升”的保護方案,也就是把鐵牛、鐵人、鐵柱原地升高12。2米,之後把下面的地表填實,讓鐵牛、鐵人、鐵柱直接露天陳列,暴曬於陽光之下。

黃河鐵牛見證了中國一千多年的歷史,自身也擁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就這樣暴曬於陽光之下,難免給人有點暴殄天物的感覺,而實際上考古專家也曾經設想過保護問題,但落實到現實中還存在很大的差異,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避免鐵牛生鏽。

唐朝70噸“黃河鐵牛”撈出,露天暴曬卻不被保護專家我們不敢!

鐵質的物品很難維持原樣儲存,經過風吹雨打暴曬後就容易出現生鏽的現象,這四尊鐵牛被髮掘時已經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腐蝕生鏽情況,如果把70噸重的鐵牛進行遷移很難保證運輸過程中會不會出現意外而導致鐵牛受損,當初設定“就地提升”的保護方案就是怕出現意外。

因此,70噸的黃河鐵牛隻能露天暴曬,至於如何避免鐵牛生鏽、如何進行更好的保護,只能等文物保護技術有了突破時再做處理,如今考古專家們只能等待新的保護方案,他們不敢擅自對鐵牛進行遷移或其他保護性處理。

“黃河鐵牛”的發現確實給世人帶來了驚喜,對於開元年間的冶煉技術也有了充分的瞭解,如果單從史書上了解難免單一、片面,有了實物的存在才能更好的證明當時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這也是文物被髮掘的重要價值與意義。

唐朝70噸“黃河鐵牛”撈出,露天暴曬卻不被保護專家我們不敢!

歷史在發展,文明還在進步,很多歷史文物都會慢慢浮出水面,而高科技的文物保護措施也將會陸續應用於考古工作之上。我們期待有一天“黃河鐵牛”能夠得到很好的安置與保護,它在見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之後,還能更長久見證中國文明的進步與成長。

參考資料:《易經》《千年“鐵牛”之謎 》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