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都有歷史原型,他們的兵器一直用到明朝!

隋唐十八條好漢,前五名分別是西府趙王李元霸、天寶大將軍宇文成都、銀錘公子裴元慶、紫面天王雄闊海、南陽侯伍雲召。在這五人中只有排名前三的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是有歷史原型的,他們的兵器,一直到明朝還是軍隊制式裝備。

之所以說這些歷史原型確有其人,是因為他們的父親在歷史上太有名了:大唐高祖太武(後改諡神堯)皇帝李淵、大許天壽皇帝宇文化及、大隋河南道討捕大使裴仁基,這三位在《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中都有極多記載,他們的兒子也跟著沾光,留下了讓我們有據可查的史料。

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都有歷史原型,他們的兵器一直用到明朝!

西府趙王李元霸,在評書中手使一對400公斤的擂鼓甕金錘,在四明山一戰中將一百八十五萬反王軍隊殺得只剩六十五萬人,有人計算過,按照評書說法,李元霸那對大錘,平均每秒殺敵五十五人,所以他不應該叫李元霸,而應該叫“滅霸”。

事實上李元霸原先還真不叫李元霸,他在正史中的名字叫玄霸,是個聰明伶俐的好孩子:“竇皇后生建成、太宗皇帝、玄霸、元吉,衛懷王玄霸字大德,幼辯惠。”

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兒子之所以改名,是因為清朝康熙年之後,玄字就不能作為地名了:紫禁城玄武門改成了神武門,李玄霸自然也就變成了李元霸,就連李淵自認的先祖李耳,也從“玄元皇帝”改成了“元元皇帝”。

不管怎麼改,李元霸都不曾血戰四平山,因為十八家反王起事的時候,李元霸已經不在了:“隋大業十年薨,年十六,無子。”

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都有歷史原型,他們的兵器一直用到明朝!

大業十年的時候,隋煬帝楊廣正三徵高句麗,當時的衛尉少卿李淵正在督運糧草——李淵當太原留守,已經是大業十三年的事情了。

李元霸雖然沒有打過仗,但是他本人和他所用的兵器,都真實存在,隋唐前三位好漢的兵器,咱們講完其餘二人之後再說。

排名第二的天寶大將軍宇文成都,用的是200公斤的鳳翅鎦金钂,除了李元霸和裴元慶,好像誰都奈何他不得,秦瓊可能連跟他交手的資格都沒有。

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都有歷史原型,他們的兵器一直用到明朝!

但是這位“天寶大將軍”的歷史原型,在正史中卻表現得比較窩囊:“建德入城,生擒化及,悉虜其眾。以轞車載化及之河間,數以殺君之罪,並二子承基、承趾皆斬之。”

由承基、承趾衍生出來的成都,其武功肯定不怎麼樣,否則也不會在竇建德來攻的時候毫無還手之力。

評書小說中排名第三的銀錘公子裴元慶,用的是一對150公斤的八稜梅花亮銀錘,這個演義形象,跟歷史原型是最為接近的。

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都有歷史原型,他們的兵器一直用到明朝!

裴仁基的長子裴行儼,一向以驍勇善戰著稱,投奔瓦崗軍,被李密封為絳郡公,被王世充俘虜之後也受到了格外禮遇:“世充以其父子並驍銳,深禮之,以兄女妻行儼。及僣尊號,署仁基為禮部尚書,行儼為左輔大將軍。行儼每有攻戰,所當皆披靡,號為萬人敵。”

萬人敵裴行儼最後跟父親一起密商剷除王世充,結果事機不密雙雙被擒:“事臨發,將軍張童仁知其謀而告之,俱為世充所殺。”

隋唐小說中排名前三的好漢,都沒熬到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那一天,李元霸更是不曾打過一仗殺過一人,但是他們三人的兵器,卻算得上中原軍隊手中的大殺器,無論是對付身披冷鍛甲的西夏、遼金騎兵,還是裝備了長刀的倭寇,都十分有效。

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都有歷史原型,他們的兵器一直用到明朝!

李元霸用的是錘,裴元慶用的也是錘,不管是400公斤還是150公斤,也不管是圓球帶刺還是八稜梅花,在正史中都能找到其原型的記載,比如抗金名將岳飛的長子岳雲,用的就是雙錘:“岳飛征伐,岳雲未嘗不與,數立奇功,每戰,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

古代椎和錘同音通假,我們上學時學的《大鐵椎傳》,那位俠隱用的就是鏈子錘。

錘作為宋軍制式兵器,對付金國重甲騎兵是相當有效的,這在宋朝兵書《武經總要》中是有圖譜的:“蒺藜、蒜頭骨朵二色,以鐵若木為大首。跡其意,本為胍肫。胍肫,大腹也,謂其形如胍而大,後人語訛,以胍為骨,以肫為朵。短柄鐵鏈皆骨朵類,特形制小異爾。”

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都有歷史原型,他們的兵器一直用到明朝!

評書演義中的隋唐英雄用的是大錘,真正史料兵書中的,只能算小錘了——岳雲能用四十宋斤一柄(不是現在的500克)的鐵錘,已經是千古罕見了,筆者所見過的兵器錘,估計也就是七八斤甚至三五斤,但即使只有三五斤,也足以震碎戴鋼盔的西瓜瓤。

鐵錘一直到明朝,還在軍隊中有少量裝備,而宇文成都的鳳翅鎦金钂,則是抗倭英雄戚繼光鴛鴦陣的重要組成部分。

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中專門有一篇《钂鈀解》:“長七尺六寸,重五斤,上用利刃,橫以彎股,刃用兩鋒,中有一脊,兩刃自脊平減至鋒,其鋒乃利,日久不禿。彎股四稜,以稜為利。”

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都有歷史原型,他們的兵器一直用到明朝!

看了戚繼光的描述,我們就會知道這種“钂鈀”,其實就是小說中的“鳳翅钂”,但大量裝備部隊,肯定是不能鎏金了。

在十八般兵器中,钂和錘分別排在第九位和第十五位,在演義小說和正史中,能用钂和錘的,都是超一流悍將,但是它們會不會重達數十斤甚至數百斤,筆者就不知道了。

演義小說中的隋唐前三條好漢,兵器總重量達到了750公斤,雖然有所誇張,但兵書史料確實有他們的原型和兵器,這就不能不讓我們心馳神往了:古人的力氣真有那麼大嗎?

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都有歷史原型,他們的兵器一直用到明朝!

筆者曾買了一柄仿古鐵鞭,只有十斤重,但要掄起來,那也是相當吃力了:別說用來格鬥殺敵,掄個三五下就失去控制,生怕砸到自己腳面。

筆者不是練家子,所以對兵器幾乎一竅不通,所最後還是要請教讀者諸君:隋唐前三條好漢的兵器,最重的400公斤,最輕的150公斤,這肯定不可能,那麼您認為真正的兵器钂、錘,實際應該有多重?您見過力氣大的人,能手提肩扛多少斤?是不是我們體能退化,所以才對古人的力氣和兵器重量產生了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