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物館買回一件“文物”,網友說涮火鍋的,也有說是“掏糞”

博物館真的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既厚重,也風趣,數千年的文明結晶從長河中“甦醒”,令今人歎為觀止,對過去充滿敬畏。

從博物館買回一件“文物”,網友說涮火鍋的,也有說是“掏糞”

走進博物館,尤其是“地下文物”之展覽,古代人的生活“一覽無遺”,或華麗,或超前,或神奇,或奢侈,不論奇特迥異的造型,還是精美絕倫的工藝,現代人都無不動容,為之讚歎。

從博物館買回一件“文物”,網友說涮火鍋的,也有說是“掏糞”

在荊州博物館參觀的時候,一把漏勺引起我的注意,它陳列在眾多文物之間,卻以獨特的設計風格令我目光將它鎖定:戰國時期的的錯銀匕,長21。8cm,下部寬4。6cm,曲柄異龍,鏤空桃鬥,青銅鑄魂,錯銀飾體。

從博物館買回一件“文物”,網友說涮火鍋的,也有說是“掏糞”

“錯銀”是古代工藝的一種,在器物上用銀絲鑲嵌成花紋或文字,除了錯銀還有錯金。戰國時期的“錯金錯銀”工藝十分成熟,在許多青銅器上都大量使用精細的“錯金錯銀”紋飾。

但由於這種工藝製作複雜,材質昂貴,在當時這基本上只有貴族才能使用。遺憾的是,東漢以後,這種工藝在戰亂中被淹沒。

從博物館買回一件“文物”,網友說涮火鍋的,也有說是“掏糞”

“匕”,這裡的“匕”並非是指匕首,而是古人取食的器具,後來的羹匙就是由它演變而來。那麼這“錯銀匕”則是顯而易見的一種生活器具,但是不是拿來取食的呢?

從博物館買回一件“文物”,網友說涮火鍋的,也有說是“掏糞”

對此,諸多網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835條評論像是一個大世界。調侃也罷,科普也罷,評論區的”主流意見“是指用來吃火鍋的,撈各種肉圓子,抑或是挖冰淇淋吃、撈湯圓吃、分離蛋清蛋黃的、喝湯的、

從博物館買回一件“文物”,網友說涮火鍋的,也有說是“掏糞”

當然,這些都是風趣的調侃,也有網友認為是香勺,壓紋路用的,還有說是“糞勺”,並善意提醒我在買東西記得看說明書和歷史淵源。

好傢伙,他這是嫉妒我嗎?但也不禁讓我大為獵奇呀!真是在數百條評論中“脫穎而出”,以新奇之視角成功引起我的注意。

從博物館買回一件“文物”,網友說涮火鍋的,也有說是“掏糞”

荊州博物館的這件錯銀匕出土於馬山1號墓。

馬山1號墓是什麼地方?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是當時世界上非常強大的一個國家,在今荊州建都長達411年,是當時南方第一大城市,對巴蜀之地以及吳粵所在區域都有著很強的影響力和掌控力。難道這把勺子真是用來吃火鍋的?

從博物館買回一件“文物”,網友說涮火鍋的,也有說是“掏糞”

據考古學家多次考古發現,紀南城核心區域面積達72萬餘平方米,與北京故宮紫禁城面積相當。除宮城區外,城內還有貴族居住區、作坊區等。其整體規模,考古界早有定論,面積約16平方公里的紀南城是迄今所見我國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城。

從博物館買回一件“文物”,網友說涮火鍋的,也有說是“掏糞”

在古城遺址外的楚墓群,不僅有平民百姓的墳頭,還有將軍大夫的荒冢以及楚國國君的陵墓。其中,一座編號為“馬山一號墓”的土坑豎穴墓是一座小型的楚國墓,墓主是一位女性。

此墓中出土了重要文物,最引人注目的還是35件絲織品,其中一件命名為“蟠龍飛鳳紋繡淺黃絹面衿”被考古界視為“天下第一被”。

從博物館買回一件“文物”,網友說涮火鍋的,也有說是“掏糞”

言歸正傳,其重要還是那把“錯銀匕”。

“匕”在歷史長河中非常悠久。考古發現,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代中國人就已經發明瞭陶製餐勺。當時勺子的名字或為匕,或為匙。

從博物館買回一件“文物”,網友說涮火鍋的,也有說是“掏糞”

而在周代時曾有規定,筷子(當時稱之“箸”)只能夾取菜類,而食米飯米粥時則必須用勺子(匕),分工十分明確,並且成為禮儀之邦飲食文明的標誌之一。

從博物館買回一件“文物”,網友說涮火鍋的,也有說是“掏糞”

而我經過多番資料查詢,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們:這件精緻,宛如藝術品的勺子就是戰國時期的一件取食器,並非所謂的“糞勺”。至於取什麼吃呢?你們自由發揮想象。

從博物館買回一件“文物”,網友說涮火鍋的,也有說是“掏糞”

靜靜凝視著我這從荊州博物館買回的複製品,不由讚歎,從這件日常食器中,還能得窺兩千多年前先人對美味的極致追求。食之對味,事以良器,饜唇齒之慾,動從容之情。

我該拿它撈啥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