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帝王的終極歸屬地與葬身秘器

西漢十一陵都在長安近畿,渭北咸陽原有九陵,自西至東: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義陵、惠帝安陵、高祖長陵、景帝陽陵。另有文帝霸陵在西安東郊鳳凰嘴,宣帝杜陵在西安東南郊三兆村。

西漢帝陵有高大的覆鬥形封土,都是夯築的,所以帝陵又稱為“山”。帝陵的墓壙叫作“方中”。天子繼位的第二年就要營建陵墓。按定製,陵墓用地七頃,方中一頃,深十三丈。方中之內的設施:內梓宮,次楩槨,柏黃腸題湊。

漢代帝王的終極歸屬地與葬身秘器

帝陵級別的黃腸題湊和諸侯級的有很大區別。天子之槨,柏黃腸為裡,而表以石焉。這是《周禮》的描述。具體到漢代,方石治黃腸題湊,便房,如禮。即除了黃柏木的題湊木牆,還有一層方石砌成的題湊石牆。

使用“黃腸題湊”是先秦至漢代盛行的一種高等級特殊葬制,一般使用者為帝王、諸侯或是帝王的寵臣。

具體的“黃腸題湊”是指在槨室四周用柏木枋堆為框架結構以拱衛槨室。因為柏木黃心,所以稱為“黃腸”。“題湊”則是指每根柏木都是端頭朝向槨室,從裡外兩面看,柏木牆只見端頭。

漢代帝王的終極歸屬地與葬身秘器

“黃腸題湊”的由來有個演變過程。早期葬制裡的“題湊”在呂不韋的《呂氏春秋*節葬篇》解釋為,“題湊之室,棺槨數襲,積石積炭,以環其外。”意思是說,裝殮的棺之外有數層槨,在視死如視生的觀念下棺槨如生者的房屋。在棺槨之外再以石頭和炭堆積起來圍攏拱衛棺槨。

真正的木題湊發源於春秋時期。《禮記*喪大記》記載,“天子之殯,居槨以龍輴,攢木題湊象槨”。這個時期的題湊葬制只能用於天子,諸侯不得享用。戰國時各諸侯國國君紛紛僭越,厚葬之風盛行,諸侯紛紛使用題湊葬制。陝西寶雞鳳翔發現的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景公大墓也使用了黃腸題湊,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還儲存了秦景公墓的一根題湊木。

漢代帝王的終極歸屬地與葬身秘器

“黃腸題湊”是秦漢時葬制,主要風行於西漢。西漢的帝王、帝王后妃、還有一些帝王的寵臣,都使用了黃腸題湊的葬制。比如現在儲存比較完好的天山漢墓黃腸題湊,墓主人是西漢初代廣陵王劉胥。他的黃腸題湊現在已經完整遷移到揚州,建了天山漢墓博物館。還有《漢書》記載的西漢名臣霍光也使用了黃腸題湊,“光薨,賜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

“黃腸題湊”這個詞是在西漢才出現的。按照漢代的禮制,葬器包括:玉衣、梓宮、便房、外槨、黃腸題湊。

漢代帝王的終極歸屬地與葬身秘器

皇帝的棺木由少府下屬東園屬製作。東園屬主作陵內器物。器,謂棺也。如“黃柏器”,就是柏木棺。臣庶之棺亦稱“兇器”。東園屬所制之棺則稱“秘器”。後來“東園秘器”的指稱範圍被擴大了,凡是東園屬所制都叫“東園秘器”,如陶俑等,這個不太準確。

按照漢代的等級制度規定,只有皇帝可以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始封列侯、貴人、公主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玉衣。玉衣又叫“玉柙”或“玉匣”,帝王及高階貴族葬具,相當於內棺。據說漢武帝玉柙“鏤為蛟龍鸞鳳龜麟之象,世謂之蛟龍玉匣。”

黃初三年,魏帝曹丕下詔停用玉衣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