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下令伐蜀,卻遭滿朝文武反對,其中更有他的親信。

有些時候,不支援,就意味著背叛。

公元262年,地位穩固,司馬昭終於做好了萬全準備,下定了統一天下的決心。

應該說,此時的局勢對於司馬昭而言稱得上是天賦良機,無論是蜀漢還是東吳,皆因為內外變故而疲敝不堪。相對應的,魏國則在司馬氏兩代人的經營下,恢復視力,從守勢,逐漸變成了攻勢。

司馬昭下令伐蜀,卻遭滿朝文武反對,其中更有他的親信。

在這種背景下,司馬昭於五月下令,召叢集臣。商議趁蜀國內防空虛,南下討伐,三年之後,再趁川蜀水勢,吞併東吳,徹底一統天下。

應該說,司馬昭的計劃很是詳細,理由更是十分充分,加上自身的權勢,怎麼看這都應該是件板上釘釘的事。

然而事實顯然超出了他的預料,史載,司馬昭宣佈伐蜀計劃後,滿朝公卿群臣幾乎都表示反對,贊同者寥寥無幾。

其中,反對聲音最大,不惜三次上書宣告時機未到,同時也是最讓司馬昭憂心的,當屬徵西將軍:鄧艾。

司馬昭下令伐蜀,卻遭滿朝文武反對,其中更有他的親信。

鄧艾出身寒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寒門,而是特別窮苦的寒門。

自幼喪父的他幾乎全賴母親拉扯長大,且從小就經歷多方戰亂,流離失所。若不是因為從小接受了還算不錯的教育,估計他這一生,都要就此埋沒。

所幸,因為一手絕活,鄧艾最終得到了當時的洛陽太尉——司馬懿的賞識,被徵召為尚書郎,就此,走進了司馬懿的核心幕僚層中。

這手絕活,名為“屯田”。

司馬昭下令伐蜀,卻遭滿朝文武反對,其中更有他的親信。

所謂軍事屯田制,最初正是由曹操發展而起,其核心定義便是收繳土地,將其交給士兵以及無地的流民耕種,就地駐紮種田,以此來解決對於行軍十分重要的後勤補給問題。

而鄧艾剛好出身流民,經歷戰亂,對於屯田既有深入的瞭解,也有極大的熱情。

正是因為這點,司馬懿最終看中了這份才能,將他由寒門提拔為隨軍官員。

並且鄧艾很快便證明了自己,透過多年隨軍征戰,他屢有建樹。尤其是在面對姜維的屢次北伐時,他發揮出色,多次擊退姜維進攻,使其終其一生,也難以威脅長安。

司馬昭下令伐蜀,卻遭滿朝文武反對,其中更有他的親信。

到262年,司馬昭決心伐蜀時,鄧艾早已官升徵西將軍,並且坐鎮關中多年,政績軍功都有建樹。

最關鍵的是,因為早年被司馬懿所提拔,鄧艾一直都被視為司馬氏的忠實簇擁,這也是司馬昭對他恩遇有加的原因。

誰能想到,當司馬昭下令伐蜀時,他竟然會極力跳出來阻止自己呢?

難辦的不止如此,因鄧艾與蜀漢交戰經驗最為豐富,可以說是對蜀作戰的“權威專家”,連他也聲言反對,無形之中,讓反對派的聲勢更加浩大起來。

司馬昭下令伐蜀,卻遭滿朝文武反對,其中更有他的親信。

加上因為弒君之罪,作為權臣,司馬昭已經沒有了回頭路:司馬昭急需一場無與倫比的勝利,來突破困境,否則,這個巨大的政治汙點,就會將他徹底按死在權臣的位置上。

不過正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在滿朝文武幾乎都在反對司馬昭的計劃時,有一個人,對他伸出了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