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三頓了

中國有句俗語: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日三餐為我們提供了能量,日常幹活更加有力氣,不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配置,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日常只吃兩頓,即便是皇室貴族,也沒有早中晚三餐的習慣。在秦漢時期,古人流行兩餐制,也就是吃早飯和晚飯,中午是不吃的,但不要以為是那時的人沒有概念,秦朝之前的戰國貴族,其實都是吃三頓,在《戰國策》中就記載了三餐的吃法,但這僅僅流傳在貴族和士大夫階層,平民還是兩餐或者一餐,那麼是什麼時候改成了三餐呢?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三頓了

中國古代是個農業社會,不過生產力不怎麼高,而且技術水平也上不去,沒有有利的工具,因此糧食的產量不客觀,與現代種地補貼不同的是,那時候的農民們種地,不僅要養一大家子人,還有交高額的稅,自己能留下的糧食並不多,三餐對於他們來說是奢侈品。不過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無論中國人走到哪兒,都忘不了吃這個話題,古人對於吃也是很重視的,他們的早飯叫做食,一般是早上九點左右吃,晚飯稱為食,在下午四點左右吃。古代老百姓都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門幹活前吃一頓,在睡前再吃一頓,雖然對於現代人來說,下午四點一點兒也不晚,而且還有些早,有時候四點鐘吃的不是晚飯而是午飯。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三頓了

不過這是因為習慣不同,現代人娛樂方式有很多,下午四點鐘大部分人都還沒下班放學,所以吃晚飯都是六七點鐘,也有八點多鐘的,都是很正常的現象。只不過古代沒有電,天黑了那就只能睡覺,所以要儘早吃飯,而吃三餐的習慣,其實要到隋唐時期才有,這時老百姓們基本一天都是吃三頓飯,和現代人差不多,像午飯這些說法,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出現的,畢竟有很多詩都出現了午飯,午飯已經成為主餐之一。當然了,吃幾頓這個和地域、家庭等因素有關,有錢人可以一天吃好幾頓,窮人一天有時只能吃一頓。隋唐之前的古人吃兩頓,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窮,而進入漢朝後,透過絲綢之路,把很多外來品帶入中原,同時幾個漢朝皇帝的努力,把這個國家發展的很不錯。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三頓了

春秋戰國那時的生產力低下,有一大原因是經常打仗,百姓無法休養生息,秦滅六國之後,更是大肆抓人修築長城,導致人口大量流失,直到西漢建立,百姓才逐漸安定下來,鐵器也取代了青銅器,物產也豐富起來。不過西漢末期,王莽蟄伏多年篡位,雖然有劉秀力挽狂瀾,但是國家還是傷了元氣,加上宦官外戚干擾,平民們走上了窮途末路,於是黃巾起義,到了現代人很熟悉的三國時代,三國沒多少年,司馬家篡魏建立晉朝,結果西晉存在幾十年,胡人南下攻城拔寨,司馬家丟了北方,又在南方建立東晉,苟延殘喘百來年,後面進入了南北朝時代,隨後才到了隋朝。通篇看下來,每次江山易主,都是百姓們的一大災難,中間有無數人會死去。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三頓了

隨著唐朝的建立,平民們才真正得到了休養生息,大唐國力強盛,與周圍國家都有往來,一些外國的物產,也隨著商隊使臣進入中原,前有貞觀之治,後又開元盛世,唐朝百姓逐漸富足,因此養成了吃三餐的習慣。到了大宋,雖然邊境戰爭不斷,但國內相對和平,而且大宋比唐朝更加繁榮,宋朝更是取消了宵禁,這也使得東京邊梁成為當時世界上的不夜城,晚上有很多百姓出來遊玩。夜市一般是天黑才開始,如果下午四點鐘就吃飯,那麼肯定會餓,所以也間接改變了古人的晚飯時間,從而影響到後人。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三頓了

三餐概念起源於戰國,但習慣於隋唐,到了大宋已經成為生活一部分人,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一天都是吃三頓,而到了現代,在年輕人之間,已經快發展出第四頓了,那就是宵夜。很多人吃過晚飯後,肯定會休息一段時間才能睡,年輕人又是熬夜主力軍,有時晚上十一二點鐘還會吃一頓宵夜再睡覺。不過吃宵夜很容易造成積食,導致身體發胖,因此宵夜僅流行於小部分年輕人之間,大部分現代人還是吃三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