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高危的職業,即使完成也有可能被處死,但人人打破頭去做

我們在眾多歷史劇中,一旦皇帝下諭有緊急軍情,驛站的驛兵接到文書後,會立即啟程,騎馬飛速將文書傳遞到下一個驛站,口裡喊著:八百里加急,擋路者死。

古代八百里加急能有多快?很多人不可想象,總不能比現在的快遞快嗎?實際上還真有過之而無不及。

八百里加急大家都以為是個形容詞,急嘛,急件,急吼吼的,但實際上不是這樣,“加”和“急”是兩個詞,“加”的是信件,“急”的是馬。

古代驛站相隔是二十里,要求每天以三百里的速度傳遞,遇到特別急的件每天四百里、六百里、八百里,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馬匹拼命奔跑,甚至有可能累死在路上。

古代最高危的職業,即使完成也有可能被處死,但人人打破頭去做

楊玉環喜歡吃荔枝,唐玄宗就搞過八百里加急,為了讓荔枝不酸不壞,很多馬匹累死在路上,真是可憐。據說到了長安荔枝上的水還沒幹。

最典型的例子是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唐玄宗當時正在華清池,在潼關,兩地有三千里的路程,而唐玄宗五天就得到訊息,可見速度有多快。

說起中國快遞,那也是神速,但是那是先進的通訊,即使這樣也未必有古代的驛馬傳書快,可見他們是真的拼。

中國是世界最早建立組織傳遞資訊的國家,驛站建立了起碼三百多年,而在唐朝時期發展到鼎盛。

古代最高危的職業,即使完成也有可能被處死,但人人打破頭去做

驛站分驛、站、鋪三部分,驛比較官方,是接待貴賓的地方,比如朝廷上下來的人,有時負責運輸皇帝直接下達命令要運輸的貨物。

站是傳遞軍事情報的組織,是打仗時候負責軍事用途的地方。

各州來往的公文不屬於急件,都遞鋪傳送,這部分沒有前兩個重要。

唐朝的尺寸跟現在不一樣,八百里不是指八百里,一里相當於現在的四百五十四米,八百里就是三十六萬米,即使現在走三十六萬最快也需要兩天。

古代最高危的職業,即使完成也有可能被處死,但人人打破頭去做

據《大唐六典》記載,全國驛站在唐朝的時候有一千六百三十九個,這裡面從事驛站服務的有兩萬多人,你別看這些人累,但平時沒什麼事,緊急時刻才忙碌,所以也是當時很多人都想選的職業。

每個子站都有休息室,還有田地,船、馬匹,一應俱全。

不過這些人的工資不高,地位也底下,有時叫“驛卒”,有時叫“驛隸”,這份工作需要有體力,還需要細心。因為公文隨身攜帶,不能淋雨不能損壞,一個大男人要一邊呵護公文信件,一邊策馬狂奔也是夠難為的,何況風吹雨淋連個遮雨遮陽的地方都沒有,口渴了也不能喝水,餓了也得忍著,因為一旦慢一天,就會打八十大板。

如果慢兩天,一百六十大板,那足以要人命。再延遲的話,如果真的是急件,就可能直接推出去斬了。

古代最高危的職業,即使完成也有可能被處死,但人人打破頭去做

古代有很多強盜,專門沿路打劫,他們也有可能聯絡其他黑勢力或其他國家,偷取情報,八百里加急一般是重要的軍事情報,如果被搶走,信差會因執行任務失敗而被處死,因為延誤軍事是何等大事,罪過不堪設想。

當然驛卒也不是不吃不喝,而是吃喝都在馬上,每到一站換一匹馬,如果驛卒體質差很可能在中途就生病死掉,所以要選身強力壯的人。

古代最高危的職業,即使完成也有可能被處死,但人人打破頭去做

不過“八百里加急”也不是經常用,怕勞民傷財,不到萬不得已,比如邊關告急也是不會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