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本是這樣的,如今鞭炮啞了,親戚淡了,充其量算“過週末”!

歲月如梭,轉眼之間,曾經懵懂的孩提,如今已到而立之年!歲月的磨練,一道道的“紋路”佈滿滄桑的面孔,80後這代人“老了”,在生活的磨礪下,沒有了童真,沒有了豪情萬丈,剩下的只是一步步的負重前行。

過年本是這樣的,如今鞭炮啞了,親戚淡了,充其量算“過週末”!

時至今日,臘月進入了“尾聲”,距離2020年農曆新年越來越近了,可是,卻害怕過年,擔心回到家中被親戚“逼問”,被父母數落,被鄰居看輕,有時臨近除夕才會返程,一方面,年假太短,放假太晚;另一方面,返鄉過年的積極性小了,年味淡了,感覺除了旅途的勞累,缺乏了過年的樂趣。總感覺如今過年如同“過週末”,鞭炮啞了,親戚淡了,找不到過年的“期望值”了。

過年本是這樣的,如今鞭炮啞了,親戚淡了,充其量算“過週末”!

在八九十年代,過年本是這樣的,隆冬臘月裡,鄉親們聚在一起,誰家的地方大,就將牌局設在誰家。一天到晚,打牌的鄉親絡繹不絕,裡三層外三層,看牌的專心致志,打牌的激情澎湃,有時午夜時分,鄉親們還意猶未盡,通宵打牌也不再少數!而如今,大家都忙於生計,雖說俗語“好漢不賺臘月金”,可是,為了家庭生計,哪個鄉親不是忙碌到除夕時嗎?年味淡了,左鄰右舍的感情也疏遠了!

過年本是這樣的,如今鞭炮啞了,親戚淡了,充其量算“過週末”!

時間不停的前進,進入臘月初八後,走親戚的現象也多了起來,記憶中的年味,總是少不了親戚間的往來,在八九十年代裡,雖然家家戶戶生活水平不高,雖然道路不通暢,沒有啥出現工具,可是,走親戚卻是雷打不動的,有時即便是徒步也要去走親戚。在那時,父母拎著禮物,牽著我們的手,走在降雪後泥濘的道路上,短短几公里的路途,往往要走上兩三個小時。進入親戚們,出來父母長輩之間的寒暄外,更多的是孩提我們最盼望的“好吃的”。而如今,雖然道路通暢了,家家戶戶有車了,可是親戚間的往來卻疏遠了,留住吃飯的少了,相互間的話題也淡了,有些親戚也“斷”了往來!

過年本是這樣的,如今鞭炮啞了,親戚淡了,充其量算“過週末”!

過年趕集是置辦年貨最為重要的途徑,在那個年代裡,沒有超市,過年的準備都在集市上備足。隨著除夕的臨近,大集也越來越少,為了備足年貨,往往父母要帶著我們趕幾個大集,比如說,臘月二十二,置辦些過年用的碗筷以及乾貨食材,而到了臘月二十七,年前最後一個大集,準備的東西更多了,要買些豬肉、青菜、饅頭、豆芽、鮮魚以及各式各樣的年貨,尤為重要的是準備好過年燃放的煙花爆竹。

過年本是這樣的,如今鞭炮啞了,親戚淡了,充其量算“過週末”!

可是,如今村裡也不讓放鞭炮了,鎮上的超市也多了,趕集也不再是置辦年貨唯一的選擇,更多的鄉親也不再追逐年集的時間,而是臨近除夕在超市簡單購買些東西,也不會在置辦太多的年貨了!

除夕這一天,記憶中,家族男丁們要集合起來,一起去祖墳祭祀先人,名曰“請老人回家過年”。儀式完畢後,要將家譜懸掛在大爺家的堂屋裡,燒香,磕頭,期盼家族繁衍,子孫興旺。當然,一切完畢後,作為晚輩的我們要幫著叔伯家貼春聯、掛燈籠。夜晚來臨時,晚輩的我們聚在一桌,長輩在一桌,共度除夕團圓夜。可是,如今老一輩父母年紀大了,晚輩的我們也都過了而立之年,大家都忙於工作,有時也出現了“逆春運”,能聚齊的時候越來越少,熱鬧的現象也一去不返了!

過年本是這樣的,如今鞭炮啞了,親戚淡了,充其量算“過週末”!

大年初一,在一片炮竹聲中睡起,大家洗刷完畢後,去大爺家裡集合,在燃放鞭炮後,祭拜家譜後,也開啟了串門拜年的行程,在筆者的家鄉,這天早上要將村裡同姓家族中懸掛家譜的人家拜年,當然,少不了要磕頭行禮,在民間磕頭講究“磕三不磕四,磕四定壞事”,對於長輩也要磕頭,不過,僅僅一個就好!

過年本是這樣的,如今鞭炮啞了,親戚淡了,充其量算“過週末”!

而如今,大年初一再也聚不齊家族中的人了,長輩退下來了,我們同輩人也聚不齊了,村子裡拜年的隊伍也少了,有些直接就不去了。到了初一的下午,街面冷清了,鞭炮啞了,年也就過完了,對於村民來說,也到了休息的時候,在初二回門後,便要準備啟程,開啟新一年的工作了!

過年本是這樣的,如今鞭炮啞了,親戚淡了,充其量算“過週末”!

年味淡了,這確實是事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為了生計疲於奔波,壓力之下,對於年的期望也更加的小了!過年本該是,熱鬧的,充滿民俗味道的,如今儼然如同“過週末”一般,有些唏噓,更有些無奈!

過年本是這樣的,如今鞭炮啞了,親戚淡了,充其量算“過週末”!對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評論,在您的家鄉,年味應該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