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董卓是怎麼樣的少了一分傳奇色彩,卻多了一分現實!

比之小說,正史中的董卓少了一分傳奇色彩,卻多了一分現實。

董卓的崛起方式、毀滅之路,都非常有現實意義。

獨特的崛起之路

身為漢末第一個大軍閥,董卓自然是靠武裝崛起的。

董卓數次與羌、胡作戰,前後百餘戰。

百餘戰中,他最為顯著的一次是在“六軍上隴西”之戰。

當時,他為羌、胡所圍,他詐作築堰捕魚,待到堰成,他過堰後決堰,羌胡為水所阻,無法追擊,董卓得以“全眾而還”。當時,六軍出擊,只有董卓一路保全完好。

正史中的董卓是怎麼樣的少了一分傳奇色彩,卻多了一分現實!

不過,單純以戰功、軍事才能而論,他不如同時代的皇甫嵩、朱雋等人。

在征討冀州黃巾時,他因無功被罷,皇甫嵩收了他的攤子後功成。

在平定王國之亂時,他與皇甫嵩意見截然相反,但皇甫嵩堅持己見,迅速功成,董卓又慚又恨。

而在與領導、同僚關係上,他也處理得並不算太好。

他與張溫、皇甫嵩等人關係緊張,孫堅甚至曾經建議張溫殺了董卓。

董卓最大的特長,是善於培植自己的勢力。

早在少年時,他就以豪俠聞名,與豪帥相結。每每有豪帥前來從之,他都殺耕牛熱情招待。豪帥服他,贈雜畜千餘頭給他。

為將後,他得到賞賜時,又“悉以分與吏士”,籠絡人心。

正史中的董卓是怎麼樣的少了一分傳奇色彩,卻多了一分現實!

由於他善於籠絡部署之心,因此,他手下有一支強大、忠誠的人馬。

皇甫嵩的兒子曾經對皇甫嵩說:天下將亂,能夠安定天下的,只有父親您和董卓兩個人!

看來,董卓與皇甫嵩,已是當時天下最為舉足輕重的力量了!

冒巨大風險,為亂世做好準備

他視自己的人馬為“生命線”。

漢靈帝曾兩次想調動他的工作,將他的人馬交由皇甫嵩管理,董卓都“再違詔敕”,寧可不從聖旨,也要保住自己的人馬。

當時,天下尚未分崩離析,天子仍然擁有無上權威,服從天子,仕途有可能更上一層樓,違抗天子,引起天子懷疑,風險不小。

這種情況下,董卓仍然寧可違抗聖旨,也要保全自己的軍隊。他率領5000人“自河津渡”,觀察形勢。

看來,歷史選擇董卓成為亂世第一個大魔王,不是沒有理由的。

因為:董卓已經為亂世的到來做好了準備!

迅速行動,迎天子入京

機遇很快就來了。

正史中的董卓是怎麼樣的少了一分傳奇色彩,卻多了一分現實!

何進召董卓、丁原等人入京,企圖給妹妹何後施加壓力,誅殺宦官。

董卓依命行動,然而,在何太后同意罷免宦官後,何進又反悔,命董卓不要進京,轉兵討伐匈奴貴族於夫羅。

面對種邵的斥責,董卓引兵退到洛陽城西20裡的夕陽亭。

時機未成熟,他不敢貿然行動,但他也不願輕易放棄,就近駐紮,等待時機。

果然,京師大亂。

望見京師上空的滾滾濃煙,董卓知時機已至,迅速行動。

在打探到天子下落後,他迅速行動,迎救天子。

當時,公卿百官迎駕,太尉崔烈見董卓,大聲呵斥,要求董卓避讓。

時機沒到時,董卓因為種邵的呵斥退兵,現在時機已到,他哪裡會讓?董卓大聲呵斥崔烈,“我不能斷卿頭邪?”

公卿百官也表示:有詔卻兵!你們回去!

董卓再次呵斥:你們這些公卿把國家搞成這個樣子,使天子蒙塵,我怎麼能退兵?

於是,董卓“迎天子”,一起入洛陽。

梟雄手段,控制京師

然而,入京,不代表董卓就能把持朝政。

當時,京師中有3支力量。

一支是原由何進把持的禁軍。

這支軍隊,包括西園八校和左右羽林、北軍五校等。

大將軍何進、車騎大將軍何苗死後,這些禁軍群龍無首。

正史中的董卓是怎麼樣的少了一分傳奇色彩,卻多了一分現實!

但是,時為中軍校尉、司隸校尉的袁紹擁有很強的影響力。

只看西園八校尉的名單,我們就會發現,許多校尉後來成了袁紹的將領,而曹操等人當時也與袁紹關係緊密。

而袁紹的弟弟袁術為虎賁中郎將,在禁軍中也影響頗大。

當時,鮑信等人也都勸袁紹趁早動手,消滅董卓。

如果二袁與之相爭,僅靠董卓帶來的人馬,是無法抗衡的。

早已為亂世做好準備的董卓“吃定”了袁紹。

他夜晚派兵出城,白天再大搖大擺的進來,宣稱“西兵至矣”。

袁紹不知虛實,不敢動手。

董卓趁勢收編了何進、何苗的部曲,佔據了優勢。

另一支力量,是丁原所部。

正史中的董卓是怎麼樣的少了一分傳奇色彩,卻多了一分現實!

嚴格的說,時任執金吾的丁原,也屬於何進禁軍。

不過,丁原的骨幹軍隊,是他剛剛從幷州帶來的,又稍特殊。

此外,當時禁軍中,以涼州、幷州人為多,在丁原本部之外的禁軍中,也有張遼所部這樣的幷州兵。

如果搞不定幷州兵,董卓也是不得安穩的。

董卓找準了丁原的弱點:丁原本人,是在1年前才擔任幷州刺史的,時日尚短,根基不穩。相反,呂布等人在幷州軍時間長,影響大。

董卓遂收買呂布,使呂布殺丁原,吞併了幷州軍。

由此,董卓以涼州兵為根本,吞併了幷州兵,控制了原禁軍,徹底掌握了京師武裝。

以槍桿子為後盾,董卓把持了朝政。

野心勃勃的控制朝政

從奪權的過程看,董卓確實是一代梟雄。

正史中的董卓是怎麼樣的少了一分傳奇色彩,卻多了一分現實!

然而,把持朝政是一回事,安定天下又是另外一回事。

董卓旋即開始“大展宏圖”。

董卓的想法是:拉攏士族,以軍力為根基,以世家大族為工具,實現對天下的統治。

董卓深知:東漢士大夫曾飽受宦官打壓,透過給被害士族平反,並重用世家大族,是可能獲取世家大族支援的。

因此,董卓給黨錮之亂以來被誣陷、禍害的名士平反。

同時,董卓又重用名士。

當時,董卓自己的老部下,仍然只是校尉,而高官職務,悉數交給了公卿。

不僅如此,董卓還讓袁紹等世家大族子弟以及劉表等名士委以地方官。

一邊是胡蘿蔔,一邊也要大棒。

董卓廢天子,立陳留王為帝。

名義是陳留王聰明一些。

其實,都是長於深宮的小孩子,在董卓面前,賢一點,愚一點沒有任何區別。

正史中的董卓是怎麼樣的少了一分傳奇色彩,卻多了一分現實!

董卓廢立天子,就是立威於天下!

在軟硬兼施之下,公卿服從於其威風,董卓把持了朝政。

失控

董卓表面上控制了形勢,但實際上卻是失敗的。

1、放飛地方勢力。

在董卓的威風下,年紀大的頂級士族留在京中,隱忍。

年輕一代計程車族,如袁紹等則逃離京師,到了地方。

如此,中央雖受董卓控制,但地方卻被“放飛”。

自漢末以來,莊園經濟發展,地方已為豪強所控制。

不過,地方豪強在地方勢力雖大,但號召力有限,只能順從中央,不敢,也不可能公然反抗朝廷。

現在,影響力遍及天下的世家大族、名士中的年青人在地方任官。

這些人不但可以號召地方勢力,甚至可以串聯起各地勢力,一起對抗中央!

2、授人以柄。

過去,宦官、外戚專權,迫害士族,但士族們最多也就是“文鬥”。

因為:宦官、外戚,畢竟是以天子家奴、舅舅的名義行事,是代表皇權的。

所以,“文鬥”是忠誠,“武鬥”是造反!

如今,董卓以外臣控制朝政,甚至擅行廢立!

正史中的董卓是怎麼樣的少了一分傳奇色彩,卻多了一分現實!

董卓,已不是皇權代表,而是“綁架”了天子!

如此,反抗董卓,解救天子,也就成了忠義之舉!

3、停滯的武裝力量。

地方反抗,已不可避免。

靠安撫不能解決問題,如果靠武力能解決問題,也是可行的。

當時,董卓的軍力是天下最強的。

然而,要把持朝政,靠精兵足夠,但要消滅全國的反對勢力,就需要一定數量的部隊了。

因此,董卓考慮以精兵為主體,徵兵擴軍。

然而,董卓被士族“忽悠”了。

尚書鄭泰表示:關東兵雖多,但袁紹、張邈、孔伷都是垃圾,又不能齊心協力,是烏合之眾,不難對付。無事徵兵驚擾天下,使厭惡兵役的人起來反抗,是放棄德政,損害威信!

董卓聽信了鄭泰的話,放棄了徵兵。

歷史上,確實有不少人推行“精兵路線”。

可是,“精兵路線”,不代表可以沒有足夠的後備兵。

缺乏後備兵,意味著每次作戰,無論勝負都會損耗力量,而一旦在1、2個戰場上出現失利,整條戰線都會鬆動!

敗退

開戰後,董卓軍確實能打。

面對北線的王匡等部,董卓軍一個聲東擊西,迅速使其全軍覆滅。

正史中的董卓是怎麼樣的少了一分傳奇色彩,卻多了一分現實!

中路酸棗前線聯軍遲疑不進(果然烏合之眾),曹操孤軍獨進,在滎陽汴水間全軍覆滅。

南線孫堅軍在梁縣也遇到伏擊,大敗。

然而,缺乏後備的問題很快暴露出來。

聯軍之外,河東的白波軍也有眾10多萬,實力雄厚。

董卓派牛輔進攻,失利。

白波軍如果南下,可能切斷洛陽與西面的聯絡。

因此,董卓被迫放棄洛陽,遷徙天子,回長安。

正史中的董卓是怎麼樣的少了一分傳奇色彩,卻多了一分現實!

與此同時,南路孫堅重整旗鼓,再次進擊,在陽人大敗董卓軍,併發起追擊,收復洛陽。

整場戰爭中,董卓軍的實力確實勝過聯軍。

然而,聯軍、白波軍兵力雄厚,此起彼伏,董卓兵力不足,無法在關東堅持,只有退入關中。

滅亡

如果說初入洛陽時董卓還雄心勃勃,有所收斂的話,敗退之時,就原形畢露了。

退出洛陽時,董卓為解決經濟困難,捕殺洛陽富豪,沒收其財產,驅逐數百萬人遷徙,至自相踐踏,飢餓搶劫,積屍滿路。董卓軍軍機混亂,更是縱兵盜發諸皇陵!

孫堅進入洛陽時發現:曾經繁華的京城洛陽,數百里無煙火。

退到長安後,董卓變本加厲。

他築起鶥塢,高與長安城相等,儲備30年的糧食,自稱“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

他不再收斂,其輿車服飾比擬天子,讓自己的弟弟作左將軍,侄子作中軍校尉,分掌兵權,使宗族內外佈滿朝廷,並以殘忍手段誅殺立威,諸將言語有失,當場殺戮!

董卓最後的致命失誤,是對部隊部署的大意。

退回長安後,董卓為安定關中形勢,讓涼州軍分據關鍵,以呂布部留在長安。

涼州軍是董卓的基本,呂布的幷州軍只是他入洛陽時所收。

幷州兵的忠誠本就堪憂,而董卓的舉動使這一局面更為惡化。

留在身邊護衛的呂布,曾因有小過,險些被董卓所投擲的手戟所殺。

正史中的董卓是怎麼樣的少了一分傳奇色彩,卻多了一分現實!

最後,幷州出身計程車族王允與幷州軍將領呂布合謀,刺殺了董卓。

呂布殺董卓時,總共殺了3人,就解決了問題。

而董卓死後,李傕、郭汜打著為董卓復仇的旗子殺回長安時,有眾十萬!

董卓,大意了!

董卓,確實是一代梟雄。

他可能是漢末英雄中,最早為亂世到來做好準備的一個人。

因此,他抓住機遇,以外臣之姿,迅速把持了朝政。

可是,董卓畢竟不是政治家。

隨後,他一連串的失誤,自己給自己挖坑,埋葬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