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漢軍零落盡:貧瘠高原上的吐蕃王朝,為何能與大唐對抗百年?

作者:今回北遊

公元7世紀的東亞地區絕對是戰火紛飛,唐王朝經過一段時間的韜光養晦國力強盛,對外頻頻用兵,四面出擊,把周邊的高句麗、突厥、西域諸國乃至大食都打了個遍,一時間四海之內皆俯首稱臣。但在西面的高原上卻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吐蕃。

吐蕃王朝形成於7世紀初,敗亡於公元877年,享國兩百年的王朝在歷史長河中並不少見,但吐蕃王朝卻是有些特殊,因為其建國於青藏高原,緊鄰公元618年建立的唐王朝,在周邊一眾被中早期的唐朝打得服服帖帖的小國裡,頂住了陌刀所過人馬俱碎的悍勇唐軍而不至於亡國附庸的,僅此一個吐蕃。

十萬漢軍零落盡:貧瘠高原上的吐蕃王朝,為何能與大唐對抗百年?

高原並非唐王朝主要經略方向

對於7世紀唐太宗至高宗時期的唐朝,要用兵的地方太多了

,在東邊方向,百濟和高句麗兩個半島小國妄圖螳臂當車;西邊方向,絲綢之路必經之地西域諸國也在唐帝國的重點經略目標之內;而在北方,數千年來對中原農耕文化最大的威脅——遊牧民族、彼時的突厥人對剛剛建立的中原政權虎視眈眈。

糧就一擔糧,嘴卻有那麼多張嘴,那麼用兵方向上肯定是要有個輕重緩急的,北方蒙古高原上突厥人的威脅自不用多說,渭水會盟之後,李世民就下定了攻滅突厥的心思,滅東西突厥及其之後的平叛戰爭打了幾十年。

東方的高句麗、百濟則是因為兩國入侵唐朝盟友新羅,而太宗李世民也認為「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於是在遼東方向又是浩浩蕩蕩十幾萬大軍來來回回打了二十多年;而控制西域是控制西突厥和絲綢之路、接觸西方文明的關鍵,在這個方向上,唐朝從640年又不斷用兵,直到安史之亂才全面調回中原。

十萬漢軍零落盡:貧瘠高原上的吐蕃王朝,為何能與大唐對抗百年?

629年的唐王朝,到處都得打一遍

同時來看高原上的吐蕃王朝,彼時高原上並非只有吐蕃王朝一家獨大,7世紀初的高原上甚至還有兩個比吐蕃更強盛的政權,分別是阿里地區的象雄和青海地區的蘇毗,而位於藏南河谷地帶的吐蕃王朝和唐王朝是被蘇毗象雄兩國隔開的,在唐王朝看來,自然構不成什麼威脅。

拋去距離不說,在吐蕃王朝之前,青藏高原上從未出現過能夠威脅中原王朝的強盛政權,並且高原貧瘠,唐王朝對這個方向的興趣並不大

,乃至於吐蕃在656年開始對唐朝附庸國吐谷渾用兵時,朝野之內都有很大的聲音反對出兵吐蕃支援吐谷渾,「吐蕃介在西極,臣恐師到,獸鼠山伏,捕討無所得」,故而到了663年,吐谷渾兵敗被吐蕃徹底吞併。

十萬漢軍零落盡:貧瘠高原上的吐蕃王朝,為何能與大唐對抗百年?

到了670年吐蕃攻陷安西四鎮,唐朝才決心攻打時,徹底消化了吐谷渾的吐蕃實力大漲,唐朝也失去了對吐蕃的緩衝地帶,致使唐朝在往後的戰爭處於不利地位。

吐蕃自身實力較強,佔據天時

不同於我們平常認知,一千多年前青藏高原的氣候並不像今天一樣惡劣,根據亞洲季風區約500年和210年的兩個氣候週期,彼時的青藏高原氣候較為溫暖溼潤,完全有條件發展農耕經濟,吐蕃王朝並非如同突厥一樣是遊牧民族,其主要經濟結構是畜牧+農耕,能夠給國家提供較為穩定的經濟基礎,同時遊牧農業又能為軍隊提供優良的馬匹和優秀的騎手。

十萬漢軍零落盡:貧瘠高原上的吐蕃王朝,為何能與大唐對抗百年?

吐蕃崛起正處暖期

在唐太宗時期,吐蕃與唐王朝關係較好,在以文成公主入藏為代表的兩國往來之中,吐蕃從中原地區學習到了很多農耕、手工業知識,包括紡織、金屬冶煉、陶瓷、建築等等,尤其是先進的金屬冶煉技術,極大促進了吐蕃王朝的經濟發展,尤其是金屬鐵器的到來,不僅使吐蕃農業生產力得到激增,而且為極大提升了吐蕃軍隊的戰鬥力。

十萬漢軍零落盡:貧瘠高原上的吐蕃王朝,為何能與大唐對抗百年?

文成公主進藏

各種先進技術的到來加上良好的氣候環境,吐蕃經濟一片繁榮,甚至還能進行一定的文化輸出。

在663年吞併了更為富饒的吐谷渾之後,吐蕃王朝的實力達到頂峰,治下擁有近千萬人口,兵強馬壯國富軍強的吐蕃自然而然的想到了繼續對外擴張,但是環視四周,南面和西面是不可翻越的喜馬拉雅山脈,想要對外擴張,唯有在北面和東面,直接對抗唐王朝。

全盛時期的唐王朝完全不是吐蕃能打的過的,但是國內經濟和軍事力量的發展,給吐蕃帶來了不被唐王朝滅國的資本。

唐朝錯失時機,困難重重

唐帝國不是沒有動過把吐蕃滅掉的心,但是困難不少。第一點就是地理問題——唐王朝是在中原的,軍隊裡的兵也都是平原兵,而吐蕃是在高原的。上過青藏高原的朋友肯定知道高原反應是什麼感覺,呼吸困難、渾身無力,走幾步就得停停,嚴重一些的還要得水腫。

唐軍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軍隊,士兵的負荷很不小,人人有主戰兵器不說,帶弓率超過百分之百,每卒再配數十支箭,漫長的高原行軍中非戰鬥減員肯定少不了,沒有生病計程車兵戰鬥力也是大打折扣,中原王朝幾乎沒有在高原用過兵,這些問題肯定是少不了的。

十萬漢軍零落盡:貧瘠高原上的吐蕃王朝,為何能與大唐對抗百年?

另外,那位一千精兵突襲八萬吐蕃軍還能砍死吐蕃副相的蘇定方也不在了,雖說從唐朝和吐蕃歷次戰爭的結果來看,唐朝勝九敗一,但是薛仁貴率唐軍初征吐蕃的確是慘敗。

另外就是時機問題,唐朝滅吐蕃,錯失了兩個時機。

其一便是656年的吐蕃進攻吐谷渾。吐谷渾的位置在今青海省,緊鄰河西走廊,夾在唐帝國和吐蕃王朝中間,是一塊很明顯的戰略緩衝地帶,是唐帝國和吐蕃王朝必爭之地。

唐帝國得之,進可以從此地攻打吐蕃,退可以掩護內地;吐蕃得之,那麼河西走廊便觸手可及,掐斷河西走廊西域便是囊中之物,兵鋒甚至可以直指長安城。

但是唐帝國卻沒有太過在乎,直至吐蕃吞併吐谷渾後,在670年攻陷了安西四鎮才開始對吐蕃動手,派遣大將薛仁貴率五萬唐軍出兵吐谷渾,希望將吐谷渾復國,但經過數年時間吐谷渾已被吐蕃完全消化。無論是唐軍內部主將薛仁貴和副將郭侍封的矛盾問題,還是吐谷渾地區早已失去民意基礎,為吐谷渾復國遏制吐蕃都已經不再可能。

另一個時機則是唐王朝更加沒有預料到的,就是安史之亂。678年唐軍再次敗於青海湖後,就基本沒有主動地大規模進攻了,而是轉入前沿築壘防禦,企圖把吐蕃堵在高原然後耗死,這種戰略對於長於進攻地唐軍來說並不多見,而且也並不奏效。

十萬漢軍零落盡:貧瘠高原上的吐蕃王朝,為何能與大唐對抗百年?

在數十年後的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西域和邊境唐軍盡回,不僅防禦失效,隴右諸州和安西諸鎮盡失,唐朝元氣大傷,直至唐中晚期吐蕃內亂才收復河西、隴右,連重要的西域都沒能力收復,對於百年大敵吐蕃,只能說是把它給熬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