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對邊關那麼重要,萬曆皇帝為何要解除他兵權,自撤藩籬!

戚繼光是我國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懷抱著“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凌雲壯志,橫掃東南12載,獨鎮薊州16年,指揮著紀律嚴明、戰無不勝的戚家軍,保家衛國,抵抗侵略,是大明王朝真正的萬里長城。

戚繼光對邊關那麼重要,萬曆皇帝為何要解除他兵權,自撤藩籬!

(戚繼光劇照)

在東南沿海的抗倭鬥爭中,戚繼光先後80多次同倭寇浴血奮戰,鮮有敗績。先後取得了台州、福建、興化、仙遊等大捷,痛殲來犯的倭寇匪患,守護著沿海百姓的安寧,換來了大明子民的富足。

其後,戚繼光轉戰北方,奉命鎮守薊州。在此期間,戚繼光一邊操練兵馬,一邊修整長城。始終做到枕戈待旦,常備不懈。“在鎮16年,邊備修飭,薊門宴然”,同樣讓蒙古鐵騎聞風喪膽,不敢犯邊塞秋毫。期間雖有幾次小規模的戰事發生,但都被戚繼光輕鬆擊退,打得韃靼騎兵毫無還手之力。

戚繼光在戰場上的所向披靡,來源於他的傑出軍事理論和思想,這些思想和理論,都體現在他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裡。這兩本著名的兵書,也讓戚繼光成為了一位偉大的軍事戰略家。

戚繼光戎馬一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平南倭,抗北虜,上安社稷,下撫黎民,用幾十年的赫赫戰功換得大明難得的安寧,為大明朝立下了不世之功。

但就是這樣的一位忠君愛民的曠世奇才,在晚年卻十分悽慘。

萬曆十年,戚繼光被萬曆皇帝從北方重鎮薊州調任廣東。當時的廣東倭患已平,幾無戰事。朝廷將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軍事奇才,從邊關要塞,一下調到天下太平的廣東。從指揮十幾萬虎狼之師的大將,淪為手底下只有區區2000兵馬的兵頭,實則是剝奪了他的兵權。戚繼光就這樣被朝廷棄用了。

一年後,戚繼光再遭打擊,他廣東總兵的職務也被罷免了,只好收拾行裝,回到山東老家。

戚繼光對邊關那麼重要,萬曆皇帝為何要解除他兵權,自撤藩籬!

(萬曆皇帝劇照)

由於戚繼光被罷,戚家軍眾多將領也受到牽連,或罷官免職,或遭貶流放。他唯一的弟弟戚繼美,也被罷免了貴州總兵一職,先於戚繼光回老家了。

但當戚繼光風塵僕僕趕回老家時,迎接他的,卻是弟弟去世的噩耗。58歲的鐵血硬漢戚繼光,痛不欲生,欲哭無淚。

但是,厄運又接踵而至,從小妾那兒過繼給妻子王氏的兒子戚安國,不幸染病夭折,這個打擊讓王氏幾乎精神失常。終於在萬曆14年,王氏憤而執意離家出走,扔下了孤獨的戚繼光。

善良的戚繼光不得已,把自己一生微薄的積蓄全部交給了王氏,以保證她後半生的生活。

此時的戚繼光,一邊承受著罷官回鄉的巨大落差,一面又要面對家破人亡,妻離子夭的悲慘局面。更為窘迫的是,戚繼光已一貧如洗,生活無以為繼,甚至“醫藥不備”,連看病的錢都沒有了。

萬曆15年,蒼老憔悴、貧困潦倒的戚繼光,在一個風雨如晦的夜裡悽然離世。“雞三號,將星隕矣”。但萬曆皇帝,居然對這個朝廷柱石的去世,沒有任何反應,任由當地百姓自發地安葬了他們心目中的英雄。

那麼,導致戚繼光晚年如此淒涼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戚繼光對邊關那麼重要,萬曆皇帝為何要解除他兵權,自撤藩籬!

(張居正劇照)

主要原因是張居正的去世。

萬曆10年,內閣首輔張居正去世,由於他生前大權獨攬,在輔政的10年期間,大力推行改革,開罪了不少朝中權貴,也讓萬曆皇帝對他很是忌憚。

當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就開始了對張居正的清算,誣陷他“貪濫僭奢,招權樹黨,忘親欺君,蔽主殃民”。萬曆皇帝不但抄了張居正的家,剝奪了他的所有頭銜,還開始了對所謂“張黨”的秋後算賬。

戚繼光無疑是“張黨”的核心成員之一。沒有張居正的鼎力支援,他根本不可能建立如此赫赫戰功,讓自己名垂青史。

《明史》載,戚繼光“賴首輔大臣張居正倚任,事與商榷”。同時,張居正為了讓戚繼光“動無掣肘”,把他身邊意見不合的官員全部調離。《明史》裡是這樣說的:“有欲為繼光難者,輒徙之去。”可見張居正對戚繼光的信任。

因此,戚繼光能夠忠實地執行張居正的軍事策略,南平倭寇,北據韃靼,讓當時的大明邊境固若金湯。

張居正離世後,對他的清算,自然會波及到戚繼光。別有用心之人,甚至指責戚繼光和張居正有謀逆之心,說他們“夜中開門遞進,意欲何為?莫非反狀呼”。

昏庸又自私的萬曆帝,在宵小之輩的鼓譟下,開始厭惡這個立下了蓋世奇功的邊關大將。

在這樣的氛圍中,時任兵部給事中張希皋和張鼎思為取媚萬曆帝,上書彈劾了戚繼光,戚繼光的厄運由此開始。

就這樣,這位為國為民出生入死、功勳卓著的一代民族英雄,就此隕落。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