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區多地降水量突破歷史同期極值 專家稱利大於弊

三江源地區多地降水量突破歷史同期極值 專家稱利大於弊

中新社西寧9月2日電 (孫睿 劉璐)青海省氣候專家2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6月至8月,地處青海南部的三江源地區多持續性降水天氣過程,降水量是歷史同期最多的一年,總體來說利大於弊。

三江源地處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的發源地,是中國及東南亞地區重要淡水供給地。

青海省氣候中心氣候監測服務室主任馬佔良介紹,今年汛期以來,青海省降水總體偏多,但空間差異較大。青海省除北部地區降水偏少以外,其餘地區降水普遍偏多,尤其是三江源地區的瑪沁、久治等地降水量為歷年同期最多。

據最新氣候資料顯示,今年6月至8月,青海省平均降水量239。1毫米,較常年偏多18。0%,其中三江源腹地果洛州累計降水量393。9毫米,突破歷史同期極值,瑪沁、久治等10個臺站降水量偏多29%以上,其中瑪沁偏多幅度最大,為61。3%。

“北極濤動和西南暖溼氣流是造成降水偏多的主要因素。”青海省氣候中心高階工程師戴升分析說。

“與此同時,今年副熱帶高壓偏強,西升位置比較偏西,因此西南暖溼氣流,如孟加拉灣一帶的水汽容易上高原,暖溼氣流和冷空氣在高原上匯合,造成長期降水天氣。”戴升說。

“總體來說,今年三江源地區降水偏多的影響利大於弊。我省半溼半乾旱地區較多,降水偏多有利於牧草的生長髮育及產量形成。加上今年三江源地區氣溫偏高,牧草的黃枯期較往年可能會有所推遲。”戴升表示,此外,降水偏多對三江源及祁連山地區生態恢復起到了積極作用。

另據遙感監測顯示,受降水偏多影響,三江源及祁連山地區趨暖趨溼,植被生態質量趨好,固碳釋氧量增加,黃河源湖泊面積增大,水源涵養能力得到了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