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五錯,殺錯1人,留錯1人,用錯1人,看錯1人,打錯一仗!

諸葛亮一生五大錯誤,殺錯1人,留錯1人,用錯1人,看錯1人,打錯一仗

諸葛亮一生五錯,殺錯1人,留錯1人,用錯1人,看錯1人,打錯一仗!

諸葛亮在中國歷史上就是智慧的代名詞,不管在正史還是演義中,諸葛亮都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他輔佐劉備從零開始,一步步建立鼎立三國的蜀漢,戰爭中他的神機妙算與運籌帷幄令人折服,但若仔細分析,其實諸葛亮一生還是犯過很多錯誤的。

諸葛亮一生五錯,殺錯1人,留錯1人,用錯1人,看錯1人,打錯一仗!

一、殺錯一人——不該遺計斬魏延

魏延自從長沙起義跟隨劉備,忠心耿耿,大凡惡戰大戰奮勇爭先,立下汗馬功勞。劉備也對魏延頗為器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留大將以鎮守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非張飛莫屬,但是劉備卻意外的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且一干就是十餘年。魏延不知為何頗為諸葛亮所厭,剛投降劉備,諸葛亮就要以“此人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斬首,還是劉備做了擔保,才留下一命。諸葛亮北伐,魏延多次獻計,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但諸葛亮一直沒有采納,使魏延之才不能盡用。

最可恨的是諸葛亮臨死斷定魏延必反,所以遺計使楊儀馬岱斬了魏延。事實證明魏延並未造反,他只是和楊儀之間長期不和,私人之間鬧矛盾,措施激烈了點而已,扣上謀反帽子實在有失公道。可憐魏延一生為蜀漢拼殺,到頭來落子個身死族滅的下場。魏延之死,是蜀漢軍事實力一大損失,以致“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出現了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

諸葛亮一生五錯,殺錯1人,留錯1人,用錯1人,看錯1人,打錯一仗!

二、留錯一人——該殺的楊儀沒有殺

不該殺的魏延殺死了,事實證明真正該殺的人是楊儀。楊儀是諸葛亮的助手,業務能力很強,諸葛亮多次出軍,楊儀總是幫他制訂規劃,籌措糧草,做事不用過多的考慮,很快就利索地處理完畢,很受諸葛亮重用。作為助手,做一些具體工作,楊儀沒話說,可是要託付給他大事他就無法勝任了,他沒有幹大事的胸襟和氣度。楊儀公報私仇,斬殺魏延之後的對魏延頭顱進行言辭侮辱,將魏延罵作庸奴,從而盡顯他的小人姿態。他護送諸葛亮遺柩回成都後,自以為勞苦功高,對劉禪封他的中軍師一職大為不滿,不甘居於蔣琬之下,常生怨言,更說出“當初寧願投魏”的宣言。這樣的人怎麼能託付給他大事呢,且諸葛亮一死,楊儀對蜀漢只增添矛盾沒增加功勞,反而損失了能征善戰的魏延。早知如此,還不如殺了這個楊儀。

諸葛亮一生五錯,殺錯1人,留錯1人,用錯1人,看錯1人,打錯一仗!

三、用錯一人——不該讓馬謖守街亭

劉備早就告誡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諸葛亮把老領導的話當成了耳旁風,自認為識人能力比老領導還要強。一出祁山時,需要派大將鎮守咽喉要地街亭,眾人都認為應該派作戰經驗的老將魏延、吳壹等人,誰知諸葛亮偏偏派出了從未上過戰場的馬參謀。領導給了馬謖展現的機會,馬謖卻不給領導長臉,而對失宜的舉措和副將王平的勸諫,他犯了知識分子自以為是的臭毛病。他以為領導平時對他的建議言聽計從,他便代表了真理,結果成了紙上談兵的趙括,丟失了街亭,致使全軍後勤被切斷,十萬大軍陷入險境,北伐前期之功毀於一旦。他這一下也把諸葛亮推入了兩難之地,殺他於心於情不忍,不殺又難以堵住悠悠眾人之口。諸葛亮回軍後,不得已將馬謖連同與之一起在街亭作戰的張休、李盛等揮淚斬掉。諸葛亮的眼淚與其說是為馬謖而流,不如說是因未聽老領導之言而悔恨。

諸葛亮一生五錯,殺錯1人,留錯1人,用錯1人,看錯1人,打錯一仗!

四、看錯一人——姜維其實無大才

姜維歸順諸葛亮後,諸葛亮大喜過望,直呼“今得伯約,得一鳳也“並將自己平生所學傾囊相授,希望在自己死後,姜維接過接力棒,完成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然而,諸葛亮這一次卻是看走眼了,姜維之才或許只能當一個戍邊的大將,更不用說總攬朝綱,治國理政了。

諸葛亮遇到了司馬懿,姜伯約則碰上了鄧士載。從公元235年到公元263年,姜維曾經發動了九伐中原,和鄧艾棋逢對手,互有勝負,多以失敗告終。舉全國之力,未得魏國一寸土地,只是帶著當地的百姓一起回到蜀地。姜維的用兵水平還和初遇諸葛亮時差不多,並沒有太多長進,似乎並未受到諸葛亮真傳,或是由於理解能力差,諸葛亮的曠世絕學他吸收不了。

長時間的頻繁用兵,勞民傷財,導致了蜀國的國力大減,經濟水平大大降低。作為北伐大業的中堅力量,姜維沒能處理好朝廷間關係,從而使作戰計劃處處受到掣肘。諸葛亮四出祁山,因宦官造謠而被劉禪召回,諸葛亮毫不猶豫地誅殺了那幾個宦官。而面對給自己下絆子的宦官黃皓,姜維設計除之未成,最終反而為所記恨,最已被逼得屯田避禍。可以看的出,姜維的政治能力是非常欠缺的。

諸葛亮一生五錯,殺錯1人,留錯1人,用錯1人,看錯1人,打錯一仗!

五、打錯一仗——不該六次北伐中原

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決策時就制定了北伐中原的戰略構想,但那時對北伐中原也設定了幾個必要條件,一是要擁有荊益之地,二是要東和孫權,三是要內修政理,四是要天下有變,兩線同時出擊。但反觀諸葛亮六出祁山時,荊州之地已被孫權奪取,用諸葛亮自己的話說只能“以一州之力與賊相持”,戰爭實力削減了至少一半;經過荊州爭奪戰和夷陵之戰,與孫權的聯盟關係已名存實亡,頂多是互不侵犯而已,二者之間在伐魏問題上達不到步調一致;經過諸葛亮精心治理,蜀中經濟民生得到迅速發展,但由於地理因素,物產還不足以供應巨大的戰爭消耗,而且高層內部矛盾重重,後主對諸葛亮並不絕對信任,另一輔政大臣李嚴也和諸葛亮長期不和,這都是導致後來北伐失利的原因。而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以上條件均不具備,而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實在是不該,自己活活累死在五丈原不說,整個蜀國實力也因連年征戰大幅縮水,不但沒能一統天下,反而成了三國中最先滅亡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