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前世今生!

01

強盛

1747年,統治阿富汗的波斯政權發生內亂,國王被親信殺死,一名負責保護國王后宮嬪妃的守衛軍官,憑一己之力擊退前來騷擾的兇徒,順利突出重圍。這名軍官叫艾哈邁德·沙阿·杜蘭尼,經此一役,一舉成名。

艾哈邁德是個25歲的年輕人,身體高壯,長著一張寬頰大臉,杏仁眼帶著幾分浪漫豪情。在波斯政權內亂之前,他是國王身邊最可信賴的將士,不到20歲,就已統領一支4000人的精銳騎兵部隊。

阿富汗,前世今生!

坎大哈的艾哈邁德·沙阿陵墓

內亂導致波斯政權瓦解,年輕的艾哈邁德失業了。阿富汗的部落長老們坐下來開會,準備推舉出一位新國王。很令人意外,沒有任何部落威望的艾哈邁德,被部落長老看中,戴上了麥草編織的王冠。史書上說,是因為部落長老看他擁有“貴族和王者之氣”,但實際的情況是這位年輕軍官不僅擁有一支忠心耿耿的鐵騎部隊,而且承繼(暗中搶劫)了波斯國王遺留下的大量財寶。

榮登大寶後,艾哈邁德沒有走專制之路,反而把不同部落的首領團結到一塊,成立9人制的顧問委員會,一起治理國家。

在他的治下,不同部族和諧相處,城市鄉村互通有無,國家一派欣欣向榮之象,說波斯語的塔吉克人、信仰什葉派的哈扎拉人,以及隸屬突厥語族的烏茲別克人,都向年輕的國王俯首稱臣,帝國疆域西至今日伊朗,東至印度河畔,盛極一時。

阿富汗,前世今生!

艾哈邁德·沙阿建立的帝國版圖

阿富汗,前世今生!

艾哈邁德·沙阿·杜蘭尼

阿富汗人民,第一次形成民族意識,共同居住的區域也第一次被人叫阿富汗,後人因此尊稱艾哈邁德為“國父”。

當時的阿富汗和今日相比,反差巨大,以至於很多人並不知道也不相信,其實阿富汗祖上也曾闊過。

艾哈邁德治下的阿富汗,是伊斯蘭世界中僅次於奧斯曼帝國的第二大強國,而當時的美國還未建國,英國正跟法國人死磕,剛剛奪取了一小塊印度大陸的殖民權。

激烈反抗的印度土著,把英國侵略者塞進“加爾各答小黑洞”,艾哈邁德率領的部隊卻已經打到印度首都。生氣的英國人廢了一個印度總督,艾哈邁德卻直接廢黜了莫臥兒帝國的皇帝,扶持傀儡政權,佔領印度西部大片領土。

你沒看錯,阿富汗曾經強盛到把印度踩在腳下,能與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現代國家分庭抗禮,同桌而食。

02

仇恨

只可惜,阿富汗雖然盛極一時,畢竟還是個半奴隸制國家,遇到賢主,勢力可一飛沖天,賢主一死,國家則陷入無休無止的內鬥和衰落。

1772年,艾哈邁德死於頜骨癌,他的不孝子孫為爭奪王位打得血肉模糊,此後半個多世紀,國家陷入綿延不絕的分裂和內鬥,期間一共換了6位皇帝。直到1826年,另一位強勢的皇帝多斯特·穆罕默德登基,才重新統一國家。

多斯特·默罕默德不算是艾哈邁德的直系後裔,但同屬一族血脈,身形瘦長,蓄著長鬍須,黑眼珠,年輕時沉溺酒精,當了國王后,整個人變成熟,周圍人都說他言語溫和,是個謙謙君子。

阿富汗,前世今生!

多斯特·默罕默德

唯一不幸的是他的運氣差了點: 就在阿富汗重新恢復秩序之際,西方尤其是以英國為代表的工業國家,突飛猛進至現代社會,把阿富汗、印度等老弱病殘遠遠甩至身後,更要命的是,在拿破崙入侵的刺激下,阿富汗頭頂上的另一個大帝國也甦醒了,這就是求生欲極強的沙皇俄國。

當時的俄國,除了黑海有個不冰凍的出海口外,偌大的帝國被常年積雪的北冰洋生生圍成了一個內陸國家,而黑海本身也被陸地包圍無法通達五洋,只有繼續往南擴張,或還有機會奪取阿拉伯海出海口。

但如此一來,勢必威脅英國人佔領的印度次大陸,所以英國人急需在中間扶持親英屬國,抵禦俄國人日益逼近的威脅。

就這樣,夾在兩個大帝國中間的阿富汗成為夾心餅乾,誰都想咬一口。在這種情況下,阿富汗如果國力強盛可左右逢源,可一旦衰落勢必五馬分屍。

阿富汗,前世今生!

當時穆罕默德傾向與英屬印度合作,但英屬印度總督奧克蘭有點不信任他。奧克蘭這人頑固迂腐、疑心重,他認為穆罕默德的個性過於強勢,不太可能聽命於英國女王。

與英國人磨磨唧唧的態度相反,俄國人反倒相當爽快,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與阿富汗達成了幾項合作協議。

這下英國人急了。其實此時的穆罕默德依然傾向跟英國人合作,他與俄國人達成的只是派駐使節這類無關痛癢的合作,目的只為挑起英國人的“醋意”。只可惜,英國人不解風情,反而發出言辭激烈的警告信,讓他斷絕跟俄國人的來往。

更蠢的是,剛剛聽聞一點點俄國人的動靜,英國人就迅速找了個替補代理人——舒賈(艾哈邁德的孫子),並利用堅船利炮,把穆罕默德趕下了臺。

阿富汗第一次嚐到“落後就要捱打”的滋味,也第一次見識了現代西方殖民者的槍子,自此埋下仇恨的種子,在傀儡政權統治期間,各地的游擊戰、刺殺行動此起彼伏。

阿富汗,前世今生!

英阿戰爭圖

1841年,被各種刺殺行動弄得身心俱憊的英國人,準備跟阿富汗的部落酋長們坐下來好好談談。會談在一個空曠之地舉行,但剛談一半,兩邊的人馬就廝打起來,混亂中,英國駐阿富汗總督被當場捅死,頭顱被人砍下,掛在了河邊旗杆上。

這次不愉快的談判,把英國人給驚呆了,他們急匆匆命令傀儡皇帝舒賈,出兵鎮壓騷亂,可沒想到,膽小怕事的舒賈眼見形勢扭轉,瞬間從傀儡變成臥底,跟同胞一起舉起了抗英大旗。

混亂中,陷入阿富汗人民戰爭的英國人棄城而逃,包括軍隊、家眷、雜役在內的16500人集體徒步轉移,但走到印阿邊境時,被潛伏在羊腸小道中的阿富汗人攔截並屠殺。最終,只有一名軍醫僥倖活著離開,其餘的人不是被當場殺死,就是被抓回去當奴隸。

訊息傳到英國本土,“紳士們”都怒了,決定實施殘酷的報復行動。 9個月後,兩位英國將軍率領裝備精良的現代部隊,強勢攻入喀布林,一聲令下,一把火點燃了喀布林市中心大巴扎,大火熊熊,連帶周邊所有建築瞬間化成了灰燼,城市哀嚎遍野,不少賊兇趁亂搶劫,成千上萬條生命葬送,無數平民失去家園。

洩忿的英國人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一堆灰燼,和一個痛恨西方殖民者,視現代西方為洪水猛獸的仇恨的阿富汗。

03

第一次摩登

為了馴服桀驁不馴的阿富汗人,英國人19世紀80年代又發動過一次戰爭,不過跟第一次入侵類似,除了增強了阿富汗人的仇恨外,啥也沒改變,啥也沒得到。

阿富汗,前世今生!

1921年,西方國家因為一戰弄得精疲力盡,暫時沒有更多精力管轄殖民地了,阿富汗趁機迫使英國人簽訂了一份協議,取得獨立主權。接著是世界經濟危機,然後又是二戰、冷戰,阿富汗得到一段沒有外敵入侵,自主發展的黃金時段,直到1979年蘇聯入侵才戛然而止。

說起來,阿富汗人第一次見識現代生活方式,是在1840年英國人第一次佔領阿富汗期間,聚集在喀布林的英國人,建立成熟的西式社群,帶來了精美的玻璃器皿、西洋樂器,葡萄酒、雪茄,還舉辦各種舞會、茶會、板球和馬球比賽、業餘戲劇表演,當然還有打扮時髦、從不遮臉的女人。

當時的阿國人跟英國人幾乎零交際,他們在山頂遠遠看著這些西洋人“瞎胡鬧”,並警告所有女人,千萬不能接近這些異教徒,哪怕只是碰了碰肩膀,也可能被視為出軌、淫蕩。

而英國人燒殺搶掠,更讓阿富汗人恐懼西洋事物。直到1901年,新皇帝哈比布拉登基,阿富汗人才有所動心,慢慢開啟心扉去接受一些“摩登”器物。

哈比布拉其實個標準的紈絝子弟,沒什麼雄才大略,整日縱情享樂。哈比布拉沒有任何興趣南征北討,也沒有志向搞民族復興,但出於好奇心,卻建立了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世俗中學,第一次將數學、外語、繪畫、歷史和西方科學引入了阿富汗,還從國外帶回來幾部電話機,在喀布林建立了第一個電話網路。

大概同一時期,阿富汗第一個水電站動工了,城市裡有了電燈,各大城市的電報網建設成型,國王還買了幾臺汽車,讓王公貴族們嘖嘖稱奇,為此他又一聲令下在王宮周圍修了幾條公路。喀布林儼然有了現代城市的模樣。

哈比布拉更加重要的遺產,是吸引了大量具有世界眼光的專家、學者回到國內。其中一位叫塔爾齊的作家、翻譯家(引入翻譯過凡爾納的小說《海底兩萬裡》、《環遊世界八十天》),成為了皇帝的貼身親信,創辦了一份叫《新聞之光》的報紙,將世界上最新的科技成就、文化革新引介到國內。

塔爾齊憑藉才華吸引了一批青年貴族門生,並將西方現代生活方式介紹給他們,其中一位門生叫阿曼努拉,是哈比布拉第三個兒子。這位未來繼承大統的年輕人,將在幾十年後推行一套阿富汗歷史上最為激進的現代主義改革。

阿富汗,前世今生!

阿曼努拉,第一個留下照片的阿富汗國王

1923年,登上王位不過4年時間,阿曼努拉就決定效仿土耳其的凱末爾,在國內推行一部新憲法,以取代過去阿富汗人一直遵循的宗教法典沙里亞法。這部新憲法,實際是一部徹底世俗的現代化法典,如果強制實施,勢必一夜間盪滌所有阿富汗的傳統習俗。

比如新法典規定,禁止酷刑,廢除奴隸制,公民有權舉報貪腐官吏,甚至可直接向國王申訴冤情,禁止過去流行的童婚,規定法定婚齡為22歲,同時廢除女性外出必須戴罩袍的陋俗,規定男人不得干涉女性穿戴自由,還有一些更細的規定,比如禁止鞋商製造老式鞋子,只能製作西式皮鞋,蓄鬍須的人不準當公務員,官員必須打領帶、穿西服。

據說為了貫徹這些規定,阿曼努拉會憤怒地闖進國民家裡,強行摘掉婦女的面紗。有一次他撞見一個穿罩袍的婦女,勃然大怒,當場命令婦女脫下罩袍,並付之一炬,弄得她只好赤身裸體跑回家。在國外訪問時,國王和王后都穿著西式服裝,尤其是王后索拉婭多次穿著露肩的薄紗,引得西方八卦媒體一通狂拍。

這樣的西式作風,當然在西方大受歡迎,阿曼努拉也不客氣,趁著西方人高興,順便從德國要回來幾架飛機、一批卡車和工業機械,同時用青金礦石做交換,讓德國人幫著在阿富汗建了一家肥皂工廠。

但是,阿曼努拉顯然走得太著急了一點,這世界上最成功的改革,從來不是這種激進的、渴望一朝變天的改革,而是將改革結合現實,揉入過往和歲月,潤物細無聲。否則,大機率會失敗。更何況,阿富汗還是一個被西方人種下了仇恨種子的國度。

因為激進的改革,鄉下人早已經把阿曼努拉視為“異教徒”,他的妻子露肩的照片傳出後,有人說他不是國王是皮條客,還有人造謠說他建造的肥皂工廠原料是穆斯林肉體。

他的改革觸動了宗教領袖的利益,一名叫舍爾·阿迦·穆賈傑迪的宗教領袖公開反對他,並煽動暴力。但礙於這位宗教領袖的影響力,阿曼努拉不敢直接逮捕,只是暗示他可以到另外一個國家。最終舍爾·阿迦流亡至印度,落腳於德奧班德。

70年後的歷史證明,舍爾·阿迦這次出走,是阿富汗現代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

因為這裡孕育出阿富汗歷史上最知名或也是最致命的恐怖組織,這就是令世人膽寒的塔利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