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最後一名驍將斬殺僧格林沁,戲弄李鴻章,下落成謎

1864年,隨著曾國藩、曾國荃率領的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宣告覆滅。

不過,在那以後,依然有不少武裝力量活躍在各地,繼續與清軍作戰。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是捻軍。捻軍從1852年在北方湧現,到1868年才被平定下來。15年時間裡,捻軍出現了不少名將。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梁王張宗禹。

張宗禹是亳州雉河集(今安徽省渦陽縣)人,是捻軍創辦人張樂行的族侄。張宗禹家庭環境不錯,雖然稱不上大富大貴之家,但家裡還是有1000多畝良田。1852年,張樂行在雉河集發動“十八鋪聚義”後,張宗禹放棄了讀書,投奔張樂行,成為他的師爺,為他出謀劃策。

太平天國最後一名驍將斬殺僧格林沁,戲弄李鴻章,下落成謎

顯而易見,張宗禹不是一個滿足於在後方當師爺的人。很快,張宗禹就到一線戰場衝鋒陷陣,並以英勇善戰屢獲升遷,成為一名擔當一面的優秀將領。

那時候,太平軍主要在南方活動,捻軍主要在北方活動。他們之間保持著密切的聯絡,有過多次配合作戰,張宗禹還因為表現突出獲得過太平天國的封爵。1864年春天,天京危在旦夕,張宗禹奉命率部南下支援,可惜被僧格林沁親王的蒙古騎兵,以及鄂軍、豫軍、皖軍攔截住,功虧一簣。

天京陷落後,張宗禹率領捻軍和太平軍餘部,繼承太平天國的遺志,在北方奮勇作戰。

太平天國最後一名驍將斬殺僧格林沁,戲弄李鴻章,下落成謎

為了表示與太平天國一脈相承,張宗禹使用了太平天國的年號和封爵,被封為梁王。此外,賴文光被封為遵王,張禹爵被封為幼沃王、任柱被封為魯王。

清廷調兵遣將,企圖將張宗禹所部全部殲滅。1865年,僧格林沁親王率領蒙古騎兵對張宗禹所部發起猛攻。僧格林沁是一名身經百戰的猛將,曾經俘獲過太平軍名將林鳳祥、李開芳,被稱為“清朝最後一名馬背上的王爺”。

太平天國最後一名驍將斬殺僧格林沁,戲弄李鴻章,下落成謎

面對僧格林沁,張宗禹沒有慌張,也沒有與他硬碰硬地作戰,而是利用捻軍機動性強的特點,採取了“打圍戰術”,在北方平原上縱橫賓士,誘使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跟隨在自己背後疲於奔命。張宗禹非常聰明,進入山東作戰後有意奔向直隸地區的邊界,將清廷嚇了好大一跳。清廷擔憂張宗禹重演當年太平軍北伐的一幕,責怪僧格林沁作戰不力,縱捻北來。

僧格林沁暴跳如雷,失去了一名統帥應有的冷靜,率領一支精銳騎兵對張宗禹狂追猛打,以至於將主力部隊遠遠甩在後面。張宗禹見時機成熟,在山東曹州設下埋伏,對僧格林沁進行伏擊。此役,僧格林沁全軍覆沒,本人也被一名捻軍小將張皮綆斬殺於麥田裡。

太平天國最後一名驍將斬殺僧格林沁,戲弄李鴻章,下落成謎

僧格林沁之死,讓清廷如喪考妣。此後,清廷失去了最後一支倚重的八旗軍,不得不依靠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

1866年,清廷在派遣曾國藩進剿未果的情況下,任命李鴻章為欽差大臣,統一率領湘軍和淮軍,一起圍攻張宗禹。張宗禹與賴文光決定分開行動。一支由張宗禹率領,進入陝甘地區,是為西捻軍;一支由賴文光率領,依然在中原地區作戰,是為東捻軍。

張宗禹率領3萬多西捻軍進入陝甘地區後,面對武器裝備、人數上都佔優勢的湘軍、淮軍,從容應對,絲毫不落下風,反而將李鴻章戲弄於股掌之上,狼狽不堪。

太平天國最後一名驍將斬殺僧格林沁,戲弄李鴻章,下落成謎

1868年,賴文光率領的東捻軍遭到淮軍打擊,舉步維艱。張宗禹見此,以“圍魏救趙”之計,馬上揮師東進,渡過黃河,直奔京城而來,兵鋒抵達河北保定,最遠已到盧溝橋一帶。清廷驚慌失措,緊急調動各路大軍進京勤王。

遺憾的是,由於賴文光兵敗被俘,東捻軍覆滅,張宗禹的軍事行動變得毫無意義,反而有自身陷入清軍重圍的危險,只好南下山東。

在這場戰役裡,李鴻章被清廷嚴詞詰問,以救援不力拔去雙眼花翎,褫去黃馬褂,革去騎都尉爵位。

此後,李鴻章、左宗棠打起精神,對張宗禹進行圍攻。當年6月,張宗禹在山東與湘軍、淮軍多次交戰,均告失敗。6月28日,張宗禹在撤退途中遭遇淮軍主力劉銘傳、郭松林、潘鼎新部,傷亡慘重。張宗禹僅帶20餘人突出重圍。

太平天國最後一名驍將斬殺僧格林沁,戲弄李鴻章,下落成謎

戰後,李鴻章奏報朝廷,稱張宗禹落水而亡。但是,左宗棠針鋒相對,說張宗禹落水而亡的說法缺乏證據。兩人為此爭論了好大一陣。

《清史稿》的說法是張宗禹下落不明:“茌平之戰,全軍潰敗。(張宗禹)率十餘騎突圍而出,不知所終。”《滄縣誌》則說張宗禹在附近隱名埋姓,活了20多年:“張酋敗後,逃至邑治東北之孔家莊,變姓名為童子師,後二十餘年病死,即葬於其莊,至今抔土尚存焉。其臨歿時告人曰:‘吾張宗禹也。”

到底哪一種說法更準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