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座下第一謀士並非劉伯溫, 而是此人, 朱元璋為他曾親顧茅廬!

朱元璋座下第一謀士並非劉伯溫, 而是此人, 朱元璋為他曾親顧茅廬!

受演義小說戲曲的影響,很多人以為,朱元璋座下第一謀士是軍師劉伯溫,事實並非如此。

朱元璋對於劉伯溫,是把他當作一個精於象緯之學的術士而招納於帳下的。

必須指出,朱元璋第一次徵召劉伯溫,並沒有親往,而是派人到南田山下把劉伯溫傳至金陵。當時的劉伯溫還看不出朱元璋的王者之相,與朱元璋相見後,以各種理由推

後來朱元璋在各路交叉縱橫的勢力中殺出,頭角崢嶸,劉伯溫才有渴求復入朱元璋帳下的心思。

而朱元璋也沒有忘記他,再派處州總制官孫炎前去相請。

劉伯溫初到朱元璋軍中,不過以儒生“稱軍祭酒”,負責看陰陽八卦、拜神祭鬼。是龍江之戰前夕,託以觀風望氣必勝之念,鼓動朱元璋與陳友諒對抗,激勵將士與來敵爭鋒,安定了軍心,振作了士氣,才得朱元璋賜劍拜為軍師。

而在後來的作戰中,劉伯溫也並未貢獻有太多的奇謀異略,致使大明開國後,僅授太史令一職,主持修訂新朝的歷法,僅此而已。

論及朱元璋座前第一謀士,非朱升莫屬。

朱升,字允升,號楓林,休寧人,後徙居歙縣。其人重“華夏之分”,“嚴華夷之辨”,強烈反感蒙古貴族人主中原,認為“元主中國,天厭之久矣”,不樂仕進。

元政府不明就裡,在他五十歲時,強行授他為池州路學正。

朱升無心赴任,卻又不敢與屠刀相抗,拖拖拉拉,到了五十二歲才赴任。

但僅過三年,當劉福通在淮北發起農民起義,他掛靴而去,隱居於家鄉石門山。

朱元璋座下第一謀士並非劉伯溫, 而是此人, 朱元璋為他曾親顧茅廬!

龍鳳三年

(1357

,朱元璋親率大軍出征浙東,途經徽州,聽人說起朱升的大名,猶如劉皇叔之聞諸葛亮,急匆匆似魚趨水,“潛往訪之”,親至石門山向朱升請教奪取天下的計策。

一方面,當時朱元璋受小明王韓林兒節制,屬北方紅巾軍系統。而北方紅巾軍的起義口號是“日月重開大宋天”,即“反元復宋”,重建漢族王朝。

另一方面,朱升也被朱元璋親顧茅廬、禮賢下士的態度所感動,毅然出山,輔佐朱元璋以成大業。

當年諸葛亮與劉皇叔隆中作對,定下三分天下大策。

朱升與朱元璋初次會晤,就進獻上“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策。

朱元璋正是嚴格按照這一策略,才把事業一步步做大的。

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功,就是火燒博望坡,直須驚破曹公膽。

朱升出山聘侍軍門,第一功就是舌降徽州城。

“時守徽州路元帥福童、八元帥堅守拒命”,朱元璋欲展開強攻拔城。

朱升認為可以倚仗自己在徽州的影響力進行說降,他單騎立城下,仰臉向城裡喊話:“江南行省平章、吳國智量英武,一代真主也。將軍可早為善後之計,全萬民之命。”

果然,城中福童等人“素服升有先見,遂開城出降”。

朱元璋座下第一謀士並非劉伯溫, 而是此人, 朱元璋為他曾親顧茅廬!

龍鳳四年十一月,朱元璋麾下諸將輪番攻打婺州,均不能下。

朱升認為非朱元璋親自出馬不行。

朱元璋自己並沒有信心,悄悄向朱升問計:你憑什麼認為只要我去就可以成功?

朱升微微一笑,說,諸將攻城不下,你只要馬到成功,以後威信更增。而你要取得成功,只須聽我一言即可。

朱升送給朱元璋的,只有十四個字:“殺降不祥,唯不嗜殺人者,天下無敵。”

朱元璋記下了朱升的話,親率十萬大軍前往,令“城破不許安殺”。

該年十二月,果然順利拿下了婺州。

拿下了婺州,朱元璋心滿意足。

朱元璋座下第一謀士並非劉伯溫, 而是此人, 朱元璋為他曾親顧茅廬!

朱升卻主張朱元璋乘勝進取處州,他說:“處州有劉基、葉琛、章溢,皆王佐才,難致麾下,必取處州,然後可得。”

朱元璋聽從了朱升的建議,攻克處州,遂網羅到了劉基、葉琛、章溢以及宋濂等人。

龍鳳九年七月,朱元璋在鄱陽湖與陳友諒展開生死決戰。

開頭三日,陳友諒佔據盡上風,朱元璋處境不利,心生沮喪,氣為之餒。

朱升為他分析形勢,並作建議,說:“賊盡國兵而來,眾多糧少,不能持久。我師結營於南湖嘴,絕賊出入之路,待其糧盡力疲,進退兩難,前後受敵,克之必矣。”

朱元璋臉露難色,說:“我糧亦少。”

朱升早料他有此一說,神色悠然地說:“去此百里許,有建昌、子昌、天保、劉椿四家,蓄積稻糧,宜急去借,勿為賊先取也。”

朱元璋猶如醍醐灌頂,趕緊分兵前往借糧,“果得糧萬餘”。

朱元璋座下第一謀士並非劉伯溫, 而是此人, 朱元璋為他曾親顧茅廬!

後來,陳友諒“糧且盡”,坐困愁湖,至八月底不得不冒死突圍,擬從南湖嘴入長江,奔還武昌。

這是截殺陳友諒的最好時機,可謂千載難逢,朱元璋哪裡肯舍?他親坐胡床於涇江口指揮伏兵展開截殺。

雙方反覆拉鋸,殺聲震天,箭如飛蝗。

朱升不放心,從中軍趕來,見形勢危急,不由分說,衝上來掀翻胡床,把朱元璋推入船艙。

朱元璋剛離開,流矢“已中胡床板矣”。

可以說,這一次遭遇,朱元璋實在是險過剃頭。

大明開國後,朱元璋感念起朱升的救命之恩,還曾在給朱升的《免朝謁手詔》說:“衛餘難於禁

江口,爾寧不顧己軀;足兵餉於鄱陽湖,眾躍聲震天地”。

實際上,大明開國,朱元璋於洪武元年

(1368

正月初四登基,朱升就於該年五月萌生退意,“告歸省丘墓”。

朱元璋正是用人之際,不許他在家鄉久留,說:“今天下一家,正當創為之初,早時來京,弼立政教製作。朕則汝嘉。”

沒奈何,朱升省墓後只得還京。

朱升回京後,匆匆忙完朱元璋交付的工作,又於洪武二年二月正式“請老歸山”。

朱元璋雖想挽留,但朱升此年已是七十一歲的高齡,而按古制,文官大抵是七十歲退休,也不好說什麼了,只是再三“欲賜以爵士”。

朱升“固辭不受”,嘴裡說:“臣後人福薄,不敢明天恩也

朱元璋關切地問:“卿子幾何?即不受吾爵,獨不使輔朕乎

朱元璋座下第一謀士並非劉伯溫, 而是此人, 朱元璋為他曾親顧茅廬!

朱升老淚縱橫,哽咽回答說:“臣僅有一子名同,事君之忠有餘,保身之哲不足,臣所以不令其仕者,恐他日不得老死牖下也

朱元璋一聽,馬上拉長了臉,非常生氣地說:“惡,是何言歟

朕與卿分則君臣,情同父子,何嫌何疑而慮及此乎

實際上,朱升就是看準了朱元璋是可同患難不可共富貴之人,猜忌心重,這才堅請辭職的,聽到朱元璋的話說到這個份上,也就不管不顧了,非常直接地說:“非臣過慮,數固然耳。但願陛下哀念老臣,臣子不免,賜以完軀,幸矣。”

朱元璋聽了,默然無語。

改日,專門賞賜了朱升子朱同一面“免死鐵券”,並下令各驛站迎歸接往朱升還鄉。

朱升看兒子得“免死鐵券”,內心大慰,陛辭時鄭重地對朱元璋說:“伏惠陛下明照萬里,治國有三重焉:東宮擇賢師,保將相,久試賢能,百姓如保赤子。”

朱升還鄉後,次年十二月病故,享年僅七十二。

補一筆,朱升辭行前所贈三語,朱元璋僅聽到了第一、第三句,第二句並不能執行,誅殺了大批功臣宿將,算就握有“免死鐵券”也不能為之免。

朱升的獨子朱同,不但手中握有朱升為之求得的“免死鐵券”,並且在朱元璋進軍浙東初期建有戰功,官至禮部待郎,但最終還是坐事破賜死。

朱升擔心他將來“不得老死牖下”的憂慮,竟然一語成讖,成為了殘酷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