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7歲被逼起兵稱帝,明明已經勝券在望,只因做錯一件事慘遭滅亡!

他67歲被逼起兵稱帝,明明已經勝券在望,只因做錯一件事慘遭滅亡

單從人口基數上講,剛入關時的十幾萬滿族人要統治多達一萬萬的關內民眾是很有些捉襟見肘的窘迫感,甚至是面臨著非常危險的局面 ,因此滿清統治者不得不借用、倚重投降的前明官兵以及漢族士大夫階層的力量。

細讀史料,可以這麼說,清軍入關後的大半個中國其實是由歸降的明朝降兵降將們幫打下來的。在征服中原、江南、西北、西南以及華南的過程中,三位原明軍的總兵東征西討,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都被清廷封了王。

他67歲被逼起兵稱帝,明明已經勝券在望,只因做錯一件事慘遭滅亡!

實力最雄厚的吳三桂被封平西王,鎮守雲南、貴州;耿精忠被封靖南王,負責鎮守福建;尚可喜受封平南王,勢力範圍主要在廣東。

所謂的“三藩”指的就是這三位故明降將。三藩表面上服從清廷,但各自擁兵自重,尾大不掉,其實與割據政權無異。

到了康熙秉政時,三藩的存在,已經對清朝的統治構成了很大的威脅。頗有作為的康熙帝感覺到了來自這三個臥榻之側 “酣睡者”隱隱施與的壓迫感,於是在清除權臣鰲拜後,他將下一個目標對準了坐鎮南方、兵多將廣的三藩勢力。

史載,康熙深感“三藩”危害的嚴重性,將之與治理黃河氾濫、辦理漕運列為必須立即解決的重中之重。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以年紀老邁為由主動請辭回遼東故里,康熙帝順坡下驢,趁機下達撤藩令,同時他態度強硬地拒絕了尚可喜請求將王爵傳給兒子尚之信以及吳三桂、耿精忠提出移藩(改換轄地)的試探性請求。康熙撤藩的理由是:南方已經安定,不必再設藩王領兵鎮守。

吳三桂惱羞成怒,同時已試探到了康熙急欲撤藩之底線,遂決定鋌而走險,起兵反清。1672年農曆11月,他殺死清廷派來監軍的雲南巡撫朱國治,釋出討清檄文,號稱“天下都招討水陸兵馬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 ,並傳信與平南王、靖南王以及駐紮各地的舊部,同時還聯絡盤踞臺灣的鄭經,約期共同舉兵反清。

吳三桂宣佈恢復明朝舊制、衣冠,革除滿洲舊俗,準備率大軍兵出雲南,重整大明社稷江山。滑稽的是,吳三桂本就是明朝的叛徒,他引清軍入塞、親手絞死南明永曆帝的斑斑劣跡仍歷歷在目,廣大漢族民眾特別是士大夫們怎會相信他“興明討虜”之蠱惑言論?所以起兵之初的他看似義正辭嚴、聲勢浩大,其實早已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註定難以持久。

不過,吳三桂帶頭挑起反清復明的戰火,對於那些對清統治者實行的高壓政策感到壓抑與憤怒的人們,還是找到了一次抒發與釋放胸中憤懣之火的絕佳機會。吳三桂舉兵反叛的頭幾年,貴州提督李本深、巡撫曹申吉以及許多地方的督撫紛紛起兵響應,長江以南的大半個中國遍地兵燹、亂如鼎沸 ,清朝的統治岌岌可危。吳三桂的兵馬殺出雲南後很是犀利,很快就攻到了湖南、江西。

他67歲被逼起兵稱帝,明明已經勝券在望,只因做錯一件事慘遭滅亡!

康熙雖然年輕,倒也表現得十分老辣、冷靜,面對不利局勢,他並未慌亂, 而是立即叫停了執行對耿精忠、尚可喜兩藩的撤除命令,將這兩位正蠢蠢欲動的藩王從反軍序列中暫時分化出來,孤立了正在引誘他們起兵響應的吳三桂;同時,他迅速調兵遣將,阻擋吳三桂咄咄逼人的攻勢。

由於吳三桂做錯一件事,就是他犯了軍事戰略上的錯誤,導致其軍隊的攻勢持續幾年後便呈強弩之末的態勢,最終慘遭滅亡。康熙謀劃老道、佈局正確,清軍很快就扭轉不利形勢,轉守為攻。清、吳雙方在西北、西南、中南、華南等地鏖戰、相持了8年之久。公元1678年,坐困愁城的吳三桂已經67歲,自感來日無多的他等不及了,於是匆匆忙忙在湖南衡州(今衡陽)登基稱帝,國號大周。就在這年7月,面對愈發不利的局勢,驚懼不安的吳三桂很快就患急病死了。三桂死後,其孫吳世璠即位。

康熙下令將在京為質的吳三桂長子、額駙吳應熊殺死。然後令順承郡王、靖南大將軍額爾錦加緊集中優勢兵力進攻駐守湖南的吳軍主力。同時,康熙還加緊了攻心、懷柔之策,用以分化、瓦解吳軍人心。他下詔曰:凡跟隨吳三桂倡亂者,除幾個死硬首惡外,其餘的一概既往不咎,只要自願放下武器,停止抵抗,都可以釋放回家,不再問罪。

此後,戰場形勢大變,清軍的攻勢愈來愈猛,吳軍的抵抗愈發微弱,一敗再敗。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冬,平南大將軍賴塔、漢軍統領諾邁、總督趙良棟等人率清軍攻佔了三桂老巢雲南城(今昆明),吳世璠自盡,大周國相方光琛伏誅。歷時9年的“三藩之亂” 終告平息。

他67歲被逼起兵稱帝,明明已經勝券在望,只因做錯一件事慘遭滅亡!

吳三桂起兵之初,確實所向披靡、勢如破竹,不多久便攻佔了南方數省,繼而窺視華北、西北,引起清廷震動。這明明是已經勝券在望的事情,最終卻來了個戲劇性的轉折。

康熙在挺過了叛軍作亂初期的兇猛攻勢後,因勢利導,改變策略,軍事上集中力量進攻湖南,對其他地方的脅從勢力則採用分化、收買等方式,比如他極力籠絡、安撫猶豫不決的陝西巡撫王輔臣,就很見效果 。

因他決策英明,逐步扭轉了吳軍發難早期極為不利的局勢。不久,被清軍分割包圍的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兒子)陷入了困境,後無奈出降,旋即被殺。盤踞湖南的吳三桂失去了耿、尚二藩的策應與馳援,孤立無援下再無法進取,已經顯露出必敗的跡象。

年輕的康熙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縱觀其一生事蹟,說他是清朝最睿智、最有謀略、最有作為的帝王,似乎並不為過。他果斷平定了“三藩作亂”,除鄭經割據的臺灣暫時鞭長莫及外 ,基本統一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