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帶甲數十萬上百萬,戰國真能養起那麼多的軍隊麼?

在戰國時期,廢除井田制後,各個國家開啟了常備軍之路,各個國家的部隊已經趨於正規化。但是,民眾大量參軍組成大規模部隊的情況仍舊不少。比如,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徵發河內地區“年十五以上”的民眾“悉詣長平”。戰國時期,戰爭發生的頻率高的嚇人,僅僅靠各個國家的常備軍是無法滿足當時的戰爭需求的,因此也需要徵發更多的民眾去參加戰爭。

動不動就帶甲數十萬上百萬,戰國真能養起那麼多的軍隊麼?

在春秋時期以前,諸侯、卿大夫等大大小小的貴族基本上都有宗族成員組成的私人武裝,通常這樣的私人武裝被稱作為族軍。這些族軍都有著較好的軍事裝備,主要是保護貴族和宗邑的安全,在發生戰爭的時候,這些族軍又會加入國家。晉國的郤克就曾經想要用“私屬”去攻打齊國,“私屬”就是族軍,一個晉國的卿大夫敢用自己的族軍去攻擊齊國這樣的大國,可見當時族軍的規模數量是多麼巨大了。

但是戰國時期,隨著貴族的沒落,宗邑分封制度的崩潰,貴族的私人武裝慢慢的消失了。在邯鄲之戰中,信陵君想要救援被圍困的邯鄲,因為沒有私兵,就準備帶著自己的賓客上戰場了。春秋時期一個卿大夫的族軍敢攻擊齊國;而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信陵君被逼的只能帶著賓客上戰場。

動不動就帶甲數十萬上百萬,戰國真能養起那麼多的軍隊麼?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戰國時期的軍隊數量比以往擴大了許多。在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爭霸不斷。《左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周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春秋時期,大國通常都設立三軍,比如晉國中軍、上軍、下軍,楚國中軍、左軍、右軍……三軍內有將、佐等軍銜,中軍則是三軍的統帥。再隨著時間的演變,上軍、中軍、下軍慢慢的變成了前軍、中軍、後軍。在城濮之戰中,晉國的三軍不過三萬多人,後來晉國大肆擴軍,最多也不會超過六七萬人。(《周禮·夏官·序官》:“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一軍為一萬兩千五百人。)

隨著郡縣制的發展,在公元前560前後,晉國全國有49個縣,一個縣有100乘兵力,那麼晉國全國最少有4900乘的兵力。而在城濮之戰中,晉國動用的兵力只有700乘。這時候晉國的兵力比城濮之戰的時候翻了好幾倍。到了戰國,秦、楚都是帶甲百萬,齊、趙、魏等國帶甲數十萬。秦、趙長平一戰,光趙國被坑殺的趙卒就有四十多萬。

動不動就帶甲數十萬上百萬,戰國真能養起那麼多的軍隊麼?

從春秋時期的幾萬人,到戰國時期的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各個國家的兵力為什麼能增長的這麼快!蘇秦說:燕國帶甲數十萬,車七百乘,騎六千匹;趙國,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楚國,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這些都是在蘇秦合縱連橫的時候對各國君主說過的。

關於魏國,蘇秦對魏王說:“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疋。”,而張儀估計得又是另外一種:“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人。”兩人因為合縱連橫的立場不同,蘇秦應該是誇大了魏國的軍事實力,而張儀則是貶低魏國。魏國的軍力應該在三十萬以上,秦敗魏於華走芒卯而圍大梁,魏國就以三十萬的兵力戍守大梁。加上其他的軍隊,魏國的肯定是在三十萬之上了,至於有沒有蘇秦說的那麼多,就不得而知了。

韓國,蘇秦:“地方千里,帶甲數十萬”;而張儀:“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萬……見卒不過二十萬而已矣。”

秦國的兵力自然是諸國之中最強的了,根據張儀的估計:“ 秦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摯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也。”這是張儀為了連橫說給韓王聽的。蘇秦在搞連橫的時候,對秦惠王也說過:“大王之國,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範睢也說過秦國:”戰車千乘,奮擊百萬。”

動不動就帶甲數十萬上百萬,戰國真能養起那麼多的軍隊麼?

所謂的帶甲數十萬、數百萬,應該是各個國家能夠徵發的軍隊數量,並不是常備軍的滿員數量。預估戰國時期的總人口也不過兩千到三千萬左右,如果七國的軍隊總數能達到數百萬,那各個國家基本上就沒什麼勞動力從事發展了。如果像長平之戰那樣,秦王“自如河內發民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這樣來看各國帶甲數十萬,帶甲數百萬還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