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三觀! 明朝嘉靖時期的“倭寇”其實大部分都是中國人!

提起“倭寇”兩個字,我們很多都會認為他們是明朝時期的清一色的拿著武士刀,到我國的沿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日本海盜團伙。近日經研究發現,明朝嘉靖之前(包括元朝)的“倭寇”的確基本上都是日本人,而且因為日本在很多古代典籍中又稱倭國,所以那些進犯中國沿海的日本海盜也被稱為“倭寇”。

顛覆三觀! 明朝嘉靖時期的“倭寇”其實大部分都是中國人!

然而,讓人比較意外的發現是,明朝嘉靖時期的“倭寇”其實大部分都是中國人。據《明史·日本志》中的描述:“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也就是說當時的“倭寇”團伙中,七成都是中國人(這還是官方資料,實際上應該更多)!這點我們從當時的那些海盜頭目名單就可以看出來,其中汪直、徐海等其實都是中國人。那麼問題來了,這些人為什麼放著好好的良民不做,非要落草為寇呢?

顛覆三觀! 明朝嘉靖時期的“倭寇”其實大部分都是中國人!

這還得從明朝建立時實施海禁的政策說起,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頒佈了“片板不許下海”的命令,當時我國的手工業已經達到了相當發達的水平,而日本則還停留在農業經濟,雖然手工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很多比如瓷器、絲綢等手工業產品都需要從我國進口。明朝為了滿足日本通商的要求,開方了寧波等港口實行貿易來往。但是到了嘉靖時期(嘉靖二年),發生了著名的“爭貢之役”事件——兩夥日本船隊在我國發生火併事件,對當地居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明朝因此取消了與日本之間的貿易來往,並下令嚴禁與日本人通商交易,違令者要誅九族。

顛覆三觀! 明朝嘉靖時期的“倭寇”其實大部分都是中國人!

日本人沒有辦法,明裡根本沒有辦法獲得所需要的陶瓷、絲綢等手工業產品,只能轉入地下和中國走私商人交易,我國的很多中小商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機,鉅額的利潤驅動他們開始“暗中”和日本人做交易。起初他們以舟山雙嶼島為基地,正式將官方交易轉入地下走私交易,雙嶼港也因此一度成為亞洲最大、最繁華的海上國際自由貿易港,甚至有“16世紀的上海”之稱。但是僅僅二十多年之後(嘉靖二十六年),嘉靖皇帝又派出朱紈等人調動軍隊徹底搗毀了雙嶼島交易基地,由此,這幫中下層商人階級徹底淪為“遊寇”團伙。

顛覆三觀! 明朝嘉靖時期的“倭寇”其實大部分都是中國人!

正所謂“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商轉為寇”,這段時期,這些淪為“遊寇”的商人們花錢僱傭了很多落難的日本武士(日本正處於戰國時期,很多封建地主被吞併,武士也因此無家可歸)作為幫手報復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做出了很多“燒殺搶掠”的事情,所以也因此被人們統稱為“倭寇”,而且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樂於被稱為“倭寇”,這樣可以避免那些尚在明朝的家屬受到株連(畢竟正常理解的話,倭寇應該都是外族)。所以說,這段時期所謂的“倭寇”的主體其實大部分都是我國的中小商人階級,著名的海盜頭子汪直、徐海等人實際上本來都是如假包換的徽商。此時明朝也湧現出來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等一大批著名的抗倭英雄,底下的人也都樂於通報剿滅的都是“倭寇”,一個是抵禦外族,一個是鎮壓刁民,孰輕孰重誰心裡還沒點數?後來,“倭寇”們雖然被殺得血肉橫飛、四處逃散,但是問題卻始終都沒有真正地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顛覆三觀! 明朝嘉靖時期的“倭寇”其實大部分都是中國人!

直到隆慶(嘉靖兒子朱載垕的年號)時期,明朝改變政策,開放了福建省的漳州月港,此後,席捲了大半個中國沿海持續了上百年的“倭寇”好像瞬間消失了一般。有了正規的交易渠道,誰還願意去過那種“海盜般”生活呢?

就這樣,一個願意被稱為“倭寇”,一個樂意稱其為“倭寇”,成就了明朝時期歷史上最大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