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是明朝最勤奮的皇帝,卻成亡國之君,只因做了這個決定

正所謂君主死社稷,大明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北京城破後,於煤山自縊殉國。他可能是大明最勤奮的一個皇帝,結果成了亡國之君,歷史跟崇禎開的玩笑有點過分。

崇禎是明朝最勤奮的皇帝,卻成亡國之君,只因做了這個決定

崇禎的勤政,幾乎是歷史公認的,不僅僅是和明朝的皇帝對比了,放到歷史的長河中,也絕不遜色於那些以勤勉著稱的皇帝。16歲登基的他,從沒有一天懈怠,兢兢業業的為大明江山續命,應對外憂內患,勵精圖治17年,最後明朝滅亡。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戰績0比5,真是一言難盡啊。

而很多人則持有這樣一個觀點:崇禎在管理國家財政方面的能力太差,導致國家沒有財力平定叛亂和外來威脅。其中,崇禎最令人詬病的一個決定,就是加徵三餉。

明末朝廷國庫空虛,北方邊防軍隊軍餉經常發不到位,戰鬥力自然是不會太高了。這就直接導致和後金的作戰頻頻失利。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就是一個燒錢的博弈,怎麼去搞錢,就是每一個政權要考慮的頭等大事。

崇禎是明朝最勤奮的皇帝,卻成亡國之君,只因做了這個決定

到了明末,崇禎是怎麼搞錢的呢?沒錯,加徵三餉。其實,加徵稅餉是一個常規操作,本身問題不大。可是,在明末土地兼併嚴重,大量土地被地主富商私吞瞞報,直接導致國家在富庶的東南地區徵不到多少糧餉。北部地區本來就窮,加上小冰期帶來的天災,農民能活下來就不錯了。但是,崇禎卻派軍隊到貧苦的西北地區強徵糧餉,彷彿要革了西北人民的命啊,僅僅是因為他們沒有那些富商地主奸?!這不造反,等著過年嗎?

崇禎是明朝最勤奮的皇帝,卻成亡國之君,只因做了這個決定

這個我們看來無比愚蠢的決定,崇禎會看不出來嗎?還真就看不出來。崇禎和明朝的其他皇帝不同,他竟然沒有受過什麼正規的教育!太子標配的名士老師,也就是太傅,崇禎無福消受。因為崇禎並不是太子,上臺之前只是一個信王,住在皇宮之外,根本沒有機會向那些名士,政治家學習,比如說張居正,孫承宗這樣的大牛人。所以,崇禎的能力真的一般,非不為也,不能也!

除了能力問題,崇禎還有一個致命的性格弱點:多疑。歷史上,能力平平卻又建功立業者,並非沒有,比如劉邦。然而,崇禎明顯沒有這樣的好命,因為性格決定命運。

崇禎是明朝最勤奮的皇帝,卻成亡國之君,只因做了這個決定

明末能打的將領,無非盧象升,孫傳庭,袁崇煥這幾位。但崇禎都是怎麼對他們的呢?皇太極又一次來犯,兵部尚書盧象升引兵來救,結果崇禎不信任他,沒有派兵援助,導致盧象升兵少被合圍,直接戰死。孫傳庭因為一次勸諫,直接被革職入獄,等到李自成來犯,崇禎才想到無人可用,把他從牢裡面放出來,讓他帶兵剿匪。你猜給了多少兵力?5千!李自成的農民大軍多少人?50萬!這還打什麼?當然,上面二位都還不是最慘的,因為袁崇煥直接被凌遲處死!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麼簡單的道理,崇禎卻沒人教他,可悲,可氣,可嘆!

崇禎是明朝最勤奮的皇帝,卻成亡國之君,只因做了這個決定

當然,對於明朝的宿命,我們不能把鍋全部扣到一個人頭上,歷史上的很多走向,往往不是一個人可以左右的。而且,很多明史學家都丟擲過一個觀點:當時恰逢全球小冰期,糧食大幅減產,導致出現大量饑民和災民,農民起義頻發,加上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明朝外憂內患,終於壽終正寢,真是氣數已盡,讓其他人來幹,也未必可以力挽狂瀾,但是,應該會讓明朝多續幾年的命吧。

最後,筆者還是想表達一個觀點:勤奮的皇帝,不一定是好皇帝。正如一個勤奮的員工,總是把事情搞砸,然後跟你說,我已經盡力了!作為老闆,你會認可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