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前,76%的投票者贊成保留聯盟,蘇聯卻為何仍舊解體?

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曾取得過舉世矚目的成就,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也就有極強的正面影響。然而幾十年後,這個擁有輝煌成就的強大國家,卻依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潰。1989年,東歐發生劇變,蘇聯的影響力急劇衰落。1990年,蘇聯本土出現事端,其經濟發展亦趨於停滯。1991年8月19日,一批蘇聯元老發動了意在挽救蘇聯的“八一九”政變,但卻以失敗告終。同年12月26日,蘇聯徹底解體。

蘇聯解體前,76%的投票者贊成保留聯盟,蘇聯卻為何仍舊解體?

蘇聯解體的結果令人感到遺憾,蘇聯解體的原因也令人倍感費解。因為在國家正式瓦解之前,蘇聯官方曾於1991年3月17日舉行過全民公決,公決顯示有76。4%的投票者贊成保留聯盟,這表明蘇聯民眾對大家庭仍有較強的認同感。而這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對於老一輩蘇聯人而言,國家統一是發展的基礎,解體意味著情況更糟;第二,對於中亞等地的落後(相對於蘇聯平均水平)加盟國而言,解體意味著失去中央的財政補貼,經濟發展將陷入困境。

除此之外,在蘇聯的國家體系內,還有一支力量不可忽視,這支力量便是蘇聯軍隊。蘇聯軍隊作為蘇聯政權的拱衛者,擁有龐大的兵力、強勁的實力和先進的武器,一度也被並列稱為“蘇聯第16個加盟國”。在東歐劇變、蘇聯衰弱之時,蘇聯軍隊也曾為挽救國家而付出過努力。例如,當立陶宛離心運動興起時,蘇軍曾受命前往該地駐紮。當巴庫和第比利斯爆發事端時,蘇軍曾奉命前去平息事態。亞納耶夫策劃“八一九政變”時,蘇聯軍隊也曾參與其中。

蘇聯解體前,76%的投票者贊成保留聯盟,蘇聯卻為何仍舊解體?

但即便如此,蘇聯仍然不可避免地走向解體了。八一九事件中,諸多蘇軍精銳在關鍵時刻轉換立場。這一事件後,蘇聯民眾和蘇聯軍隊再也難以阻止蘇聯的瓦解。《別洛韋日協議》和《阿拉木圖宣言》的發表,表明了蘇聯歷史即將走入盡頭。鐮刀錘子紅旗在克里姆林宮的緩緩落下,則宣告了蘇聯政權的終結。在蘇聯軍民並不希望國家解體的情況下,蘇聯為何仍然解體?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論述。

01 當權者意在瓦解蘇聯,並步步為營?

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在某些特殊的歷史時刻,“民心”也會偶爾受制於當權者集團的“個人意志”。在戈爾巴喬夫倡導“改革與新思維”後,西方陣營對蘇聯的“和平演變”力度逐漸加大。在此情況下,蘇聯國內就出現了一批謀求“向西方看齊”的官僚與精英。在這些“西方派”的幕後推動下,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逐漸走向歧途,戈爾巴喬夫本人的職權被一點點架空。蘇共二十八後,蘇共的執政地位也遭受了動搖。

1991年的蘇聯全民公決中,儘管大多數蘇聯民眾希望保留聯盟大家庭,卻以並不足以打擊這些“向西方看齊”的當權者。在戈爾巴喬夫“多元化”、“公開性”的原則下,“西方派”一步步控制了國家要害部門和輿論宣傳單位,壟斷了蘇聯國家的經濟財富大權。在此基礎上下,這些人同蘇共分庭抗禮、討價還價,逐漸瓦解蘇聯的政權基礎。1991年中後期,曾經中央集權的蘇聯,逐漸變成“一個鬆散的邦聯”。

蘇聯解體前,76%的投票者贊成保留聯盟,蘇聯卻為何仍舊解體?

02 蘇聯軍隊逐漸走向崩解

當蘇聯國家日漸瓦解時,蘇聯軍隊也在走向崩解。1987年的紅場飛機事件,促使蘇聯軍方同戈爾巴喬夫產生隔閡。在此後的維爾紐斯、巴庫、第比利斯等事件中,蘇聯政界又將太多的過失推卸給蘇聯軍隊,更令蘇軍官兵不滿。此時,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正在走入歧途,廣大蘇軍官兵在思想領域也出現混亂。葉利欽等人則趁機拉攏軍隊,將部分蘇軍爭取到自己一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蘇聯軍隊的團結性。

與此同時,眾多“西方派”的政客與精英也頻頻發聲。他們不斷在輿論上鼓吹西方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倡導西方的民族自決思想,這就更加大了多民族蘇軍部隊的離心傾向。蘇聯解體前,各地蘇軍部隊就頻繁出現官兵逃亡的現象。當時,伏爾加格勒附近就有類似的“逃兵中轉站”,各民族官兵從所在的部隊逃到這裡,再輾轉返回自己的加盟共和國。而隨著蘇聯軍隊陷入混亂與崩解,蘇聯政權也失去了捍衛者。

蘇聯解體前,76%的投票者贊成保留聯盟,蘇聯卻為何仍舊解體?

03 蘇聯人心逐漸走向渙散

蘇共二十八大後,“西方派”不僅在政壇上日漸壯大,並且在宣傳上也掌控著越來越大的話語權。到1991年初,蘇共所掌握的報刊、電視、電臺的數量,均已遠遠落後於各大“西方派”。結果可想而知,掌握輿論主導權的“西方派”,並不以科普為己任,反而以宣傳歷史虛無主義為目的。他們在公共場合大肆詆譭蘇聯的歷史名人,把蘇聯的英雄人物給抹黑得體無完膚。由此一來,就產生了相當糟糕的影響。

常言道,謊言重複了一千遍,就變成了真理。在“西方派”輪番不停的誤導之下,不少原本不希望國家解體的蘇聯民眾,也在思想上出現了動搖。於是,蘇聯的人心逐漸走向了渙散。不少蘇聯人開始提出“反對中央集權”,另一些蘇聯人則主張拋棄部分加盟國尤其是中亞五國等“窮包袱”。到1991年下旬,蘇聯內部的裂痕已經相當巨大。因此在八一九事件結束後,越來越多的加盟國宣佈獨立。

蘇聯解體前,76%的投票者贊成保留聯盟,蘇聯卻為何仍舊解體?

總體來說,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經濟、民族、政治、思想、外交等因素都起到過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在此過程中,“西方派”透過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時機登上政壇,又藉助“和平演變”的環境迅速壯大,透過種種手段,從內部加速瓦解了蘇聯。因此,儘管大部分蘇聯民眾不希望國家解體,但這批當權者仍能憑藉自身在政治與經濟上的優勢地位,來達成自身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