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得以成功,並非諸葛亮高明,而是因為對手的有意成全!

說起《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他可是婦孺皆知的足智多謀的智者形象,他以在兩軍陣前善思慮、計謀多而出名。

說起“空城計”,更是神奇得不得了,諸葛亮在己方軍隊空虛的情況下,大開城門,命人在城門前從容灑掃,以迷惑對手司馬懿,使對手疑竇叢生,恐有埋伏而撤退大軍。空城計的成功上演,讓諸葛亮再一次名聲大振。

可是人們不知道的是,“空城計”能夠得以成功實施,並非是因為諸葛亮有多麼高明,而是因為對手的有意成全!

“空城計”得以成功,並非諸葛亮高明,而是因為對手的有意成全!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極有能力的人,他們都擅長謀略,可謂是老相識,只不過他們二人是各為其主。

諸葛亮知道司馬懿的才華出眾,對他有忌憚之心,於是他先命人散播司馬懿要造反的輿論,讓曹睿中了反間計,才一心想要除了司馬懿,在大將曹真的擔保下,司馬懿才保住性命,得以告老還鄉,諸葛亮得此訊息後,放下心來出兵伐魏。

諸葛亮為軍師後,在戰場上屢屢獲勝,讓曹魏一方無法抵擋住蜀國軍隊,在無奈中才啟用老將軍司馬懿,曹魏很清楚,只有司馬懿才能和諸葛亮形成制衡,扭轉不利戰勢。

“空城計”得以成功,並非諸葛亮高明,而是因為對手的有意成全!

司馬懿果然是軍事奇才,他不負眾望,出山後迅速扭轉敗局,在斬滅蜀方馬謖先鋒部隊後,又連克三城,使蜀軍受到重創。

在這情況下,司馬懿率領10萬大軍來到西城,由於來得迅疾,諸葛亮還不及撤退,城裡只剩下兩千多名老弱殘兵。此時諸葛亮想出了空城計,結果是司馬懿狐疑之下,撤軍而走。

司馬懿是因為猜疑害怕撤軍的嗎?分析一下就知道,其實並非如此。

“空城計”得以成功,並非諸葛亮高明,而是因為對手的有意成全!

司馬懿真不是因為害怕伏兵才撤退的,如果真有些擔心,他大可以派遣先鋒隊進城試探虛實,而且退一萬步說,即使有伏兵,手握十萬軍隊,完全能把小小的西城圍困起來,小小孤城被困數日,便可知到底有無伏兵。到時候生擒諸葛亮,是易如反掌的事。

可是司馬懿沒有這樣做。

“空城計”得以成功,並非諸葛亮高明,而是因為對手的有意成全!

這是因為,司馬懿在這場軍事博弈中,他想到的不僅是和蜀國的諸葛亮之間的對壘,還有曹魏政權和自己之間的關係。他這次被啟用,正是因為諸葛亮北伐順利,他司馬懿的價值才被重挖掘。如果諸葛亮被他輕易生擒或殺掉,那麼弱小的蜀國實力將會大減,喪失了抵抗魏軍的力量,到那時,司馬懿的價值就會打折扣,他的結局有可能是再次告老還鄉,被打回原形。

在這種情形下,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明知“空城計”的實況,知道諸葛亮在製造假象哄騙他,他卻順水推舟故意上當,用以麻痺當時的魏帝曹睿,同時也成全了諸葛亮的空城計!

司馬懿成全了對手的同時,更是成全自己,以圖將來的大業。

“空城計”得以成功,並非諸葛亮高明,而是因為對手的有意成全!

所以,空城計並非是諸葛亮的才智過人,實際上是高手與高手的過招,而且司馬懿似乎更加棋高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