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重兵的韓信真對劉邦忠心耿耿非也!他可有著自己的小心思!

韓信,何許人也?他是深諳楚漢形勢,為劉邦主提出妙計,攻下關中的謀士;他是率領重兵重將,征戰南北,名震天下的戰神;他是以齊王之威,齊王之智,憑藉一人之力迫使項羽自刎的王中王。“王侯將相”一詞用來形容他再好不過,因為無論是謀智還是氣量,他的確是箇中翹楚。可是這樣一位擁有著絕對權力和威信的人物,為什麼在楚漢之爭即將落下帷幕之際,依舊像是一位騎士般,盡心幫助劉邦奪得最後的勝利呢?為什麼他不自立為王呢?

手握重兵的韓信真對劉邦忠心耿耿非也!他可有著自己的小心思!

《史書》上是這樣解釋的:韓信出身布衣,雖說自己有一身的本領,可是沒有權勢,沒有金錢的他的確發揮不了自己的才能。就連項羽也不重視他。可劉邦是他的伯樂,讓他帶兵征戰,給他王侯的名號。這對於韓信來說,是莫大的恩寵。所以,劉邦自然而然地心裡就存著一份知遇之恩,一份感激之情。正是這種恩情,讓韓信一直在背後支援著劉邦,從未背叛。

手握重兵的韓信真對劉邦忠心耿耿非也!他可有著自己的小心思!

事實真是如此的嗎?我們不妨從韓信的角度來想一想。假設你是那風雲浪起的時代裡的一代大將,論謀略,論氣度,論武功,都是無人能敵的。你也深深的明白“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在這樣的情景之下,你不會有著想要自立為王的想法嗎?何況,在當時還有兩個有名的辯士分別向韓信剖析了天下大勢,將其中利害一一陳述,韓信如此聰慧之人怎麼不會在自己的內心也有一番較量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兩個辯士是如何勸說韓信的。

手握重兵的韓信真對劉邦忠心耿耿非也!他可有著自己的小心思!

第一位是受項羽之邀的武涉。辯士的精妙之處就是設身處地的為你著想,然後得出利己的結論。面對韓信,武涉提出了以下兩點:第一點,他陳述了韓信作為獨立於劉邦和項羽外的第三支強大勢力,他的選擇將會直接決定歷史的走向。這點無疑是真實的,韓信內心自然是認可的。第二點,談到劉邦的個人性格特徵並不足以成為韓信的靠山。劉邦是向著天下一統的人,如果有朝一日他打敗項羽取得了勝利,接下來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韓信。這一點韓信固然深知,但因為知道武涉是項羽派來的說客,而項羽曾經又讓自己那樣難堪,所以他並不想聽從武涉的建議,以一句“正是由於劉邦對自己言聽計從,所以我才能夠成為今天的齊王。”回絕了。

手握重兵的韓信真對劉邦忠心耿耿非也!他可有著自己的小心思!

第二位則是一位中立人士,來自范陽的辯士蒯通。他的勸說似乎更加直白也更加有力量。總結起來可以概括為一句話:韓信勞苦功高至如此,天下早就沒有什麼可以賞賜給他了。甚至連韓信的名聲在當時也是遠遠蓋過劉邦。若你不稱王,難道其他人會容得下你成為一代大臣,掌握重兵重權,成為自身的威脅嗎?韓信倒是認真把這番話聽進心裡去了,可他當時猶猶豫豫,並沒有表態。只是對蒯通說了一句:“您先回去好好休息吧,您的話我會好好想著的!”,將蒯通打發走了。

手握重兵的韓信真對劉邦忠心耿耿非也!他可有著自己的小心思!

韓信對這兩位辯士截然不同的態度是值得我們仔細玩味的。他對武涉是說一不二地直接拒絕,對蒯通雖說沒有認同,但是表明了自己要好好考慮的態度。從中我們是可以看出,其實韓信對劉邦的態度並非是全然地相信,全然地依靠。此外還有兩件事,也體現出了韓信內心真實的想法。

在韓信率領將士前去征服齊地成為齊王之前,劉邦其實與當時的齊王有了停戰的協議。並且齊王已經答應向劉邦投降了。但韓信此時內心壓根兒不把這個條約放在眼裡,直接率領著將士們長驅直入,拿下了齊國。再後來,當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劉邦急需要韓信的勢力來夾擊項羽的時候。韓信並沒有直接就挺身而出,而是和劉邦談條件,讓自己成為“齊王”。所以,若是韓信真的對劉邦忠心耿耿,怎麼會二度忽視劉邦的真正需要,為自己謀得利益呢?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韓信絕對不如《史書》上所說,是忠於劉邦的一股力量。

手握重兵的韓信真對劉邦忠心耿耿非也!他可有著自己的小心思!

那韓信到底又是怎麼想的呢?他為什麼只是一心想要做“齊王”,而不是統一天下的霸主呢?說到底,還是他的舊觀念在鬼鬼作祟。的確,當時天下雖說有一個共主,但諸侯們割據紛爭的局面卻是常態。所以,韓信也理所應當地認為劉邦即使最後成為了共主,他也沒有能耐對諸侯王下手的。這種觀念也讓他最後選擇與劉邦共同作戰,只為留下自己作為“齊王”的名號和封地。

不得不說,歷史時刻在變,觀念也必須順勢而為。韓信可能無論如何也沒想到,楚漢之爭剛剛結束,劉邦就使計收回了自己的兵權,讓自己成為了一個架空的諸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