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旗主”是什麼來頭?為何文武百官,甚至是和珅都要跪迎

眾所周知,八旗制度是清軍當年之所以戰無不勝的關鍵。這支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的軍隊,保證了相當高的嫡系性。同時,常年狩獵征戰的生涯讓這支部隊戰鬥力異常兇猛。靠著八旗部隊,努爾哈赤不但收復東北其他部族建立後金,後來更是從山海關長驅直入,如同一把利劍插在了明朝的心臟上。

而這支部隊的組成和管理制度也十分可圈可點,起初,八旗軍只是我國東北地區一群以狩獵為生,散漫的女真人。後來努爾哈赤透過牛錄、甲喇、固山這三種軍種形式將當時散亂的女真部族緊密聯絡在了一起,才有了之後統一的女真後金政權。

那麼,何謂牛錄、甲喇、固山呢?其就好比如今我們所說的連、排、團、旅。牛錄在滿語裡是箭的意思,在女真人的傳統中,族人在合作狩獵時必須每人出一支箭,一共湊足十支箭便可開始捕獵。而這10人一個狩獵團體的形式,也被努爾哈赤化用到軍隊裡,以10名騎兵為一個牛錄編制,相當於如今的一個班。

到了後來對明戰事白熱化的時候,由於清軍的力量越來越大。一個牛錄的編制也順勢擴大到了300人。而5個牛錄即是一個甲喇,故而一個甲喇是1500人。5個甲喇組成一個固山,7500人的固山乃是清軍裡最高的部隊編制,而統領固山的將領也被稱作旗主。

因此,旗主可以類比成如今我國各大軍區的司令。在清朝初期,他們牢牢掌握著兵權。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輕易對他們指手畫腳,按照努爾哈赤的八旗制度說明,這些旗主手中的權力相當大,而他去世時,繼位的皇太極雖然貴為太子,也沒有任何權力處置旗主手下的財產,不難看出當時八旗旗主的地位。

更有甚至,八旗旗主和他手下的戰士還以君臣相稱,清皇室也不能干預分毫。並且,如果旗主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被處死,繼位者不能由皇帝派遣,必須從他的嫡系宗親中挑選繼任者,如此便保證了八旗血統的純正性。

這麼一看,這些八旗旗主大有超越僭越皇權的意味。不過,這種制度在努爾哈赤征戰天下時,確實幫了大忙。由於皇權的弱化,這些八旗旗主在打仗時深感是為自己而戰,故而一個個十分驍勇,在戰爭中大殺四方。

然而,清朝建立,天下初定後。這一制度的弊端便顯現出來了。由於八旗旗主制度存在,導致很長一段時間皇權無法高度集中。甚至在八旗軍中一度還有“只知有旗主而不知有君王”的說法。尤其在順治繼位那會,作為攝政王的正白旗旗主多爾袞還屢次逼他叫自己皇父。所以,後來康熙即位後,對八旗旗主手中的權力進行了一定遏制。

雖然權力比起往日有些削弱,但這些八旗旗主依舊還是攝政王大臣,他們完全獨立於九品官銜制度,且比其中任何一個官員制度都要高。所以,文武百官看到他們,不管官至何種地位,都需跪迎。就連和珅這種乾隆肚子裡的蛔蟲,甚至在乾隆退休後,做到“二皇帝”地位的人,也不能例外。

說白了,臣子再怎麼晉升,充其量也就是給皇帝打工的而已。而八旗旗主乃是當年清朝奠基時的股東,地位差異,不難想象。也難怪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當時一位正紅旗旗主對身負皇命,手拿聖旨的和珅不屑一顧。這些階級秩序,早就刻在了清朝誕生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