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於天,既受永昌:和氏璧流向何方

和氏璧,流傳千年,奇貨可居,價值連城,“完璧歸 趙”更傳為千古佳話!和氏璧流向何方?眾說紛紜,唯一肯定的是,這塊寶玉尚在人間,因能耐1300攝氏度高溫,一般火無法焚化。

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國之寶。據《戰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沒有經過琢磨的玉。

受命於天,既受永昌:和氏璧流向何方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

從此以後,關於和氏璧的記載屢見不鮮,並大都相信《韓非子》、《新序》等書的記載。如西晉傅鹹《玉賦》說:“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於卞子。”唐代詩文中關於和氏璧的記載更多。大詩人李白《古風》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

受命於天,既受永昌:和氏璧流向何方

有人說,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於天,既受永昌”

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製造了御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寶”。

到漢末董卓之亂,御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於諸強,後被南朝承襲。隋亡後,御璽被隋朝蕭皇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

受命於天,既受永昌:和氏璧流向何方

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後的記載中,大都認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璽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王莽篡漢時,曾派人向自己的姑姑漢孝元太后王政君索要傳國玉璽,當時王政君大怒將玉璽砸在地上,致使傳國玉璽還崩碎了一角,後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受命於天,既受永昌:和氏璧流向何方

歷經司馬炎之手,一直傳到後唐,石敬瑭滅後唐,後唐李從珂人玉共焚,從此下落不明。

受命於天,既受永昌:和氏璧流向何方

按理說,真金不怕火煉,石敬瑭應是得到寶物,極有可能與石敬瑭陪葬;有人說,和氏璧被作為陪葬品埋在秦陵,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於世。如 果真是這樣,將來發覺秦陵地宮,和氏璧必將重見天日,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寶物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