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企圖引誘孟達反叛,其目的僅僅是作為外援還是另有隱情?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唐服流雲天下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亮欲誘達以為外援,竟與達書曰:“往年南征,歲末乃還,適與李鴻會於漢陽,承知訊息,慨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志,豈徒空託名榮,貴為乖離乎!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又鴻道王衝造作虛語,雲足下量度吾心,不受衝說。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達得亮書,數相交通,辭欲叛魏。>>> 《三國志》

曹丕剛繼位之時,亟需用政績樹立和提高其威信,此時恰巧蜀漢宜都太守孟達率領其四千餘家部曲投降,真是天上掉下餡餅,好運來了擋也擋不住,曹丕肯定心裡樂得屁顛屁顛。之前也聽聞過孟達之名,於是派遣善識人者,先看一下究竟,回來後大讚孟達為“將帥之才也”。

諸葛亮企圖引誘孟達反叛,其目的僅僅是作為外援還是另有隱情?

▲上庸地區

不久,孟達親自到譙縣拜見曹丕,果然口才儀表非凡,“進見閒雅,才辯過人,眾莫不屬目。”曹丕覺得是人才,值得一用,此時正好也需要樹立一個榜樣,贏得更多敵人投降曹魏。於是特別善待,拉著孟達手,共乘皇帝專用車,羨煞旁人,真是用心良苦。還重用孟達,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郡,領新城太守,加散騎常侍。其實,當時曹魏眾臣是反對曹丕此種輕率行為,“時眾臣或以為待之太猥,又不宜委以方任。”

又王近出,乘小輦,執達手,撫其背戲之曰:“卿得無為劉備刺客邪?”遂與同載。又加拜散騎常侍,領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 《三國志》

背靠大樹好乘涼,孟達在曹丕關照下滋潤地過了五六年,期間還結交了尚書令桓階,徵南大將軍、荊州牧、曹丕的布衣之交夏侯尚兩個位極人臣,可謂風光無限。但風雲突變,孟達的靠山曹丕英年早逝,加之“親密戰友”桓階、夏侯尚此時皆已去世,既失去靠山又無“戰友”的孟達深感不安,因為曹魏眾臣對孟達並不感冒,且大多數人反感其出爾反爾而反對重用他。

引誘孟達

諸葛亮企圖引誘孟達反叛,其目的僅僅是作為外援還是另有隱情?

▲曹丕

建興三年(225)年末,諸葛亮平定南中返回途中,在漢陽縣接見曹魏叛逃者李鴻,談話中瞭解到,蜀漢叛逃者王衝跟孟達講過,“明公切齒,欲誅達妻子,賴先主不聽耳。”但孟達反而說,諸葛亮瞭解其中前後本末,終不會那麼做,“盡不信衝言,委仰明公,無復已已。”諸葛亮跟身旁的蔣琬和費詩說,“還都當有書與子度相聞。”費詩馬上勸說,不值得給出爾反爾,反覆無常的傢伙寫信。當時諸葛亮沉默不語,其實就在那時刻,諸葛亮腦海中已浮出某種大膽的計策,只是不便於透露而已,是什麼計策呢?

按《三國志》記載,返回成都之後,諸葛亮企圖引誘孟達作為外援,於是給他寫信講,孟達不是貪圖名利而善變的人,投降曹魏是劉封過錯而引起的無奈之舉,還追憶兩人的友誼,並慨嘆孟達的遭遇,表達惋惜之情。高風亮節的諸葛亮,不得不改變以往處事風格,極力吹捧、討好,鐵了心要引誘孟達。

確實,此時南中已平定而無益州後大院起火之憂;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派遣登芝出使吳國兩次,已經與東吳重新聯合,東面無被侵擾之憂;經過幾年勵精圖治,蜀國出現“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兵甲已足。”良好局面,按《隆中對》中所說,雖此時無法跨荊州、益州,只能憑益州,待“天下有變”,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圖謀霸業,復興漢室。若誘導孟達策反成功,則在上庸地區牽制不少曹魏兵力,確實有利於北伐中原,此時,北伐中原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天下有變”。

諸葛亮企圖引誘孟達反叛,其目的僅僅是作為外援還是另有隱情?

▲李嚴

在“天下無變”期間,孟達與諸葛亮、李嚴之間確實有書信往來,反叛畢竟不是去菜市場買菜,而是“拿性命當資本的賭博”,稍不留神就會上天堂向上帝報道的大冒險行動,故此,雙方肯定都有試探。身為前蜀漢大臣孟達清楚,如劉禪所言“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當時蜀漢政權實際管理者為諸葛亮即荊州派領軍人,孟達原先是屬於東州派即益州政權的舊人,相對之下,荊州派人員是反客為主的新人,不管是哪個政權都會有新舊人員利益衝突,故此,孟達也顧慮返回之後被新人們打壓,為了確認當時蜀漢實際狀況與舊人幫領軍人李嚴也有書信往來。

諸葛亮、李嚴也清楚孟達的顧慮,於是為安撫孟達李嚴在信中稱,“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諸葛亮也在信上說,“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李嚴)性也。”李嚴稱讚諸葛亮是“良伴”,諸葛亮稱讚李嚴工作能力強,速度快,不拖拉,表明既認可李嚴能力又重用他,從而想消除孟達的顧慮,通過幾次通訊之後,孟達逐漸有了背叛曹魏之意。

不久,“天下有變”果真到來,建興四年(226)五月,魏文帝曹丕去世,二十三歲的曹叡繼位,於是失去靠山的孟達,下定決心反叛。諸葛亮也覺得此時為北伐中原最佳之際,於是建興五年(227)三月,率軍入漢中積極準備北伐。

諸葛亮企圖引誘孟達反叛,其目的僅僅是作為外援還是另有隱情?

▲曹叡

之後,孟達寫信於諸葛亮,正式決定反叛,然而諸葛亮不僅沒有協助孟達反叛,還派遣郭模詐降於素來與孟達有間隙的魏興太守申儀,故意洩露孟達反叛之事。得知洩露訊息的孟達不得不提前舉兵起事,結果司馬懿只用八天趕到上庸,又僅僅用十六天迅速攻佔城池並斬殺了孟達。

初,達與亮書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 《晉書》

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達聞其謀漏洩,將舉兵。>>> 《晉書》

處心積慮地策反孟達成功之後,為何諸葛亮反而洩露密謀而導致孟達被斬殺呢?如《晉書》記載,“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嗎?是的,那麼所謂的“患”是什麼呢?

諸葛亮企圖引誘孟達反叛,其目的僅僅是作為外援還是另有隱情?

▲司馬懿

策反孟達真實意圖

其實,諸葛亮策反孟達的目的就是借刀殺人,早已策劃好,以洩露密謀用曹魏之手殺掉孟達。那為什麼一定要殺掉,若協助孟達反叛成功不是有利於北伐中原嗎?確實有利,但是諸葛亮為穩定蜀漢政權大局考慮非殺不可,不然釀成更大悲劇。

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時,任命李嚴為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成為蜀漢政權的第二號人物(除劉禪)。就如李嚴老鄉陳震所言“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心術不正的李嚴,因個人私心開始與諸葛亮鬧矛盾。

諸葛亮駐紮漢中之後 ,曾要求李嚴率軍鎮守漢中,卻以各種理由推脫不去,還過分地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以巴州為根據地自打分庭抗禮的小算盤,諸葛亮斷然拒接;勸諸葛亮應該受九錫,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不知李嚴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其心讓人越想越打顫,難道想把諸葛亮推入萬丈深淵之中,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當然聰明絕頂的諸葛亮並沒有陷入圈套,反而加以駁斥。

諸葛亮企圖引誘孟達反叛,其目的僅僅是作為外援還是另有隱情?

▲諸葛亮

臣當北出,欲得平兵以鎮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 《三國志》

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亮答書曰:“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 《諸葛亮集》

當時,李嚴和諸葛亮的矛盾已不可開交,必須迅速解決才行,不然造成無法想的後果。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假設李嚴反叛,與相臨不遠的舊同事孟達聯合,則蜀漢政權將遭受彌天大禍,滅頂之災;或者孟達反叛返回蜀漢,則李嚴為領軍人的舊勢力,如虎添翼,無法再管控甚至取代新勢力。

形勢緊迫,諸葛亮必須防患於未然,逐一各個擊破,於是首先策劃消滅孟達,之所以當初在漢陽接見李鴻之時,沒有向身旁蔣琬、費詩透露與孟達通訊的真正目的。因此事涉及到蜀漢政權的安危,絕不允許出半點差錯,只能以非常手段解決非常之事。於是,諸葛亮自編自導一場誘導策反孟達之劇情,並以借用司馬懿之手除掉孟達成功謝幕,可謂真精彩。之後,李嚴也被貶為庶民,流放到梓潼,為蜀漢政權消除一場大禍患。

諸葛亮企圖引誘孟達反叛,其目的僅僅是作為外援還是另有隱情?

▲孟達

結語

就如當時曹魏的頂級謀士劉曄所言,“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孟達不知感恩圖報,依仗才氣,好用不正當手段取得性格特點,反被諸葛亮利用,最終惹火上身遭殺害,都是咎由自取,不能怨天怨地,只能怪自己當初所為。

人的性格由先天和後天相互影響而形成,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孟達之父孟佗為“以蒲桃酒一斛遺讓,即拜涼州刺史。”的名聲極差之人,就是靠賄賂臭名昭著的十常侍張讓而得到涼州刺史之位,不以正大光明行為,靠下三濫手段為己謀利的投機分子,這樣無節操、厚無廉恥的父親潛移默化下,後代豈能成為有作有為的頂天立地大丈夫,真讓人深思。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