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則廢棄、和則兩利——宋代北方邊境線上的“榷場”貿易

在輝煌的唐朝之後,中原大地再一次陷入到一片混亂當中。在短短的五十幾年當中,在中原上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除此之外還有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被歷史上稱之為‘’五代十國時期‘’。直到北宋王朝的建立才結束了五代十國的這種混亂分裂的局面。

宋朝的統治注重農業發展,興修水利工程,注重農業工具的改良以此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的發展也為手工業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準備,手工業在宋朝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這一時期,商業也迅速繁榮,商業交易的地點時間都不再被嚴格的約束。從這些方面看,宋王朝無疑是成功的。

戰則廢棄、和則兩利——宋代北方邊境線上的“榷場”貿易

但是另一方面,宋朝在真正意義上並沒有實現國家的統一。在北宋時期,周邊就有契丹人建立的遼、党項人建立的西夏、還有高昌、龜茲等政權。到了南宋時期時,女真人在滅掉了契丹人建立的遼之後形成了和南宋王朝相對峙的金。

周邊敵對勢力此起彼伏,對宋朝的統治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從這一角度看宋朝又是中國歷史上統治中原地區最小的王朝。雖然維持了內部的長久穩定,王朝的延續,但是卻始終無法實現中原的大一統。在同遼的鬥爭當中,一直處於劣勢地位,後起的金在北方奪走了宋朝的半壁江山。在西部還經常受到西夏的騷擾。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商品很難進行自由流通,在不同政權的邊界地帶開始出現了榷場。

‘’榷‘’,其意為‘’專賣‘’、‘’專利‘’等意,而‘’場‘’則是指場地場所等,所以榷場最開始並不是後來我們所瞭解的含義。它所代表的意思是指由官府控制主導的貿易市場,直到榷場與互市結合之後才使得它的內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互市‘’是什麼,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就同周邊的各個民族以及政權保持著一定的經濟文化聯絡。而互市就是作為一種重要的商業貿易形式而存在。在新版的《辭海》當中榷場被界定為‘’宋、遼、金、元各在邊境所設的互市場所‘’。相應出現的榷場貿易出現在公元前十世紀,歷史三百多年,在公元十三世紀後期結束。榷場貿易是由官府人員嚴格掌管、評定貨物等級、徵收商稅等條件下進行的商品交換。是當時各個政權之間進行經濟交流的重要途徑。

戰則廢棄、和則兩利——宋代北方邊境線上的“榷場”貿易

宋遼之間的榷場貿易

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建立起北宋政權之後,制定了‘’先南後北‘’的國家戰略。所以希望同北部的遼保持良好的關係來維持北方局勢的相對穩定,從而全力面向南方。所以榷場成為同遼建立關係的一個很好的選擇。而對於遼而言,雖然農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並且逐漸成為了主要的生產部門。但是受到了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原料和技術等多方面的條件的限制使得很多生活必需品自己難以生產,許多日常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榷場成為了遼補給的重要方式。

透過這種貿易方式遼能夠從中獲得香料、茶葉、絲綢等許多較為充足的生活物資,從而彌補自身的生產不足。雙方建立的主要的榷場有涿州新城榷場、朔州城南榷場、振武軍榷場、永清榷場等。

在澶淵之盟以前,北宋在鎮州、易州等地有過短暫的榷場貿易,到了澶淵之盟之後,雙方以易水、白河為界限相互開設了榷場。到了1120年宋金之間簽訂了‘’海上之盟‘’,宋朝同遼的關係逐漸惡化,遼宋之間設立的榷場也就逐漸的取消了。

戰則廢棄、和則兩利——宋代北方邊境線上的“榷場”貿易

宋、西夏之間的榷場貿易

宋朝建立之後,在西北長期割據的党項部落,在經過了多次的戰爭之後佔領了靈州,而党項人的首領李繼接受了遼朝的冊封成為西平王,將靈州改為西平府成為党項都府。等到李繼的兒子李明德繼位之後,不斷向外擴張,擴充自己的勢力。最後使宋真宗也不得不承認了他的王位。1007年,宋朝應党項首領李德明的要求同意雙方進行榷場貿易。在雙方的邊界附近的延州、保安軍開設了榷場。並且還解除了許多禁令,隨後還陸陸續續在其他地方開設了榷場。就在這種相對而言比較寬鬆的政治環境當中,雙方開始了貿易上的往來。但是宋夏之間的榷場卻關閉的很頻繁,在宋仁宗、宋神宗等朝都因為戰爭問題而將榷場一度作廢。

宋金之間的榷場貿易

12世紀初期,居住在東北的女真人在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反抗遼的統治。而就在反抗遼的過程中,女真人的勢力逐漸強大了起來。到阿骨打稱帝之後發動了多次對遼的戰爭,遼兵屢屢敗退。這個時候的北宋王朝看到了遼軍的敗退,萌生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想法,想要藉助金人的力量夾擊遼。雙方簽訂了‘’海上之盟‘’,這項盟約是宋金兩大政權之間的一次政治性盟約。也是雙方開始正式性交往的標誌事件。

戰則廢棄、和則兩利——宋代北方邊境線上的“榷場”貿易

條約當中規定,北宋將原來納貢給遼的歲幣轉給金朝,這也成了宋金之間最開始的經濟接觸。兩國都在為滅宋之後的經濟交往做著準備。直到1125年遼朝被滅之後,宋金兩國土地接壤,雙方的榷場貿易才逐漸發展起來,但是金朝在滅遼之後隨即南下攻打宋朝的舉措,使得兩國的榷場貿易一度陷入了中斷。

1127年,金攻破了北宋的都城開封,又在四個月之後將宋徽宗、宋欽宗二帝俘獲,史稱‘’靖難之役‘’。宋朝的統治中心向南方轉移。

南宋初年,金朝仍然有滅宋的打算,幾次南下。但最終在南宋的抗擊之下,金兵被迫之後北退。雙方最終達成了‘’紹興合議‘’,雙方對峙的局面形成。在這以後雖然宋金之間還是會有戰爭衝突,但是雙方的主旋律是和。雙方也正式開始了榷場貿易。在西起秦州,東沿淮水的分界線上,設定了安豐軍花靨鎮、襄陽府鄧城鎮、光州光山縣中渡市場等。所設定的榷場隨著宋金雙方戰和的變化,時而興盛時而廢棄,榷場的地點也發生變化。

戰則廢棄、和則兩利——宋代北方邊境線上的“榷場”貿易

對於榷場的設定主要有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的考量。

作為以農耕為主的宋朝來說,物產相對豐富,手工業、商業相對而言比較發達。能夠生產許多工業品。所以對於宋朝來說,榷場貿易更重要的考量是減少邊境的威脅。天聖四年七月,就有中書上書稱,榷場的設立不是獨利的貿易,而是要南北往來但無猜阻,乃是綏懷遠俗的意圖。仁宗皇帝也曾說過‘’先朝置互市。以通有無,非以利計‘’。

在經濟方面,作為遊牧民族的這些周邊政權,雖然在自身實力擴張的過程中,農業或多或少都有了發展,但是許多東西仍不能自己生產,滿足需要。所以需要藉助榷場貿易來滿足自身的需要。但是除此之外,他們還可以將剩餘的產品賣給周邊的其他部落來進行貿易來增加額外的收入。

例如,在宋朝同西夏的關係惡化,貿易中斷之時。遼就藉助這個機會,將宋的貨物轉賣給西夏,從中獲得了豐厚了利潤。同時宋朝因為自身的手工業優勢,在榷場貿易當中保持著大量的出超,從而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大量支出的歲幣。

而在榷場的選址上也主要有著兩方面的衡量。首先就是軍事要素,不同於其他市場的選址,榷場因為位於兩國之間的邊界,地帶十分敏感。所以軍事要素被列在了首要考察的範圍內。比如遼朝所設定在寧江州所設定的榷場,同西部的魯大古城、西河店。它們形成了一道防禦體系,具有了能夠防禦女真人南下的功能。此外,榷場還將交通納入考慮因素當中,榷場的位置選址一般都在交通道口或者驛站。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往來商人的貿易發展,對於榷場的貿易有著極大的益處。

因為戰爭的原因,所以各個政權對於榷場的交易貨物都不同程度的進行著嚴格的管理。其貨物種類可以分為中原及江南地區輸出的農產品、手工業的製成品。還有遼金夏等地區主要輸出的牲畜、皮貨、藥材、珠玉等。

對於宋遼而言,宋朝主要輸出的有茶、藥材、糧食、香料、漆器、象牙、絲麻製品、硫磺、銅錢、書籍等。而遼對宋的主要商品有羊、皮革、刀劍、銀錢等,其中羊是一大宗。宋朝嚴禁民間在私下私自販賣硫磺等可以用來製作軍火武器的東西。同時對於那些關係著人們的生計的鹽、米等也是嚴令禁止的。書籍雖是得到了宋朝的允許可以交易。但是《九經》之外的其他書籍都被禁止出境。而遼國也對榷場貿易的商品種類進行了管制,如禁止馬匹的出口。下令‘’每擒獲鬻馬出界人,皆殺戮,遠配其家‘’。

宋對西夏的主要出口物有茶、絲織品、糧食、香料、漆器等。西夏對宋的出口則是以羊、駱駝、馬、玉、粘毯、蜜、蠟等。在這其中的茶馬貿易對雙方都有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意義。宋金之間的榷場貿易,宋朝向金輸出香藥、茶葉、棉花、犀角、象牙、書籍、外洋舶貨。金朝出口北珠、毛皮、人參、銀等。作為兩國的貿易視窗,即便是在交戰時期,雙方的主要榷場仍沒有關閉。兩國之間的物資交流脈絡得到了延續。

戰則廢棄、和則兩利——宋代北方邊境線上的“榷場”貿易

在榷場的交易當中,主要是以錢貨交易為主。

根據出土發現,在多地宋代榷場遺址當中發現了重達幾百斤的銅錢,大都為宋幣。這些錢幣的發現說明雖然宋代政府嚴禁銅錢的向外流通,但是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主要的交易貨幣,具有很強的流通性。同時北宋的貨幣以銅錢為主,鐵錢為輔。榷場的貿易當中以金銀為貨幣的交易是很少的。而在榷場貿易當中,佔據主體地位的主要是邊民、官府、駐防的軍官和遠道而來的各族的商人們。

榷場的設定一般都是在雙方停戰之後,開設進行的。無論兩方有什麼別的企圖,但是在貿易中基本上都是秉持著平等的原則進行的。在沿邊開設的榷場主要是為了能夠滿足邊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有時官府也會介入其中進行貿易。而其他各族的商人,在此處將自己當地的特產帶來此處販賣,或者將其他榷場的東西進行轉賣,以此來獲得豐厚的利潤。對於榷場貿易,各個政權也進行了嚴格的管理。榷場受所在地的監司和州軍長吏管理,又另外設定有專官察驗貨物徵收關稅。此外還有官牙人來評價貨物的等級,收取牙稅。

此外,對商人也進行約束管理,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在這當中以宋朝尤甚。一方面嚴格禁止商人們的私渡私販,在宋金之間建立榷場貿易之前,就有從海道向山東販運。政府多次下令禁止,並且立罪賞罰,以此來控制這種現象。還有到榷場進行貿易的商人都要登記好自己的名字貨物,並且領取通行的牌子、關引。等到貿易回來之後要將通行牌子上交。這一舉措是為了嚴格限制出入境的人員,維護邊防的安全。並且,對於商人所帶的貿易物品都有專人進行檢查。這些對於商人的管制的軍事意義都遠大於經濟上的考量。這也是因為榷場所處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

作為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三百多年的榷場,以及所衍生的榷場貿易,對於當時乃至後來的歷史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及意義。對於當時來說,榷場貿易的商品作為生活、生產資料,透過商人的貿易買賣使得雙方互通有無。雙方在物資上進行互補,滿足了生活消費品以及日常生活生活用品的需要。

例如宋朝同西夏的茶馬貿易,宋朝從中獲得了大量的馬匹,馬作為自古以來的重要軍事物資,在這種貿易形式當中得到了重要的補充。此外,雙方在榷場的貿易不但是經濟上的交流。同時也是文化上的深入,透過貿易的方式,各個政權之間的特色商品及一些文化相互影響,促進了各個政權之間的更為深入的瞭解。

戰則廢棄、和則兩利——宋代北方邊境線上的“榷場”貿易

同時,榷場貿易有作為一種政治手段,使得各民族之間處於一種相對穩定平和的狀態當中,使得戰爭的緊張氛圍得以彌合。比如在南宋退居東南之後,金朝佔據了原宋朝的大部分地區,位居中部,維繫西北,與西夏之間的穩定關係使得西北的整個民族關係都趨向於緩和。

商人們活躍的長途貿易使得與更遠的地區產生經濟聯絡,在國際舞臺上也發揮了作用。在這種經濟方式當中,文化的不斷交流融合,使得各民族逐漸有了較為統一的文化認同感,為以後大一統國家的構成奠定了心理上的基礎,有利於以後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對於中國後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論宋玉遼夏金的榷場貿易》——王曉燕

《淺論宋夏間的貢榷貿易》——杜珊珊

《遼宋金夏時期宋的榷場貿易考述》——王福軍

《宋遼間的榷場貿易》——張亮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