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鋼鐵是怎樣煉沒的?詞與遠方並不是我所求

關於辛棄疾,我們大部分人只瞭解他的文學方面,宋朝產詞量最高之人,目前存詞629首,遠超第二名蘇軾的362首。作為豪放派詞人,讀他的詞總能激起我們的熱血激情。

比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的“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字字跳擲而出,擲地有聲,將沙場上的場景逼真刻畫,但其實這是辛棄疾追憶早年抗金場景的一首詞。

辛棄疾:鋼鐵是怎樣煉沒的?詞與遠方並不是我所求

而這首詞的後半段: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更是將作者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壯志,與英雄遲暮的悲哀聯絡起來,不由讓人扼腕嘆息。

一、從小立志抗金復國

公元1140年,辛棄疾出生在濟南的一戶官宦家庭,自幼喪父,被祖父帶大。當時濟南已落入金人統治12年,其祖父為了生存,不得已在金國為官。但“人在金營心在宋”的祖父,因早已年邁,自己無力復國,便給辛棄疾從小就灌輸了抗金復國的思想。

祖父經常帶著辛棄疾登高,看那廣闊的山河,告訴辛棄疾這些都曾是宋朝的國土,如今卻被金朝佔領!你現在雖然是金朝人,但你身上流著的一直是宋朝的血。寄人籬下的滋味並不好受,一定要回到宋朝,收復這些失地。

“每退食,輒引臣輩登高望遠,指畫山河,思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美芹十論》

辛棄疾:鋼鐵是怎樣煉沒的?詞與遠方並不是我所求

在辛棄疾的心中,從小便被祖父種下了一顆“抗金復國”的種子,伴隨著辛棄疾的成長,不斷抽枝發芽。公元1161年,這顆種子迎來了第一場春雨。

當時南宋與金以淮河為交界線,淮河以南為南宋,以北為金朝。1161年,完顏亮打算大規模攻打南宋,但備戰物資不夠,便直接預支了老百姓5年稅賦。

當時金朝百姓本就處於水火之中,現在還要預支5年的稅賦,這完全是要他們的命啊。而且百姓們知道這些所徵去的稅賦,是為了攻打南宋,這完全等於拿自己的物資,就打自己人啊。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原百姓交稅賦就等於沒有餘糧,遲早會被餓死,反抗還有一絲希望,於是他們紛紛起來造反。

辛棄疾乘此機會,憑著個人的影響力,召集了兩千多個民眾。但這樣的數量明顯是不夠的,如果被金軍發現,很可能直接被扼殺,於是他帶著這些民眾,投奔到了義軍耿京部下。

辛棄疾:鋼鐵是怎樣煉沒的?詞與遠方並不是我所求

耿京見辛棄疾帶著如此多人馬前來投奔,又很賞識他的為人,知道辛棄疾將會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便給了辛棄疾掌書記這一職位,大概類似於參謀。

在被金國壓迫下的百姓,不斷奮起反抗。一根筷子易折斷,但一把筷子則不行,民眾們如水流一般,從細小的支流,不斷匯聚到了主幹。原本人數只有一兩萬人的義軍,在數月之內增至二十五萬。

二、回“家”路上的坎坷

前面說到金國要大舉進攻南宋,向百姓預支了5年的稅賦,即使百姓有所反抗,最後完顏亮還是帶著他的一百萬軍隊南下。行軍至如今安徽境內的採石磯,欲要渡江到南宋,遭到南宋軍隊在對岸奮力抵抗,導致金軍根本無法渡江,整個金軍士氣渙散。

完顏亮根本不管能否過江,執意要過江,也不想別的方法。而且他還採用了連坐制,下令如果有逃跑計程車兵,格殺勿論,下級逃跑,則殺上級。這一道命令下來後,整個軍隊內部矛盾直接爆發,完顏亮當晚便遭下屬暗殺。

辛棄疾:鋼鐵是怎樣煉沒的?詞與遠方並不是我所求

完顏亮死後,完顏雍即位,也就是後來的金世宗。他先是將原本欲渡江攻宋的軍隊收回,然後大力整治境內的起義軍。當時他並沒有立即解決起義軍,而是先發一個告示,告訴這些起義者們,如果就此打住,回到家鄉,那麼金朝將不過問此事,如果執意要起義,那麼金朝軍隊將會視你們為寇賊進行圍剿。

起義軍們和金朝的正規軍比起來,不論武器裝備還是素質都要差一些,而且人數也遠遠不及金軍多。畢竟百姓們恨的是完顏亮,如今他已西去,得相信新上任的完顏雍一回,於是不少起義軍就此解甲歸田。

但辛棄疾怎麼肯就此放棄?就此各回各家?他向耿京提議,將軍隊帶回南宋以求發展,耿京考慮到,如今起義軍越來越少,如果還在金朝境內,結局只會是被金軍所滅。得到耿京的同意後,辛棄疾與幾名大將偷偷來到了南宋國都南京,向宋高宗趙構表明自己來意。

當時南宋正值缺兵,聽說辛棄疾要帶著25萬義軍來投奔,十分欣喜。正當辛棄疾一行人回金打算接應義軍,卻突然得知義軍的一個頭領,張安國謀反,並已將耿京殺害。而且那25萬人的義軍,全部解甲歸田。

辛棄疾:鋼鐵是怎樣煉沒的?詞與遠方並不是我所求

這可如何是好?剛還與宋高宗說要帶著25萬義軍來投奔南宋,現在義軍沒了,耿京也被殺了,辛棄疾該怎麼面對南宋?萬一高宗怪罪下來,人家憑什麼信你,這可是欺君之罪,要殺頭的。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很可能直接回到金國,安分守己地過下半輩子了。但辛棄疾他不一樣,他心中還有那顆抗金復國的種子,身上還揹負著祖父的希望。他做了個常人想不到的決定,直接去找張安國算賬。

辛棄疾打探到張安國所在的軍營,帶著幾十個人,直衝軍營,朝著張安國方向奔去,直接生俘了他,將他捆在馬上揚長而去,隨後被帶到南宋,交給朝廷處決。

雖然沒了25萬人的義軍,但辛棄疾的所作所為南宋看在眼裡,於是任命他為江陰軍籤判。在“外”漂泊了25年之久的辛棄疾,終於回到了“家”。

三、為官40載,從那個熱血青年,到壯志未酬的老頭

回到南宋的辛棄疾,雖步入仕途,但他在最初十幾年中一直未被重用。熱血青年辛棄疾還寫過不少關於抗金北伐的建議,均石沉大海。在42歲時,任提點刑獄的他遭王藺彈劾落職10年,53歲被再次錄用為福建刑獄後,次年又遭到黃艾彈劾。

辛棄疾:鋼鐵是怎樣煉沒的?詞與遠方並不是我所求

為何辛棄疾在仕途上如此不順?除了他豪邁倔強的性格,與其他官員格格不入外,他還有個特殊的身份:歸正人。

何為“歸正人”?宋朝時,將淪落於外邦,後返回本朝的人,統稱為“歸正人”。而且這在當時為蔑稱,畢竟從小在“異邦”長大,難免有異心。同時南宋朝廷還規定,不得對“歸正人”委以重任,只允許添差某官職,而不釐務差遣,即只給一個閒散的官職並無實權。

直到1204年,宋寧宗要北伐時,想起了這名老將,才將65歲的辛棄疾召回,任命任命鎮江知府。

當時的鎮江是南宋的邊境,是國防線。雖已65歲,但一上任後的辛棄疾,積極備戰,打算養精蓄銳再北伐抗金。但此時的太師韓侂冑(tuō zhòu),一心只想快速北伐取得勝利,來樹立自己威望,兩人在何時北伐上有了分歧。韓侂冑便設計調走辛棄疾,使他離開了鎮江。

沒了辛棄疾的“阻撓”,韓侂冑沒有多做準備,便帶兵北伐。結果可想而知,被金軍大敗,南宋只能再次與金朝求和。

兩年之後,南宋又想起了辛棄疾,想要再次任命他,但此時的辛棄疾已經絕望,他看透了南宋軟弱無能的本質,便歸隱田園。沒多久,這位壯志未酬的老頭,帶著他心中那早已枯死的樹幹,離開了人世。

作者:我方團隊張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