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舉鼎很值得炫耀嗎?非也,古來能舉鼎者無數,但輕易不做此事

霸王舉鼎很值得炫耀嗎?非也,古來能舉鼎者無數,但輕易不做此事

西楚霸王項羽是一個悲劇英雄。

現在談論起項羽,大家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垓下之圍時四面楚歌的悽愴與悲壯。

也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這位大英雄在窮途末路時信口編寫出的絕命詩:“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老實說,這詩絕命詩都不能算是“詩”。

可堪玩味的只有第一句,其餘的都是在囈語呻吟。

全詩的意思就是:我項羽的力量可以把山拔起,氣勢足以蓋壓世間一切,可惜運氣不好呀馬兒不肯跑。馬兒不肯跑呀我能怎麼辦?我的虞姬小心肝呀你說我能怎麼辦?

很悲情的狀態下,很有氣勢地吼出了第一句“力拔山兮氣蓋世”,但第二句一出,迅速弱智,聽了第三、第四句,一點氣氛都沒有了,讓人想笑。

再說回第一句“力拔山兮氣蓋世”,這一句豪氣沖天,氣勢是夠了。但大家也知道,拔山,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魯智深拔棵垂楊柳,就已經是天神級別的表現了。

項羽不能拔山,也沒拔過垂楊柳,但千年以降,大家都認為他天生神力,稱讚說:“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那麼,項羽的神力之說從何而來呢?

《史記·項羽本紀》寫:“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霸王舉鼎很值得炫耀嗎?非也,古來能舉鼎者無數,但輕易不做此事

這“力能扛鼎”就不同凡響。

《史記集解》解釋說:“扛,舉也。”

“力能扛鼎”,就是把鼎舉起來。

不過,這“力能扛鼎”,只是形容詞,表示力量大,並不能準確量度出這力量到底在多大。

因為,鼎可以有多種形制,規格不同,大小不一。

根據現在考古的發現,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是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司母戊鼎,其通高133釐米、重875公斤;迄今出土最小最輕的鼎是現藏於鳳翔博物館的八首帶蓋小鼎,大小不超過10公分,重不足5斤。

項羽舉的鼎,肯定不會是八首帶蓋小鼎,否則就笑死人了。

當然,也不應該是司母戊鼎。

要知道,現代男子舉重比賽中105 公斤級的最好成績是:抓舉214公斤,挺舉264公斤。

那麼,項羽舉的,應該是重量為兩百多公斤的大鼎。

事實上,這種級別的大鼎還是比較多的,如:西周大克鼎重201公斤、西周淳化大鼎重226公斤、秦始皇陵墓中發現的秦鼎重212公斤。

舉兩百多公斤的大鼎,是不是隻有項羽一個人能做得到呢?

絕不是。

霸王舉鼎很值得炫耀嗎?非也,古來能舉鼎者無數,但輕易不做此事

劉邦的小兒子劉長,也是個“力能扛鼎”的人物,他在漢初第一代淮南王英布敗亡後,接任了淮南王,因在漢文帝圖謀叛亂,被拘,死於謫徙途中,諡號為“厲”。《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厲王有材力,力能扛鼎。”

漢武帝第四子劉胥不但力能扛鼎,還能空手和猛獸搏鬥,《漢書》記載:“胥壯大,好倡樂逸遊,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獸。”劉胥此人有覬覦帝位之心,曾使女巫詛咒漢昭帝。漢宣帝即位後,又復詛咒宣帝,事洩,自殺,封國被廢除,諡號也是“厲”。

北齊神武帝高歡的第七子高渙,《北齊書·上黨剛肅王高渙傳》記載他“及長,力能扛鼎,材武絕倫”,也是個力能扛鼎的猛人,但被其二哥齊文宣帝高洋殺害了。

顯而易見,項羽、劉長、劉胥、高渙這些“力能扛鼎”都有一個共同點:不得好死。

霸王舉鼎很值得炫耀嗎?非也,古來能舉鼎者無數,但輕易不做此事

為什麼會這樣呢?

事情得從另一個力能扛鼎者——秦武王說起。

秦武王魄力宏大,重武好戰,繼位後不斷出兵討伐義渠、丹、犁等地,愛幹實事,討厭空談,非常鄙視張儀這種好嘴弄舌之徒,

張儀很識趣,與魏國人魏章東投魏國去了。

當時的諸侯國都設有相國一職,秦武王恥與其他六國同列,將秦國的相國改設為丞相,各設左右丞相各一人,以甘茂為左丞相,樗裡疾為右丞相。

秦武王經常向左右丞相問計,他有蕩平天下之志,想攻取韓國的宜陽,以打通出兵中原的路線。

他幽幽地說:“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

樗裡疾是秦孝公的庶子、秦惠文王異母弟,足智多謀,有“智囊”之稱,曾於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在率兵攻打魏國的曲沃,盡取曲沃之地;又於秦惠文王二十五年(前313年)率軍攻趙,俘趙將趙豹,奪取了藺邑(今山西離石西);並於次年助魏章大敗楚軍于丹陽(今豫西丹水北),俘其將屈匄,斬首八萬,奪取了漢中。

為了滿足秦武王的願望,他不得不積極想辦法。

由於他的母親是韓國人,他想出了一計:自告奮勇,前往韓國作內應。

甘茂也是個不可多得的奇材,在魏章取漢中時,他也是立有大功的,並且,還受秦武王的委派,親自領兵平定了蜀地。

他考慮到攻打宜陽路途遙遠,一旦遭到趙、魏的襲擊,後果不堪設想,於是自請入魏,對秦武王說:“請之魏,約以伐韓行。”表示自己不但要阻止魏國偷襲秦國,還與魏國結盟,共同攻打韓國。

兩年之後,時機成熟,秦武王大悉起兵,斬首六萬,拔宜陽。

韓襄王嚇得趕緊使公仲侈入謝,讓出了三川之地。

三川之地既得,秦軍東出再也沒有了障礙,秦武王興沖沖地帶領著手下一批大力士如任鄙、烏獲、孟說等等,“窺周室”去也。

霸王舉鼎很值得炫耀嗎?非也,古來能舉鼎者無數,但輕易不做此事

秦武王是怎麼“窺周室”的呢?

《史記·封禪書》裡說:“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即大禹曾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他收取了九州牧貢獻來青銅,鑄造了九鼎,供奉上帝鬼神。這九鼎遇聖則興,由夏入商,再由商入周,當週室傾覆,這九鼎就消失了。後世以“九鼎”借指國柄。

《墨子·耕柱》也就提到:“九鼎既成,遷於三國。”這三國指的就是夏、商、周。

按照《左傳》的記載,九鼎是三代傳國之寶:夏亡之後,鼎遷於商;商亡之後,鼎遷於周。周成王正式將鼎定放於郟(今河南洛陽境內)。

後世又以“定鼎”來指代天命之所歸。

《史記·周本紀》又記:“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次洛,使人問九鼎。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楚兵乃去。”即在周定王當政的春秋時期,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曾興兵攻擊陸渾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向周定王派來的使臣王孫滿問九鼎的小大輕重,流露出了他要滅周的野心。後人也因此將爭奪政權稱為“問鼎”。

秦武王“窺周室”的具體表現就是“問鼎”來了。

霸王舉鼎很值得炫耀嗎?非也,古來能舉鼎者無數,但輕易不做此事

明人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的第九十二回《賽舉鼎秦武王絕蒍,莽赴會楚懷王陷秦》以小說筆法將這一過程寫得非常生動形象。說秦武王到了周室太廟,見九位寶鼎一字排列,整整齊齊,猶如九座小鐵山,不知重多少斤兩。他俯身細察,發現每隻鼎腹各有荊、梁、雍、豫、徐、揚、青、兗、冀字樣,於是單指“雍“字鼎說:“此雍州,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咸陽耳。”然後與大力士孟賁比賽舉鼎,結果,大鼎離地才半尺,力盡失手,鼎墜於地,壓碎了右足脛骨,當夜暴薨。

小說家言,不可盡信。如該回書寫大力士孟賁之神力,“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虎狼,發怒吐氣,聲響動天”,又寫他野外見兩牛相鬥,以手分之,一牛伏地,一牛猶觸不止,他在一怒之下,用右手拔其角,最終,角出牛死。如此亂力怪神,純屬胡編亂造。

霸王舉鼎很值得炫耀嗎?非也,古來能舉鼎者無數,但輕易不做此事

但秦武王舉鼎力盡而死這一段,與《史記》所寫大致相同。

《史記》有三個地方提到了這一情節:

一、《史記·秦本紀第五》:“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注意,秦武王並非被鼎砸的當晚死的,而是回秦國後才死的。

二、《史記·趙世家》“十八年,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在這裡,特意點明瞭秦武王所舉為九鼎中的龍文赤鼎。

三、《史記·甘茂傳》:“武王至周而卒於周。蓋舉鼎者,舉九鼎也。”在這裡,九鼎似乎不是九個大鼎,而是一個名叫“九鼎”的大鼎。

霸王舉鼎很值得炫耀嗎?非也,古來能舉鼎者無數,但輕易不做此事

不管如何,我們看到,不論是楚莊王的“問鼎”還是秦武王的“舉鼎”,都是其政治野心的猙獰畢露的表現。

後世的項羽的政治野心也不用多說,他看到秦始皇出遊的排場,就脫口叫道:“彼可取代也。”

劉長、劉胥也都是覬覦帝位之人。

高渙雖然沒有流露出類似的野心,但他“力能扛鼎”這一特點,也以足讓當政者警惕,非要除之而後快了。

所以說,後世能舉鼎的人應該不在少數,但舉鼎已經成為了覬覦帝位的一種表現,誰還以身試法,去舉鼎而給自己招致殺身之禍?

話說回來,秦武王死後獲諡號為“武”,說明他在秦國的發展過程中所作的貢獻是不容小覷的,畢竟,“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

霸王舉鼎很值得炫耀嗎?非也,古來能舉鼎者無數,但輕易不做此事

賈誼在《過秦論》中,把秦武王和惠文王、昭襄的功業並列在一起稱:“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秦武王在位僅四年,平蜀亂,設丞相,更修田律,修改封疆,拔宜陽,置三川,欲據九鼎,可惜舉鼎喪命,年僅2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