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政:歷史鬧劇背後的沉思

文/納蘭談史

西漢王朝一直以來被人們稱之為“強漢”、“盛漢”,這主要指的是漢武帝及其之前帝王創造的傲人成績,文景之治使西漢達到了經濟富足,武帝時開疆擴土令國家軍事實力達到了巔峰。但在漢昭帝、宣帝之後,西漢王朝步入了它的衰落期,一系列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土地兼併情況日益嚴重,農民生活苦不堪言,並伴隨著大小規模的農民起義,漢廷面臨著空前的統治危機。

看著漢廷每況愈下的局勢,一些代表著中小地主利益的政治家和佔有經濟勢力的富商大賈們坐不住了,在損害了他們的利益情況下,他們紛紛以鼓吹改朝換代的思潮來企圖實現一場和平政變,以圖維護該階層的既得利益。作為當時權傾朝野的王氏外戚集團自然而然成為了他們心中的不二選擇,尤其是王皇后的侄兒,時任大司馬大將軍的王莽,一度被地主階級視作國民的“救世主”。

王莽篡政:歷史鬧劇背後的沉思

說起這個王莽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但可能會被極端化解讀。王莽確實是憑藉著家族勢力而上位的梟雄,同時也是位心狠手辣的政界狠角色兒,在西漢末年的崢嶸歲月裡獨自撐起了朝廷的半邊天,最後直接取代了劉氏皇帝,建立了自己的新皇統。

面對著時局的紛繁複雜,跟歷史上的很多政治家一樣,王莽也大刀闊斧的進行了深層次的政治改革,以鞏固新生政權,並對他的擁護者漢廷貴族、官僚、地主及知識分子大加籠絡與收買,使“新朝”登上了歷史舞臺,上演了一出跌宕起伏的歷史鬧劇。

王莽篡政:歷史鬧劇背後的沉思

站在後人的史學角度來評析“新朝”,口誅筆伐或是極盡褒讚已然毫無意義,重點在於深思王莽新政裡的失誤之處,尤其是在土地問題、幣制改革這些核心的社會問題上統治者的處理方法為何會招致一個新興王朝全盤失敗?當然,作為一個改革派,在主觀上來講,王莽的施政布策自然是為維繫其統治而實行的。

在王莽新政中,尤以“王田”與“私屬”制的影響最為明顯。與封建王朝的很多滅亡原因一樣,西漢末年最大的社會問題就是土地兼併,這致使多數農民破產,成為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王田制目的是要將地主階級土地私有收歸國有,國家再將土地分配給農民,這個制度是切中時弊的,可是它確實超出社會生產力,是不可能實現的超前政策,還有利用私屬來推翻農民奴隸化,其本質是妄圖用一紙公文無成本的將地主階級的土地私有轉化成為土地國有,結果無疑是既得罪了地主階級,也給農民階級開出了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兩面不討好,反而是加劇了社會矛盾。

王莽篡政:歷史鬧劇背後的沉思

新政之後,新朝經濟已然成大崩潰之態勢,國家政治、經濟改革並沒有像王莽的預期那樣順利,反而適得其反,內部農民揭竿而起無休止,對外窮兵黷武不息,王莽政權的覆滅也是指日可待。

王莽於特殊的歷史機遇輕而易舉的達到了其政治目的,這是他實現自我的絕佳政治機會,可惜的是,他找到了病因卻未開出良方,土地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這也是西漢王朝自漢武帝時期起積存在社會和階級中的一個潛在矛盾,他逆時代潮流而為的一切政策,鑄成了16載的歷史鬧劇,最終只能是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一朵令人沉思的浪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