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01

《詩經》中有篇詩叫《鴟鴞》,描寫了一隻母鳥在失去幼鳥後,仍孜孜不倦地修窩築巢一事。其中有句詩:“迨天之為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意思是說趁著雨還沒下,趕緊用桑根上的皮把巢的空隙纏緊,巢穴牢固了就不怕被損害。後來,人們從這幾句詩中引申出“未雨綢繆”?一詞,意思是說做任何事情都應該事先準備,以免臨時手忙腳亂。

中國歷史上,像《鴟鴞》中描寫的鳥兒那樣能未雨綢繆,擁有著驚人的預測能力的智者數不勝數,而這些人中最為出類拔萃的莫過於三國時期的諸葛亮。

三國時期,時為豫州牧的劉備先後聽徐庶和司馬徽誇讚諸葛亮有濟世之才,便親自前往南陽隆中去拜訪諸葛亮。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虛心求教,終以誠心打動了諸葛亮並得到了他的指點。

諸葛亮首先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曹操傭兵百萬,又挾天子以令諸侯,此時絕不能憑武力與之爭天下。孫權據守江東一帶,算上他,其家族也已據守此第三代了。江東地勢險要,百姓順服,且孫權身邊還有眾多賢能之人為其出謀劃策,因而也不能打他的主意,只能與之聯合。”?接著,他又分析了荊、益二州的形勢:“荊州北據漢沔,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是兵家必爭之地,但荊州牧劉表並無四方之志,?長此以往將無法守住此地。益州地勢險要,土地廣沃,但益州牧劉璋懦弱無能、像不恤下民,百姓怨聲載道,所以他也無法守住此地。”?

最後,他建議說:“將軍您是漢室後代,信義著於四海,若您能奪得荊、益二州,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男撫夷越,西和諸戎,一旦時機成熟,就能兩路出兵,北上功曹。到那時,有誰會不歡迎您呢?若如此,則能成就霸業,匡扶漢室。”

劉備聞言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立即懇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完成匡扶大業。諸葛亮欣然應允。後來,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建立了蜀漢政權。

劉備與曹操、孫權平分三分天下的事實證明,諸葛亮的確具有遠見卓識。但我們也要看到,諸葛亮之所以能偶高瞻遠矚,斷言天下將要三分,是因其有著很強的未雨綢繆意識。《禮記?中庸》裡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未雨綢繆,才能防患於未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02

19世紀初期,英國的煤炭工業蓬勃發展,但當時礦下作業的照明工具還很落後,礦工們只能舉著蠟燭在礦工們只能舉著蠟燭在礦井中挖礦,一不小心,就會點燃瓦斯引發爆炸,不少人因此葬身礦底。應礦界要求,化學家漢弗萊?戴維經過不斷研究和大量實驗,發明了一種裝有鐵絲網以罩住蠟燭火焰的煤礦安全燈。

戴維研製的煤礦安全燈正是問世。因為這種燈能有效降低引發瓦斯爆炸的危險係數,所以受到了礦工的普遍歡迎。但沒過多久,人們發現煤礦爆炸事故竟又開始頻頻發生。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由於在公開自己的發明成果前,戴維並未申請專利,所以很多不法分子就趁機仿製他的煤礦安全燈,並以低廉的價格賣給礦工,從而釀成了更多的慘劇。

戴維在得知這一事實後,悔恨不已。假如當初他能及時申請專利,煤礦安全燈就會受到法律保護,沒有人能侵權,也就不會有這寫慘劇發生;此外,還能促使人們在他的發明基礎上,細心專研,製造出更好的安全燈。可見,缺乏遠見,凡事沒有考慮周全,真的?會給人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是失敗。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做事應該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於手忙腳亂。“書到用時方恨少” ,平常若不充實學問,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沒有機會,然而當升遷機會來臨時,卻感嘆自己平時沒有積蓄足夠的學識與能力,以致不能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