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不是諸葛亮,楊慎不慎鬧出笑話,被清朝一個舉人發現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熟悉楊洪基老師演唱的這首片頭曲。這首歌的作者,就是位居“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說起楊慎與《三國演義》的淵源,不光是因為這首《臨江仙》。歷史上,楊慎和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孔明不是諸葛亮,楊慎不慎鬧出笑話,被清朝一個舉人發現了

楊洪基

楊慎的父親楊廷和,是明代四朝元老,還當過皇帝的講讀老師。楊慎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從小就熟讀詩書。11歲就會寫詩,當時就是大家公認的“小神童”,對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一不精,23歲那年就考取了狀元。他和當時的解縉、徐渭,被歷史學家並稱為“明代三大才子”,而且楊慎居首位。

孔明不是諸葛亮,楊慎不慎鬧出笑話,被清朝一個舉人發現了

楊慎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就是這樣一個大才子,也鬧了一個大笑話,而且這個笑話一直延續了200多年。楊慎當年在編寫一本《丹鉛總錄》的書籍時,其中有記錄魏武帝曹操刑罰非常嚴苛,曾經徵用一個叫孔明的人為官。楊慎在註釋中,特意在孔明二字的前面加上了“諸葛”兩個字。於是大家在讀這本書時,都把這個“孔明”當成了諸葛亮。

孔明不是諸葛亮,楊慎不慎鬧出笑話,被清朝一個舉人發現了

諸葛亮

楊慎當年是大才子,在學術界有一定的權威和影響力。所以後來大家都依照楊慎這個觀點,認為這個孔明就是諸葛亮。一直到了清代乾隆年間,有一個叫孫志祖的舉人,無意間讀到楊慎的這部書,看到這個解釋,心裡就畫魂了。心想,不對呀!當年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是劉備“三顧茅廬”才出山的。而且一出山就輔佐劉備,劉備死了又輔佐劉禪,一直到病死五丈原,他啥時候被曹操徵用了,他可不是徐庶徐元直啊!會不會是前人搞錯了。

孔明不是諸葛亮,楊慎不慎鬧出笑話,被清朝一個舉人發現了

曹操

這要是遇到別的文人,看到這裡一定會認為,像楊慎這樣的大學問家,怎麼會搞錯呢,一定是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把這段情節給漏記了。要怎麼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呢?這個孫志祖還挺較真,非得弄出個子午卯酉來。於是開始查閱大量的史料,終於弄明白了。原來這個“孔明”,是潁川人,一個山野村夫,姓胡名“昭”,字孔明。當年聽從曹操的召喚,跟隨曹操了。因為這個孔明,跟諸葛亮相比,簡直是螢火蟲和電燈,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所以楊慎憑著直覺,才把他誤認為是諸葛亮了。然而此孔明非彼孔明也。

孔明不是諸葛亮,楊慎不慎鬧出笑話,被清朝一個舉人發現了

諸葛孔明

明朝狀元楊慎這個錯誤“註解”,一直延續了二百多年,才被一個清朝的舉人給更正過來了。畢竟諸葛亮的名氣太大了,而胡昭的名氣又太小了,所以才使明代第一才子,鬧了這麼一個大笑話。而後面的人,學識淺薄,就更難免以訛傳訛了。由此可見,即使是某一方面的學術權威,也免不掉出差錯的時候。諸葛亮那麼能掐會算,還誤用馬謖,結果演了一出“失空斬”的大戲呢!

孔明不是諸葛亮,楊慎不慎鬧出笑話,被清朝一個舉人發現了

飯局

所以說,從古至今,治學必須要嚴謹,來不得半點馬虎,不然就會誤人子弟。而且越是名氣大的人,造成的影響就越大。拿如今社會來說,越是公眾人物,越是要謹言慎行。像前些年某姥爺在飯局上,嘴上沒有把門的,結果在觀眾中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自己的飯碗也搞砸了。這些都是值得深思和借鑑的。

孔明不是諸葛亮,楊慎不慎鬧出笑話,被清朝一個舉人發現了

楊慎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光陰荏苒,春風秋月。多少當年顯赫一時的人物,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是非功過,留與後人評說。楊慎雖然不慎,在著書立說上留下了一個錯誤,也可以說是一個遺憾,好在被後人發現並更正了。瑕不掩瑜,這並不影響楊慎作為一代文學大家。在歷史上,楊慎不僅是一位受後人尊敬的,敢於上書進諫的賢臣,而且更值得稱頌的,還是他留給後人的這首《臨江仙》。

今天是楊慎誕辰532週年,謹以此文,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