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詩人中最顯達的他,晚年人生開掛封侯,跟李白杜甫分道揚鑣

中國古代文人,都是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奮鬥目標的,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但是,沒有一個文人學士的目標是“獨善其身”,即使是如陶淵明那樣的隱士,也並非開始就確立了當隱士的人生理想,而是因為人生失意而退隱江湖。

唐朝大詩人中最顯達的他,晚年人生開掛封侯,跟李白杜甫分道揚鑣

仕途詩意的詩人們

唐朝,是我國詩歌的最高峰,清朝時期編撰的《全唐詩》就選編了2873位詩人的49000多首詩。而實際上,唐朝的詩人比這個數字要大得多。這些詩人,都有一顆顯達治世的心。可惜,能真正實現理想者寥寥。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都是終生鬱郁不得志,雖然奮力出世,但最終都未能如願。李白最高級別是待招翰林,並沒有什麼級別,是在等官帽子,而最終也沒有等到。即使如此,李白也每每以此為榮耀,寫詩都不忘自己是翰林。

杜甫呢,拼命努力,又是參加科考,又是求人推薦,還直接向皇上上書自薦。但直到43歲時,才被任命為縣尉,嫌官小,且這官又不好當,沒有到任。到了47歲,好不容易到了皇帝身邊,當上了左拾遺,但很快就被貶。53歲時,嚴武舉薦為節度使署中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後世稱為杜工部。第二年,就解除了了職務,歸隱草堂了。

唐朝大詩人中最顯達的他,晚年人生開掛封侯,跟李白杜甫分道揚鑣

高適、李白和杜甫的“失意之交”

李白和杜甫的不得志,其實是唐朝很多詩人的縮影。真正說到大詩人得志顯達者,其實唐朝只有一人,那就是高適。《舊唐書》這樣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高適的詩,朋友們都知道,邊塞四大詩人之一,那影響力不是一般的大。愛好古詩詞的朋友們,都能隨口背誦出幾首幾句高適的詩。當時,他的詩跟李白杜甫有得一比,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就是專為高適、李白、杜甫等五人而建。

那麼,高適是不是仕途一路高歌呢?其實並不是。高適開始也跟李白杜甫一樣不得志,在他41歲那年,跟被朝廷趕出來的李白和還在到處遊逛的杜甫相遇,當時李白44歲,杜甫33歲,三人都是落魄至極。

當時這三位大詩人一起喝酒遊玩,是無話不談,成為知己。那時候,三大詩人都不得志,共同的境遇,自然有著共同的話題。比如,罵朝廷有眼無珠不識才,不能選賢任能。三人都是嗜酒如命,常常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後狂歌潑墨。

唐朝大詩人中最顯達的他,晚年人生開掛封侯,跟李白杜甫分道揚鑣

莫愁前路無知己,勵志!

41歲還沒發跡,真的是晚了很多。寫有千古送別詩第一的《別董大》時,高適已經46歲,但依然漂泊,幾乎到了生活無著的地步。但是,高適很勵志,這首詩就體現出了這種勵志。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別董大》其實寫了兩首,另外一首不咋地,幾乎沒人注意。但這一首,最後兩句成為千古名句,也不知道多少人在送別時吟詠著這兩句詩,既安慰別人又為自己打氣。

那麼,董大是誰呢?董大叫董庭蘭,是禮部尚書房琯的門客,房琯是個好官,李白杜甫高適對尊敬崇拜他,杜甫的左拾遺就是因為為房琯被貶辯護丟的。

董庭蘭是個音樂家,古琴當時是全國第一,但是,因為皇帝當時重用胡人,我們知道的安祿山就是胡人。所以當時流行胡樂,只有像李白高適這樣的人,才欣賞董大的音樂,也就是曲高和寡。房琯被貶謫出朝,董大這樣的門客自然也就散了。

高適送別董大,就寫了這首詩。其實高適當時的境遇一點也不比董大強,但是,面對董大的長吁短嘆,高適沒有跟他一起悲嘆,而是猛幹了三杯,欣然寫下了“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樣激勵的詩句。

董大被激勵了,不再長吁短嘆窮抱怨了。而高適也成功地為自己打了雞血:我就不信,我高適就該當一輩子屌絲!

唐朝大詩人中最顯達的他,晚年人生開掛封侯,跟李白杜甫分道揚鑣

高適人生的轉機

要說這勵志有時候還是有用的,就在這一年,高適開始有了轉機,名相張九齡的弟弟睢陽刺史張九皋特別賞識高適,推薦參加有道科考試,高適金榜題名,被任命為封丘尉。跟杜甫得到的第一任官職一樣大,都是縣尉。

如果一定要比較一下的話,杜甫比高適出道還早呢,杜甫被任命為縣尉時43歲,而高適是46歲。高適跟杜甫有點相似,對於這縣尉不感冒,杜甫是不去上任,高適是隻做了一年就辭職了。

古代這縣尉可能真的不是好做的官,杜甫不做,高適也不做,據說陶淵明也是因為不做這官才選擇隱居田園的。後來,白居易也做過縣尉,但沒有辭官,他就是請假請假再請假。這縣尉,在縣令手下幹活,專門是做惡人的,鞭打老百姓是家常便飯。這些大詩人根本就不忍心這樣做,所以都選擇逃避。

高適辭掉縣尉後,跟在長安的杜甫、崔顥等一干詩人,詩酒人生,快活了一段日子,但埋藏在心裡的激情一點也沒有減退。在他49歲時,他參軍了,是的,他成了一名軍人。因為他被大唐名將哥舒翰看上了,當了軍中掌書記。

我們真的應該感謝哥舒翰,沒有他,就沒有高適的邊塞詩,那將是唐詩的一大損失,簡直不可想象。杜甫當時寫詩給予熱情鼓勵:男兒功名遂,亦在老大時。當時哥舒翰要是看上杜甫,他也會毫不遲疑的。其實此前,杜甫多次求哥舒翰推薦,只是哥舒翰沒看上他。

在軍中,哥舒翰既是高適的上級,更是高適的知己,還真是“莫愁前路無知己”了。在這一階段,高適邊塞詩井噴了,全國真沒幾個能與之比肩,即使是李白杜甫也不能。因為文學是反映生活的,李白杜甫才高八斗,沒有邊塞的軍旅生活,也一樣難為巧婦之炊。只有岑參、王昌齡和王之渙能與之一拼。

唐朝大詩人中最顯達的他,晚年人生開掛封侯,跟李白杜甫分道揚鑣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高適的逆襲,契機在安史之亂,這就是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755年,高適已經52歲了,這一年發生了影響大唐盛衰的安史之亂。唐玄宗下詔哥舒翰討逆,因為叛軍來勢兇猛,哥舒翰的應對是避其鋒芒,固守潼關。

但,楊國忠不允他這樣做,強令其出關迎敵,結果哥舒翰大敗被俘,投降了安祿山。這個時候,就顯示出了高適的深謀遠慮。主帥都投降了,那些副將幕僚都紛紛投降,獲得官職。而高適不為所動,他冒死逃了出來,抄近路趕上了唐玄宗。

哥舒翰投敵,在當時的影響非常之大,朝野上下罵聲不絕。但高適沒有加入這個罵人的陣營之中,他客觀分析了潼關失守的原因,敢於為哥舒翰說公道話。這在當時風險很大,弄不好連小命都難保。高適的直言,贏得了開始反思的唐玄宗的器重。

高適被任命為侍御史,很快又擔任諫議大夫,可謂是受命於危難之中。他敢於直言,不怕得罪人。當時,房琯被重新起用,建議唐玄宗將天下分封給太子李亨、永王李璘、盛王李琦、豐王李珙等,高適力諫不可。

但當時房琯的聲望很高,朝廷上下都擁護他,所以玄宗也沒有聽進去高適的諫議,但很快,高適的擔心就變成了現實。永王李璘自江陵而下直取金陵。太子李亨稱帝,把玄宗直接架空,玄宗不得不承認,太子也就成了肅宗皇帝。

唐朝大詩人中最顯達的他,晚年人生開掛封侯,跟李白杜甫分道揚鑣

高適人生開掛李白基本玩完

李亨這時候自然而然想起了高適,對於高適的準確判斷十分欽佩,緊急把高適招來商議對策。高適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永王必敗。肅宗任命高適為淮南節度使,成為討伐永王的統帥。

高適統帥大軍,但並沒有直接進攻,而是採取了一系列策反策略,讓永王眾叛親離,幾乎是刀不血刃,就擊敗了永王,逼得永王自殺。

而此時,高適的前期知己、大詩人李白,根本就看不清形勢,懵懵懂懂就進了永王的軍營,寫詩為永王歌功頌德。他自己認為是永王三顧請他下山,而李璘其實只是把他當作御用文人,根本不會賦予他權柄。而且,李白寫詩很牛,其他方面並沒有什麼才能,只是自我感覺太好罷了。

結果,高適成就了功名,李白成了罪臣,險些被處死,後來發配遇大赦才得以免死。這其間,李白是寄希望於高適救他的,但是,此時的高適跟李白可謂的道不同不相與謀,站在了對立面上。高適沒有像為哥舒翰那樣為李白說話,而是選擇了沉默。

自此,高適成了一位老當益壯的軍事統帥,淮南節度使後,又被任命為劍南節度使,此時高適已經60歲了。在劍南節度使任上,高適沒有取得戰功,被嚴武取代。但依然被重用,回到長安後,擔任刑部侍郎,後來轉任散騎常侍,加銀青光祿大夫,封渤海縣侯。

唐朝大詩人中最顯達的他,晚年人生開掛封侯,跟李白杜甫分道揚鑣

“莫愁前路無知己”?未必

短短几年,晚年逆襲的高適竟然封侯了,這可以說是他自己都無法想象的。但是,要是從朋友的角度來說,高適失去了非常重要的兩位知己,那就是李白和杜甫。

想當初,高適、李白、杜甫初相識即結為知己,一起宦遊多地,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在一起吟詩作擊劍高歌,一起諷議朝政,大罵奸臣。那真可是推心置腹。

可如今,高適貴為一方諸侯軍事統帥,而李白淪為罪臣險些被處死。高適竟然袖手旁觀不管不問,這實在讓李白寒心,從此絕交。李白曾經寫詩譏諷過高適在蜀無能總是戰敗。杜甫呢,對高適也不再待見。高適任劍南節度使時,杜甫並沒有去投奔。而嚴武取代高適後,杜甫去投奔嚴武,從中可見杜甫與高適的友誼也已經不再。

如果從高適跟李白、杜甫的關係上來說,高適的那句詩就很不當了。不是“莫愁前路無知己”,而是前路真的無知己了。

不過,高適沒有了李白和杜甫這兩位知己,會有其他的知己。不從個體的交往來說,人生在世,永遠都要“莫愁前路無知己”!

朋友們對於高適晚年逆襲,跟李白杜甫友誼不再分道揚鑣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