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岩石刻群

太白巖位於重慶萬州市區,又名西山、西巖,全長3公里,最高海拔405米,佔地約60公頃,有“萬州第一山”和“白巖仙蹟”之美稱。太白岩石刻群主要分佈在半山腰巖壁間,現存歷代名人雅士、老道高僧遊覽題刻52件。其中清以前7件,清代33件,民國12件。另選現代萬州籍過世書畫家、詩人碑刻10件。

晉宋~明代(7件)

“絕塵龕”題刻

在萬州太白巖山半石壁上,摩崖石刻,正書,字畫瘦勁。“絕”字徑84cm,“塵”字徑74cm,“龕”字徑67cm,從右至左橫列。無署款。《萬邑西南山碑刻記》中雲:“幽人勝士之所遊觀,有唐人題記又‘絕塵龕’三字,類晉、宋間人書”。 儲存完好。

●《萬邑西南山石刻記》,況周儀著。況氏,字夔笙,別號蕙風、阮庵,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詞人,與王國維、吳昌碩、康友為等交誼甚深。他是光緒17年(1892年)來萬縣白巖書院作主講,《萬邑西南山石刻記》為其講學之餘所著。

“重修路碑”石刻

在“絕塵龕”題刻左上方,摩崖石刻,正書,尺寸無法丈量。“重修路碑”碑目四字剝蝕嚴重,刻文已剝蝕盡。鐫刻年代不詳。

“觀德亭”題刻

佚。原在萬州太白巖山半石壁上,摩崖石刻,正書,字徑47cm,從右至左橫列。書法朴茂,為宋人之筆。現在太白巖大山門內左側巖上“觀德亭”三字,為今人史宗華書。

黃庭堅《西山記》題刻

在萬州高筍塘流杯亭內,摩崖石刻。行楷,21行,行4~9字不等,共173字,字徑約10cm。從右至左橫列,碑高100cm,寬260cm。碑全文:

“庭堅蒙恩東歸,道出南浦。太守高仲本置酒西山,實與其從事譚處道俱來。西山者,蓋郡西。渡大壑,稍陟山半,竹柏薈翳之門,水泉瀦為大湖,亭榭環之,有僧舍五區,其都名名曰:‘勒封院’。樓觀重複,出沒煙霏之間,而光影在水。此邦之人,歲修禊事於此。凡夔州一道,東望巫峽,西盡存阝馬阝,林泉之勝,莫與南浦爭長者也。寺僧文照喜事,作東西二堂於茂林修竹之間。仲本以為不奢不陋,冬燠而夏涼,宜於遊觀也。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二月辛酉,江西黃魯直題。”

剝蝕嚴重。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北宋英宗治平年間進士。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流寓四川6年,建中靖國元年二月到萬州。有《山谷集》。其書法為“宋四家”之一。

“統束餘山”題刻

在太白巖主體石刻區,摩崖石刻,行楷,“統”字因早年塌方脫落,“束”字高90cm、寬80cm,“餘”字高90cm、寬120cm,“山”字高80cm、寬60cm,從右至左橫列。有黃書特徵。無署款,為宋人題刻。“束餘山”三字基本完好。

詩迷碑

在太白巖“洗墨池”題刻右方,又名竹巖亭題記,碑刻,行楷,4行,行2字,從右至左豎列,碑高67cm,寬110cm。8個字形態各異:“竹”字小,“巖”字橫臥,“亭”字中間口字缺二橫,“開”字只有左半部,“夜”字豎畫長,“事”缺上一橫,“有”字向右傾45度,“來”字缺下部撇捺。椐萬州著名書畫家陳一屏先生生前猜釋為:

“小竹橫巖栽,空亭半門開。夜長無一事,偏有一人來”。

署款:嘉靖癸亥(1564年)孟秋書。

“太白巖”題刻

在萬州太白巖山半石壁上,摩崖石刻,正書,字徑275cm,字距272cm,從右至左橫列。為破山海明書。

破山海明五絕詩刻

在萬州太白巖主體石刻區,摩崖石刻,草書,刻高160cm,寬100cm,從右至左豎列。詩曰:

“(等閒)那知春,

(突出)一雙眼。

魚(龍透)須藏,

美人生椿點”。

現上半部已破損。

署款:破山明,主持道刊刻。

●破山海明,梁平雙桂堂開山鼻祖,佛教的一代宗師,著名的詩人、書法家。破山的書法師承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筆法晉唐,秀雅蒼潤、渾樸大氣,當時索書者絡繹不絕。

“霞峰”題刻

在萬州太白巖主體石刻區下石坎間,石刻,行書,字高17cm,寬14cm。鐫刻年代不詳。有破損。

清 代(33件)

陸璣太白巖七絕二首詩刻

佚。原在太白岩石壁,正書,字徑13cm。詩曰:

“樹梢高處露瑤宮,梯石層巖曲折通。

一道紅闌新補景,春遊宛在畫屏中。

巖谷雲多石氣涼,在山養性出山忙。

問誰不受煙霞痼,隨處安心別有鄉”。

署款:丙辰既望獨遊太白巖題壁,咸豐六年仲春陸璣題,子承繩侍。陸璣咸豐5年(1855年)任萬縣知縣。

陸承繩五律詩刻

在太白巖“坐觀泉湧”題刻下方,摩崖石刻,楷書,刻高110cm,寬56cm,從右至左豎列。詩曰:

“天抱空青色,巖留太白名。

道心貞石定,詩思大江橫。

吳楚猶兵燹,風雲忽變更。

隨時且遊覽,新綠滿山城”。

署款:咸豐6年(1856年)春肖山陸承繩。陸承繩為陸璣之子。

“心正”題刻

在“鵝”題刻下方,摩崖石刻,楷書,陰刻,字徑40cm,從上至下豎列,後者從右至左橫列。隸書署款:咸豐丙辰(1856年)仲春萬邑亞拙山人王錫鑫書於太白仙岩石壁。

在“第一山”題刻下方,摩崖石刻,楷書,陽刻,字徑40cm,從右至左橫列。此刻為王錫鑫書“心正”題刻的仿刻,無署款。

陳家漠七律詩刻

在太白巖“統束餘山”題刻左邊,摩崖石刻,行楷,刻高114cm,寬77cm,從右至左豎列,7行,正文4行,行14字,字徑6cm。詩曰:

“健步上磴策吟筇,老氣橫秋興不窮。

池頭流杯浮玉露,巖腰棋局拭金鳳。

仰視樓觀雲飛北,俯瞰長江浪赴東。

九月菊花新釀熟,酹將唐宋兩詩翁”。

署上款:重陽日登高由流杯池上太白巖;下款:同治丁卯(1867年)萬縣儒學酉陽陳家謨題,主持道刊刻。

“巉巖□□”題刻

在太白巖破山詩刻右方,摩崖石刻,行書,刻高77cm,寬233cm,字徑46cm,從右至左橫列。後二字和署款破損。為清人題刻。

“仙岩”題刻

現在太白巖破山詩刻右上方,摩崖石刻,行楷,字徑50cm,從右至左橫列。無署款。為清人題刻。

教義石刻

在太白巖“供奉芳蹤”題刻右方,摩崖石刻,行楷,刻高200cm,寬200cm,4行,行8字,字徑15cm,從右至左豎列。文曰;

“宜不犯禍,和不害(義);過謙則詐,過默則(奸);心果坦平,皆為坦(地);心如危險,自蹈危(機)”。

無署款。為清人題刻。每行最後一字破損。

三清殿壁刻

在太白巖三清殿壁間,摩崖石刻,書寫內容為:“阿佛”、“釋佛”、“佛”、“淨心”、“福”、“緣”、“音”、“孔孟菩”,分散於殿內壁間。楷、行體,字徑為10~25cm不等。刻於清同治年間。

王錫鑫唐老道留飲七律詩刻

在太白巖林劍鋒道長墓左邊,摩崖石刻,楷書,石刻高113cm,寬53cm,從右至左豎列,6行,正文4行。詩曰:

“雙鬢如絲事如麻,一回登覽一悲嗟。

堪嗟世上空如夢,應是壺中別有家。

蓮子數杯嘗冷酒,松花滿碗試新茶。

深蘿掩映迷仙洞,入竹穿松似若耶”。

署上款:同治9年庚午(1870年)春登太白巖唐老道留飲,下款:亞拙山人偶集。

趙尚輔、周仁勳七律二首詩刻

在太白巖主體石刻區最右邊,摩崖石刻,歐楷,刻高77cm,寬190cm,從右至左豎列,18行,正文13行,行9字。詩曰:

“會聚群仙朝上皇,歸來萬里起霞光。

鸞牽霧輦塵囂隔,鹿引雲車日月長。

殿閣千重排霧轂,笙歌一派譜霓裳。

紅瓜蜜棗金盤載,綠藕冰桃王篚將。

宴設龍肝和鳳腦,筵開玉液雜瓊漿。

松脂桂實非凡品,右髓山肌出異香。

飯煮青精無限美,茶烹碧奈有餘香。

唯願諸生能覺悟,他年共赴樂無疆”。

署上款:和清大仙降;下款:光緒4年(1878年)正月初九,降於太白仙岩,趙尚輔、周仁勳。

●趙尚輔,見本書“晚清翰林趙尚輔”一文

●“嚐盡了辛酸,始曉憂傷能損壽;說什麼科甲,須知忠厚莫為官”周仁勳,生平不詳。

鶴齡道長石室右壁題刻

在太白巖鶴齡道長石室內,摩崖石刻,楷書,刻高約110cm,寬200cm。由清王錫鑫拜題。文曰:

“邑西太白巖,雖系古剎,其實,山高路險,規模狹窄,自山腳至巔,皆因石鑿磴,扳援而上。顧自來常輸淡泊,無力培補,不得其人,誰為緣始?蓋等諸荒煙蔓草者久矣。道長唐鶴齡,開縣人,性勤儉,喜事。自道光初,來司香火,薄已事神,不惜辛苦。凡一切刈草、析薪、檢點、奔走,諸務悉力獨任。乙未秋冬之交,姑因制補葺時,道之師尊徐本誠猶在也。徐師,性燥厲,道事之唯謹,雖盛怒,必悅色柔聲,以霽其威。以故同事諸道友,先後數十人,唯道能忍耐,終事之。道光郭持經典,常為人祈禱,輒立應。所得經資,除布衣、疏食外,絲毫無妄費。稍有餘,必固存,以為培修之用。越十二年丁末歲,香火日盛,賽會者日益眾,每歲重陽佳節,廟宇幾不能容,道乃遍募檀越,兼出所積百八十餘金,拓基而增修之。最上舊有仙橋,稍加廣之,添建樓閣三層。下殿舊制卑且狹,鑿石深入丈許,中立石壁二堵,起客舍四間。闢地十數丈,跋石磴為梯路。一時俱作,凡五載始成。其間晝勞夕役,佈置俱出一人。碑稱:

譚、程二公特時來觀成耳。其平時對人善,每謂我之為人,不過一死而已,以故竭力盡心,至於失血不倦。忽一日自市歸,途遇一人謂曰:汝藥內如用某物為引,當得愈。行數步,回顧其人,已不復見。其歸如法服藥,果愈。道於是操持益力。咸豐已末夏初,有大石隕自山頂,阻塞道路,危樓寶殿,曲檻崇階,一時俱碎。見者皆謂難繼矣。然猶孤詣苦心,出數年所存六十餘金,興工補造,於其不足者,復募而助之。於是,自季夏始,至季冬,七閱月而告竣。同治元年,培修各殿,費錢廿餘串,改修諸天石像石獅,裝列聖金身,兼修各處,用錢四十餘串。”

今石室封,石刻儲存完好。

鶴齡道長石室左壁題刻

在太白巖鶴齡道長石室內,摩崖石刻,楷書,刻高約110cm,寬200cm。由清王錫鑫拜題。文曰:

“六年,建立財神殿,鑿池一區,出資五十餘串,上下等處,亦略加修飾焉。越三年,庚午又大興工造,除工果不計外,本廟湊資乙百餘串。十三年甲戌,復於池右立客舍五間,為九秋賽會時,防陰雨計也。殿閣梯闌,為石損壞者,並行培植,計湊資七十餘串。光緒三年春,靈祖龕座,為火所毀,另行修建。辛已八月,下洞殿門口,添建碑坊,今歲又以坎地傾圯,費錢九十餘串。自十月興工,越月而竣事。總之, 巖亂石之區,其為風雨所漂飄搖,沙石所摧擊者,無歲不有。動則需錢,以數千計,或十數串數十串不等。要皆於香火經資中,勤苦積累而來,是誠有高出尋常羽侶者。上年置有鋪屋業一契,後置四谷巖田地一契,今夏四月,又置上堡鋪面一契,價值均只數百金。事既成,延城鄉端入正士,託其隨時照拂。許後嗣作香燈衣食用度,而不許濫用,此又其明於善後者,今其年已八十有餘,猶矍鑠健飯,遺刻石像,存於二仙洞坎下石室中。室外構三面之亭,置古棋盤於亭中。予適與友人偕游來此,顧而樂文,且喜其後裔之有所觸目而警心也,因備述其實跡,使勒諸石,並集唐句為二絕,以志不朽。

其一題道長。知道逍遙出俗籠(褚載),善功多積道緣通(呂仙),曾於太白山前住(白居易),十二良緣結已終(純陽)。

其二題石洞。新詩兩首倩留傳(白香山),俗韻慚居鶴氅前(張賁),咫尺洞房仙境在(呂仙),壺中行坐可攜天(陸龜蒙)。

苧溪亞拙王錫鑫拜題

自買魏家巷鋪房,修整七次,費錢三百零六千貳百五十八文。

大清光緒9年癸未歲應鐘月 勒石”。

今石室封,石刻儲存完好。

“壽”題刻

在太白巖“鵝”題刻下方,摩崖石刻,篆書,字高55cm,寬45cm。無署款。應是光緒9年為鶴齡道長九旬上壽題字。

王錫鑫恭為鶴齡道長九旬上壽七律詩刻

現在太白巖“心正”和“壽”題刻下方,摩崖石刻,隸書,刻高40cm,寬100cm,從右至左豎列,12行,正文8行,行7字。詩曰:

“曾聞仙子住天台,此地便是小蓬萊。

今日多情唯我到,明日依舊為君來。

魚含嫩草浮池面,鶴舞瓊筵獻壽杯。

你惟願無事常相見,留歡不畏夕陽催”。

署上款:恭為鶴齡道長九旬上壽;下款:光緒9年(1883年)桂月中旬亞拙山人王錫鑫集。

●唐鶴齡道長,開縣人,清道光初年(1821~1826年)來古剎司香火,此人勤儉喜事,不惜辛苦,古剎諸多事務悉力獨任。那時他的尊師徐本誠還在,但性情燥厲,不少道士為此紛紛離去,獨鶴齡道長能忍耐,始終侍奉左右。鶴齡道長勤於為人做祈禱,所得資費除布衣蔬食外從不亂花,皆用於古剎維修。

●王錫鑫,名文選,字錫鑫,號亞拙山人,原籍湖北石首縣人,祖父一輩舉家遷萬縣大周裡,後移居萬縣苧溪河畔天德門(原三馬路441號),此人為清代名醫,191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醫學大辭典》有介紹。慈禧太后曾賜他銀牌,欽加六品銜龍章寵錫。此人好遊名山大川,廣行慈善,原萬州橋是他獨自募款自建。王氏壯年即有醫名,一生醫著甚豐:道光年間刊行過《活人心法》(4卷)、《醫學切要》(6卷)、《日月眼科》、《存存彙集醫學易讀》、《遂生外科》等多卷,所著《亞拙醫鑑》又名《壽世醫鑑》(3卷),光緒年間更曾三次刊行。並擅長書法、詩詞、棋類。

路潢登太白巖五律詩刻

現在太白巖“統束餘山”題刻右邊,摩崖石刻,行書,刻高58cm,寬140cm,從右至左豎列,正文10行,行4~5字。詩曰;

“曾寫摩巖字,憑高壯此遊。

好乘修禊日,一上謫仙樓。

地控三巴險,人消萬古愁。

襄溪鄰近接,東望大江流”。

為黔陽70叟路璜光緒11年(1885年)題。路璜是清光緒9年任萬縣知縣路朝霖之父。山水浸蝕嚴重。

“供奉芳蹤”題刻

在太白巖大山門內左側巖上,摩崖石刻,行書,刻高175cm,寬80cm,字徑35cm,從上至下豎列。署款破損,清人黔靈山樵路璜題刻。

路朝霖太白巖詩刻

在太白岩石壁,摩崖石刻,行書,詩曰:

“竟有尋陽系,能知郭令豪。

神仙輕富貴,宇宙出風騷。

天上長庚宿,唐家宮錦袍。

可憐劉閣老,醉漢忘訾謷。”

署款:乙酉登太白巖懷古二首之一,光緒丁亥(1886年)12日15日畢節路朝霖。山水浸蝕嚴重。

王錫鑫七律詩刻

在太白巖破山詩刻右方,摩崖石刻,楷書,刻高54cm,寬105cm,從右至左豎列,9行,行8字。詩曰:

“身閒無事稱高情,萬境隨心一念平。

金紫滿身皆外物,文章千古亦虛名。

也知富貴皆前定,大抵榮枯各自行。

深洞長松何所有,蒼顏皓首一先生”。

3~6行尾字破損。署上款:光緒13年(1887年)正月,鶴齡道長書。無下款。

“鵝”題刻

在太白巖主體石刻區左側巖間,摩崖石刻,行書,字高280cm,寬150cm。署上款:光緒庚寅(1890年)應鐘月上浣;下款:劉藩卿、劉星階同遊,張東巖書。

東湖饒敦秩題刻

在太白巖鶴齡石室上方巖間,摩崖石刻,楷書,刻高114cm,寬43cm,從右至左豎列,3行。文曰:

“光緒十六年(1890年)季冬月朔日,東湖饒敦秩季音來遊題記,侄綬榮侍行”。

“第一山”題刻

在太白巖“統束餘山”右側上方,摩崖石刻,行楷,石刻高60cm,寬150cm,從右至左橫列。張東巖書。張東巖,名勳,渝州人。山水浸蝕嚴重。

三教同源詩刻

在太白巖“第一山”題刻右下方,摩崖石刻,楷書,刻高72cm,寬92cm,從右至左豎列。詩曰:

“三教源頭理本通,潛心向善總相同。

道人日在蒲團坐,妄念消時即是功。”

署款後半部破損。山水浸蝕嚴重。

“福壽巖”題刻

在太白巖“統束餘山”題刻右側巖凹間,摩崖石刻,楷書,“福”字高53cm、寬46cm,“壽”字高60cm、寬45cm,“巖”字高60cm、寬43cm,從上至下豎列。張東巖書。山水浸蝕嚴重。

程鎮七律二首詩刻

在太白巖“孝弟忠信禮義廉恥”題刻右邊巖間,摩崖石刻,楷書,石刻高87cm,寬170cm,從右至左豎列,18行。詩曰:

“太白芳名千古留,長存勝蹟任遨遊。

青連象鼻峰如笑,翠挹峨眉色更幽。

四面山色增眼界,萬家憂樂聚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