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何會重用韓信

【原文1】

初,淮陰人韓信,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信釣於城下,有漂母見信飢,飯信。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因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譯文】

當年,淮陰人韓信,家境貧苦,沒有德、功,無法被推選去做官,又不會經商做生意,常常跟著別人吃閒飯,人們大都討厭他。韓信曾經在城下釣魚,有位在水邊洗衣物的老太太看到他餓了,就拿飯來給韓信吃。韓信非常高興,對那位老太太說:“我一定會重重地報答您。”老太太生氣地說:“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有什麼回報嗎?!”淮陰的屠戶中的青年裡,有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身材高大,喜歡佩帶刀劍,內心其實膽小。”並當眾羞辱他說:“韓信你要真的不怕死,就來刺我。若是怕死,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於是仔細地思考了一會兒,便俯下身子,從他的雙腿間鑽了過去,匍匐在地。滿街市的人都嘲笑韓信,認為他膽怯。

【解析】韓信的“家境”除了貧寒,無從考證,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韓信有文化還“佩劍”,說明出身是高於普通百姓的,最起碼是個“士族”,在古代封建制下,士族以上階級“不勞作”是正常的,所以韓信家境落魄,什麼也不會幹是正常現象。“漂母寄食”和“胯下之辱”,就是在講韓信的“性情”養成記。韓信這樣“性情”的人,也決定了必然要被劉邦所用!

【原文2】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知名。為連敖,坐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王。王拜以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譯文】

等到項梁渡過淮河,韓信持劍去跟隨他,留在項梁部下,一直沒有什麼名氣。項梁失敗後,韓信又歸屬項羽,項羽任他作了郎中。韓信數次向項羽獻策以求重用,但項羽卻不用。漢王劉邦進入蜀中,韓信又逃離楚軍歸屬了漢王,仍然不為人所知,做了個接待賓客的小官,後來犯了法,應當被斬。與他同案的十三個人都已遭斬首,輪到韓信時,韓信抬頭仰望,恰好看見了滕公夏侯嬰,說道:“漢王難道不想得取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滕公覺得他的話不同凡響,又見他外表威武雄壯,就釋放了他而不處斬。與他交談,非常喜歡,將韓信的情況奏報給了漢王。漢王於是授給韓信治粟都尉的官職,但還是沒認為他有什麼不尋常之處。

【解析】在秦漢時期是特別講究出身門第的,韓信既無大功,又無人舉薦,是很難被重用和信任的,項梁和項羽都不在意韓信是情有可原的。即使放在現在也是一樣的道理,想要逆襲還是要等待有人舉薦。“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韓信的這句話真的不僅說出了劉邦的心中所想,更是說出了劉邦那些同鄉將領夏侯嬰、蕭何、樊噲等人的心中所想,所以夏侯嬰才會保全韓信。劉邦也不可能僅僅因為一句“豪言”和夏侯嬰的“奏報”而重用韓信!

【原文3】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漢王至南鄭,諸將及士卒皆歌謳思東歸,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數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

【翻譯】

韓信多次與蕭何聊天,蕭何非常驚奇他的見識。待漢王到達南鄭時,眾將領和士兵好多都唱歌思念想東歸故鄉,很多人半路就逃跑了。韓信估計蕭何等人已經多次向漢王薦舉過他,漢王沒有重用他,便也逃亡去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了,沒來得及向漢王稟報,就親自去追趕韓信。有人告訴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非常憤怒,彷彿失掉了左右手一般。

【解析】韓信是“治粟都尉”(掌管糧草生產),蕭何又掌管漢軍後勤,自然有很對與韓信直面交流的機會。韓信與蕭何聊天聊的什麼內容,也沒有記載,但一點可以確定的,劉邦是缺少韓信這樣的“大將軍”的!蕭何對劉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畢竟是漢初開國第一功臣!這裡就講一下夏侯嬰、蕭何為何“玩命”的舉薦韓信。1、夏侯嬰是將軍,長期帶兵,戰功卓著,透過一個人的“秉性”和言語來判斷韓信的“大將軍”之才還是沒有問題的。2、蕭何類似於劉邦的“總管家”,對劉邦集團內部的“實情”必然瞭解,清楚需要什麼,更是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韓信就是他們最需要的綜合型控制全域性的軍事人才。本質上,更加重要的還是劉邦集團的這種“同命”的集體利益關係,為了儲存和發展“共同集體”主動採取一切辦法。從另一面看,劉邦一開始為何沒有重用韓信呢,一是夏侯嬰的“舉薦”缺乏說服力;二是劉邦不可能隨便讓一個“外人”來擔任重要的“職務”,否則對劉邦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風險和“隱患”。就好比一個大企業老闆,會直接從社會上招聘一個副總嗎?不可能的,能力再強也不可能的,這是“風險”問題!

【原文4】

居一二日,何來謁王。王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王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譯文】

過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漢王。漢王又怒又喜,罵蕭何:“為什麼逃跑的人是誰?”蕭何道:“是韓信。”漢王又罵道:“將領們逃跑的已有數十位,你都不去追,追韓信,純粹是騙人!”蕭何說:“那些將領很容易得到。至於韓,卻是天下無雙。大王如果只想長久地在漢中作王,就不用韓信;若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可圖謀大業的人了。就看您作哪種抉擇了!”漢王說:“我也是想要東進的,怎麼能夠憂愁沉悶地一直呆在這裡呀!”蕭何道:“如果您決計向東發展,那麼能任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來,如若不能使用他,他終究還是要逃跑的。”漢王說:“那我就看在你的份上任他作將軍吧。”蕭何說:“即便是做將軍,韓信也不會留下來的。”漢王道:“那就任他為大將軍吧。”蕭何說:“太好了。”於是漢王就想召見韓信授給他官職。蕭何說:“大王您向來傲慢無禮,現在要任命大將軍了,卻如同呼喝小孩兒一樣,這是韓信所以要離開的原因啊。大王如果要真授給他官職,就請選擇吉日,進行齋戒,設定拜將的壇臺和廣場,準備舉行授職的完備儀式,這才行啊。”漢王應允了蕭何的請求。眾將領聞訊都很歡喜,人人各自以為自己會得到大將軍的職務。但等到任命大將軍時,竟然是韓信,全軍都驚訝不已。

【解析】文章開頭就可以看出,劉邦對些逃亡的將領根本不在意,包括韓信。那些人都是“活板子”,走了,馬上就有人填上。蕭何就不一樣了,這是自己的“固定板子”,沒了,房子就塌了!蕭何的大力舉薦就是給劉邦一個“定心丸”,哪怕劉邦心裡不舒服,也無可奈何。“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在古代要以“王拜將”,這可不是一般“大將軍”可以享受得起的禮儀,甚至夏侯嬰、樊噲都不會受到劉邦如此禮遇。(《資治通鑑》劉邦為何能吸引到頂級人才!),此文講過劉邦與其他人的“相互關係”,劉邦與韓信也是“聯盟”關係,更是多了一層“利益關係”。第一,劉邦要將軍事總指揮權全部交予韓信;第二,韓信對劉邦雖然是“隸屬”關係,韓信在外並不受劉邦節制(後期劉邦多次搶奪韓信軍隊就可以看得出來);第三,韓信對打下的城池的人口資源分配,甚至稅賦、徵兵都擁有支配權;第四,韓信與劉邦的“聯盟關係”類似於“共分天下”;第五,嚴格意義上講,韓信並不是劉邦的“屬臣”,類似於楚懷王與項羽、劉邦之間的關係,與蕭何、夏侯嬰等人不是一個性質。這就是劉邦在當初對韓信的“厚待”,但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劉邦集團太缺“韓信”了!這也是之後劉邦除了與項羽大戰外,還多次架空韓信,主要原因,萬一不小心,韓信就是第二個“項羽”。

【悟道言商】好多的企業在創業過程尚未完全穩定的時候,也會有類似“劉邦、韓信”的情況。比如某網際網路集團在創業時,拉進來的臺灣籍“大佬”,對後續的融資和制度建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之後的企業發展和創始人也是順風順飛,成為國內巨頭。

劉邦為何會重用韓信